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羁旅行役诗
李新早年怀着出将入相的热忱进入官场,可惜好景不长,卷入党争旋涡,被罢免官职,贬谪边区,长期沉沦州县,有志难舒。长期漂泊异乡的经历使得李新诗在表现身世飘零之感方面十分具有感染力。他的诗歌总是蕴含着浓郁的愁情,特别是每逢中秋、重阳这样的节日,诗人的思乡之愁就更加浓烈。独在异乡,身处萧寺、孤馆、孤舟之中,或偶遇他乡故知之时,诗人的笔端就会流露出浓郁的羁旅愁情。如《晚宿江涨桥》:
鸟径青山外,人家苦竹边。江城悬夜,鱼市散空船。岸静涵秋月,林昏宿水烟。又寻僧榻卧,夜冷欲无眠。 诗人在江涨桥下暂宿,看到的是鸟径、青山、人家、苦竹,江城寒夜,江边唯余空船,江林昏暗,秋月孤寂,诗人孤零零一人借宿于僧舍。通过江景的凄迷渺茫和人群散去后江涨桥的空旷,表达了诗人被遗落的渺小、孤独、飘零之感。诗人身在异乡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醉乡》一诗写诗人醉后梦回故乡,然而梦毕竟虚幻,回到现实的诗人更加惆怅失落。《中秋夜宿穆棱关》蕴含着深情缅缈的思乡之情和浓郁深沉的漂泊之感,表现出月圆人不圆的惆怅和背井离乡的伤感。
李新诗歌在反映行旅的艰辛时,也融入了一种感伤情调。年老多病的诗人亲历旅途的艰难跋涉,一路风尘。试看其《过长滩》:
尾札泥涂贱此笛,手提鸡肋峦虚名。芦花伴我头俱白,山色迎秋意转清。沙软马留金袅印,雁归滩列水犀兵。尚能趁得黄花酒,听取东篱笑语声。
诗人描写了一次艰难的旅程,表现出浓郁的羁旅之愁。诗中写出了过长滩的艰辛:沙软难行,诗人又年老体衰,还要牵着马,芦苇丛遮挡住视线,可以想见诗人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前行的样子。诗人过滩极其费力,泥沙涂满衣衫,芦苇没过身子,一缕蓬乱的白发飘散在白色的芦花中无法分辨。诗人早就狼狈不堪,艰难的旅途如何不令诗人发愁呢?这种劳顿奔波的人生体验,将思乡之情和漂泊之感联系在了一起。诗人拖着疲惫的病躯艰难行旅,自觉孤独感伤。再如《中秋夜宿穆陵关》:
羁旅情怀不自禁,清霜歧路马骎骎。一年明月最圆夜,千里故人常别心。幸有酒沽除是醉,更无人赏又如阴。寒蛩似识风骚意,伴我凄凄到晓吟。
首句便点明羁旅愁怀,心中苦不自禁,秋天早晨寒冷霜重,在这合家团圆的日子里,自己却身处异地,漫漫长夜除了饮酒打发时间别无他法。深秋的蟋蟀似乎了解诗人的孤独,一声一声陪伴着诗人到天亮。
经历了宦海沉浮之后,诗人希望与亲人团聚,结束这种奔忙。于是思乡怀远,以至于“引睡恁君一樽酒,欲将归梦过鳌峰”(卷六《冯秀才宅晚饮》)。身心疲惫的诗人更想过一种恬淡自适的生活,把退隐江湖归耕田园作为人生的归宿。其《锦江思》:
独咏沧浪古岸边,牵风柳带绿凝烟。得鱼且斫金丝鲙,醉折桃花倚钓船。
诗中句句都含有归老江湖之意。虽然归隐的理想最终未能实现,依旧身处忧患之中,但诗人也能坦然接受现实,在人生失意之时也不忘以平淡自适的心境看待万事万物,保持一种超然豁达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