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因言获罪

四、因言获罪

可惜的是,上书给李新带来的不是上达帝听后的一步登天,而是一连串的厄运。

据《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八·黜降官五》载:“崇宁元年九月十四日,诏开具元符三年臣僚章疏姓名。邪上尤甚:范柔中、邓考甫、封觉民、李新……”[20],也就是说,上书两年后,李新因言获罪,被列入上书言事的“邪上尤甚”等,他出将入相的理想遭到毁灭性打击。

崇宁二年(1103),李新被羁置遂州。其《遗爱堂记》称“崇宁初,予济九节入遂宁境”,《冯隐士碑阴文》又称“崇宁二年,跨鳌居士以言抵罪,羁于武信[21]”,在《与冯德夫(其一)》中,李新还略显轻松地描述了解除羁管后再见到的羁管所时的情形:“敝庐依山,时时掖老母登高,指烟云眀灭处,正前日羁管所,轩然一笑,如举梦中作幻相耳。”据此,李新在结束羁管后,还在遂州生活了一段时间,并将母亲接到遂州一起居住。李新在遂州的时间约为三年,其《与冯德夫(其一)》称:“三年游从,一日别去,岂无情耶?”文中的冯德夫即《冯隐士碑阴文》中的冯隐士,李新又有《题遂宁冯德夫隐士画像》诗,据此可知:冯乃遂州一隐士,李新自崇宁二年与其交往,三年后别去。在遂期间,李新曾在灵泉寺墙上留诗一首,有句云:“白发新迁客,黄云古战场。自然堪堕泪,何必更重阳。”(《张安化重阳日置酒,挽同官游灵泉寺,登高时,适有客占牧之诗一联,因缉成一首,书寺垣》)可以想见其被羁管时的抑郁。离开遂州时,李新也留下绝句《安居濒江小蓝留三小诗》,第一首自注称:“自遂宁府解纤,五七友饯于排亭。乘醉登舟酣寝。”解除羁管之日,约好友酣饮醉寝,可以看出他被释放后的喜悦。

崇宁三年(1104),可能是由于与苏轼的关系,李新被刻入元祐党籍碑。据《资治通鉴后编》卷九十六载:“(崇宁三年五月)戊午,诏重定祐、元符党人及上书邪等者合为一籍,通三百九人,刻石朝堂,余并出籍。……余官秦观等一百七十六人。”[22]李新就在“余官”之列。在入党籍四年后,李新获得了赦免。《资治通鉴后编》卷九十七称:“(大观二年六月)戊戌,门下中书、后省左右司复依赦看详到韩维等九十五人,诏并出籍。”李新名列九十五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