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咏史怀古诗

(七)咏史怀古诗

李新咏史怀古诗,有明显的宋调特征,常常逞才使气,以才学为根底,以理趣为本色,呈现出议论化的倾向。在描写某一史事时,诗人通常并不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本身做过多的评论和分析,而是抓住某一个方面发表自己的见解。他既关注人物的命运,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也关注历史细节,立意新颖,出语常发人深省。如其《赵壹读书台》:

台上看书千载客,故基青草白芊绵。那由府檄平平起,除到柴车特特贤。土俗更无堪计吏,古风空解惜囊钱。五行俱下何人见,独有高名伴汉川。

由赵壹生前读书之地的荒芜表现出他身后的冷落,进而引发出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李新并不因见读书台的荒凉而悲哀,他随即想到赵壹虽然在历史长河中生命已经消亡,但他的贤名是不会被磨灭的,千古同然。诗人从中找到了一种生命实现永恒的密码。再如《前古美人图》:

璧月尘昏琼树秋,无从百媚一回眸。荼䕷香度梅妆冷,鹦鹉声低玉笛幽。唾背但能知祸水,逢春且莫上迷楼。归来安守无盐女,不宠无惊共白头。

此诗一改前人将亡国的责任推卸给红颜祸水、将矛头指向女人的做法,诗人面对前代美人的画像,感喟历史上唐明皇因宠爱杨妃以至于荒废朝政、生发叛乱的史事,但并没有对谁做出批评。诗的颈联和尾联中诗人提出自己的看法是人君或者是普通人应当远离诱惑,注重自身的德行。他提醒人们,明知诱惑会带你走向深渊,就不应当继续靠近它,真正应该做的是守拙归诚摒弃浮华。这不完全是针对君王的劝谏,更是一种处世态度,从而使诗歌具有了一种普世的思想意义。

李新的咏史诗多借古人之际遇,伤己之情怀,体现出强烈的抒情意识,集述史与抒情于一体。如其《筹笔驿》一诗,叙述了诸葛亮一生的卓著功勋和非凡的气度以及最终功败垂成的史实,以悲伤的论调收束全篇。有时比照历史人物生前的风光和身后的冷落,传达出一种人生虚幻之感。其中“笔端隐语飞英略,潜拉秦原老鲵角。天心不肯续金刀,渭桥水急妖星落”四句,在感怀史事的同时,又将其与自身的际遇、命运、思想情感联系起来,由古转向今,由人转向己。其《飞将》一诗咏叹历史人物李广:

老翁望封竟无有,自是翁骨生来丑。猿臂悬知不入相,且有杀降聊借口。翁今远孙骨虽瘦,不解射雕能饮酒。自汉至今太寂寥,何得遥遥纪华胄。尚方侯印只方寸,岂有铸金大于斗。为翁力取置肘间,令翁千岁无恨颜。

虽是咏历史人物,却将大量笔墨转向对自我状况的描写和主观情感的抒发,将自己与先祖李广相比,同情李广空怀将才而封侯无望,寂寥以终,而诗人自己因上《万言书》而被贬,后半生一直郁郁不得志,也遭受到了李广一样的挫折与冷遇。此诗不但是为李广鸣不平,也寄寓了自己宦途失意的抑郁之情。但李新并未因此而消沉下去,在表达愤慨之情的同时,他表示,自己要“为翁力取置肘间,令翁千岁无恨颜”,想象要替李广取得尚方侯印,足见诗人之志向之远大。

李新的咏史诗也常常借谈古论今来探究世事兴衰之理。这类诗既有深重的历史感,又体现着某种深刻的现实意义。诗人在臧否历史人物、议论政治得失中表现自己对现实的认识。如《项羽庙》一诗中,诗人认为项羽未能建立起王霸之业是因为他缺乏远见卓识,过分注重表面风光,感叹“空使秦人笑沐猴,锦衣东去更何求。可怜了了重瞳子,不见山河红雍州”,论述了项羽一心想衣锦还乡,导致坐失良机,讽刺项羽此举华而不实,只顾表面风光。诗中对项羽的空负壮志有惋惜之意,但更多的是对其迂腐顽固、贪慕虚荣的批评与讽刺。再如《读五代史》:

瓜割沟分几战场,坎蛙穴蚁自侯王。铁枪妄谓千人敌,溺器犹须七宝妆。诸国岂能臣癞子,九龙那得贮归郎。堪悲五十年来事,荼毒蒸民倍感伤。

诗中描述了五代时诸侯割据称雄天下大乱的局面,并由此展开议论,写得跌宕起伏,表达出冷峻的历史思考,语气强烈。句中的用典使得诗歌具有了深刻的反讽意味,特别尾联以“堪悲五十年来事,荼毒蒸民倍感伤”作结,表现了诗人对五代十国那段荼毒蒸民的混乱的历史的悲哀之情。然而诗人真正感到悲哀的不是五代的历史,反观当时的北宋,妥协退让的外交政策、频繁的战争、繁重的徭役、统治者的荒淫无度……这首诗的影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