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了熙河防务及对夏作战的战马供应
“用兵不可以无马……有百万之兵,无马以壮军势,而用其胜力于追奔逐北之际,与无兵同。”[21](虞允文《请损文黎马额尽力西边之马疏》)充足的战马是古代战争获取胜利的重要保障。仁宗、英宗时期,由于和辽签订了澶渊之盟,与西夏签订了庆历和议,用每年大量的银、绢、茶作为供奉,换来了难得的承平,朝廷上下偃武修文,一派太平景象,对战马的需求不大。但后期,特别是在控制熙河地区以后,既要防止新降之众叛乱,阻止吐蕃收复熙河;又要以熙河为据点,发动对西夏的进攻。因此,这一时期对战马的需求明显超过了仁宗、英时期。宋代后期战马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实行官方监牧制度,由政府设置专门机构饲养马匹;二是保甲养马法,由政府供马给农户饲养并给予一定补助;三是购买少数民族的马匹。监牧制度在当时的情形是“河南北十二监,起熙宁二年至五年,岁出马千六百四十匹,可给骑兵者二百六十四,余止堪给邮传”[22],而保军养马法实施过程中,“民间杂养以充役,官吏虚文以塞责,而马无复善者”[23],效果都不好。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手段只有购买。在茶马法实施以前,北宋买马的中心是陕西、河东路,交换的钱物主要是绢帛和铜钱,但少数民族对绢帛的兴趣普遍不高,而铜钱流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他们将之铸成兵器又加重了边患,且铜钱外流也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因此这两种支付方式都存在很大的弊端。
实行茶马法后,市马中心转移到了熙河、秦凤,市马的主要方式也转变为以茶易马。这种方式充分利用双方经济的互补性,因此效果明显。据贾大泉《北宋茶马贸易购买战马表》,熙宁十年(1077)至元祐元年(1086),北宋每年实买战马在15 000~20 000匹之间,崇宁四年(1105)至宣和五年(1123),每年在20 000~23 000匹之间[24]。相比监牧制度下河南、河北十二监“岁出马千六百四十匹,可给骑兵者二百六十四”的情况,效果实在是好了很多。北宋后期之所以在军事实力上能与辽、西夏抗衡,甚至能主动发动五路伐夏,永乐城、洪德城、平夏城、横山之战等对夏战争,与这段时期通过蜀茶专卖换来大批战马,极大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是有密切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