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佛教寺院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在唐末五代乱世,大量的佛教人物来到四川,极大地促进了四川佛教的发展。进入宋代,四川佛教的发展一直生机勃勃。杨天惠后期笃信佛教,也写下了一些与佛教相关的诗文。如其《次韵庞茶使郫县塔》:
平生阅巨丽,兹塔咤何雄!因地如无地,平空不碍空。宁从佛土徙,几历劫灰穷!落趾鸡关北,明标玉垒东。经营本龙象,负挽僦烟虹。畚筑才驱石,觚棱欻倚风。妙高分绝域,峻极倒中嵩。已幻花台巧,并规鹫岭嵸。仰窗平月殿,横级俯蛟宫。未觉诸天隔,惟看一气融。恒沙寸眸摄,多宝片心通。澒洞遗凡界,虚踈彻外幪。身边揖先圣,眼外洗尘雺。井直参连壤,秦开汉拓功。真乘对时出,休运与天崇。缔构虽人力,扶持亦化工。长生老西崦,诸葛死南隆。但了熏香灺,姑储㲲布筒。狂歌留白日,醉舞属冥鸿。莫漫百年事,空成一秃翁。[24]
在诗中,杨天惠写了郫县塔的位置,它处于金鸡关之北、玉垒山之东。他还写了其修筑的过程,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塔的雄伟气象。塔的形状如倒过来的嵩山,塔顶与月宫齐平,可以俯瞰蛟宫。站在塔顶,甚至会让人觉得“未觉诸天隔,惟看一气融”。
在常人看来,出家人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修心中佛”,与世无争,不问世事,一生长伴青灯古佛。但寺院需要经营维护,僧人需要生存,这些都需要有长期的收入才能维持。在宋代,僧人的收入主要来自两项:寺田的收成和信徒的捐赠。这一点,我们从杨天惠的《正法院常住田记》也可窥见一斑:“伪节度使田钦全与其夫人郭氏,谋所以饰喜而效报者, 尽捐所有土田,施诸正法寺。仰为皇明祷于上下天地神祇,蕲千万年欣戴无极。盖其田东起成都之会仁,折而南属之华阳升迁,又西尽会仁,少北起成都之学射,缭而北合于成都万岁。罫布绮舒,粲若一井。其旁虽时间以他田,概亡几棱。以今量法步之,周袤度可为田万亩以上。”[25]寺院常住田如此之多,一人捐赠就如此之巨,间接地说明其时成都佛事之盛。
佛教三宝谓之佛、法、僧,僧人是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佛教的存在和发展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进入宋代,四川的许多官吏士大夫如文彦博、三苏、文同、张商英等均好佛,四川地区也高僧辈出,其中宋初云门宗大师重显禅师就是其中一个,其有《明觉禅师语录》六卷、《碧岩集百则颂》及诗集《瀑泉集》行世。杨天惠《长松长老显禅师语录序》就是为重显禅师的语录集写的序。在《序》中,杨天惠先回顾了佛教在蜀地的发展历程,介绍了重显禅师的师承情况及生活经历,接着谈了自己对重显禅师语录的认识:“然以吾观于禅师,微言奥句,关键幽密,假令合天下禅尽眼微睇窥之,吾知其不得仿佛,直羞涩匍匐归耳,顾某何敢妄谈?聊举其粗,以晓吾党新发意者,蕲与之交臂作舞,同趣师门云。”[26]是我们了解重显禅师的重要资料。杨天惠《北溪院化僧龛记》还记载了一位不知名的僧人,他“苍颅黧面,去来郫、繁间”[27],在城中乞讨,后来他在行乞的过程中逝去,信徒将其安葬于北溪。市民对乞讨的僧人也如此尊崇,北宋时期四川佛教的兴盛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