重质重实,以古朴之笔写四川百态——论杨天惠诗文创作

重质重实,以古朴之笔写四川百态——论杨天惠诗文创作

杨天惠,字祐甫,号回光居士,郪县(今四川三台)人,约生于1053年,约卒于1123年。逝后冯澥为其作墓志铭,谥西州文伯。杨天惠早年丧父,熙宁年间,与冯澥一起在梓州求学于太常公杨寔敦门下,也曾得到熙宁六年到梓州任职的冯山(冯澥父)指点。杨天惠元丰年间中进士,历任邛州学官、双流县丞、彭山县丞、双流县令、彰明县令等职,与华阳郑少微、隆州李新齐名,号称“三俊”。崇宁三年(1104)七月,因上书言事被列入“元祐朋党”而被免职,后闲居郫县而终。其晚年虽然依附郫县县令莫侯,也曾“董役通济江上”(杨天惠《渊乐堂记》),但生活境况不佳,以至于“疾病窘困,不能出门户”[1]

据《明一统志》卷七十一:“杨天惠……文词有左氏西汉之风,苏轼见其古律,大称许之。”[2]杨天惠论文,强调“体裁质实”“悫词强句”,强调对唐以前文章传统的继承,要求“祖《骚》而宗《选》,旁出没于传记”[3]。从现存诗文来看,杨天惠《徙文湖州木石画壁记》《乐善郭先生诔》《长松长老显禅师语录序》《张忠定公祠堂记》等皆重质、重实,文笔古朴,不虚夸浮华,平实中见劲健,确有西汉政论文风,不让大家。其《次吕给事安昌岩避暑》《次韵庞茶使郫县塔》《多病简出偶成呈郫令张盘公大夫》诸诗虽都属和诗,但也写得古朴厚重,语言平实,不事藻饰,在朴素的语言中自寄怀抱,而非无病呻吟。但由于杨天惠一生没有进入统治阶级的高层,他的诗文中几乎没有关于国家兴亡的重大历史、政治相关内容,其题材大抵来自其亲身经历的日常生活,多写四川本土的政治、经济、农业、水利、教育、边防以及宗教等方面的内容,也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人生感悟,思想内容丰富,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