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俊”作品传世情况
郑少微作品,《宋史·艺文志》载有《唐史发挥》十二卷、《策》六卷。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著作皆未出现在《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南宋目录学著作中,而《宋史》的修撰者大量采用宋修国史及宋人文集中的笔记、神道碑、墓志铭、行状、序、赞、传、书信等现成材料,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便修成二十四史中规模最大的一部正史。因其成书仓促、疏于甄别,遭受诟病亦最为深重,如梁启超就认为“《宋史》在诸史中最称芜秽”[1]。修撰者很难对涉及书籍的存世情况进行考察。因此,虽《宋史》中有著录,但郑少微这两部著作当在南宋时已经亡佚。而在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九十八却载有《宋史》中未曾提及的《木雁居士集》,不记卷数。《蜀中广记》卷四十二和卷九十八在分别介绍郑少微和《木雁居士集》的时候都称“有集行于世”(曹学佺所称的“集”当指《木雁居士集》),其后,黄廷桂等编雍正《四川通志》卷八也称“有集行于世”[2]。不知为何,这部在《宋史》中并未著录的著作却突然出现在明清,据笔者掌握的有限资料,也无法确定曹学佺、黄廷桂等此说是抄录自某部他们看到的目录学著作还是真的见到这部著作。但从清中晚期著录情况来看,除散见于各总集、类书、方志的作品外,没有人引用过郑少微的其他作品,所以曹、黄等人抄录自前人目录学著作的可能性较大。在他们生活的明清时期,《木雁居士集》当已散佚。郑少微作品,目前只有少数赋、文、词散见于《成都文类》《历代赋汇补遗》《全蜀艺文志》《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国朝二百家名贤文萃》《梅苑》《花草稡编》《五百家注昌黎文集》等总集、类书以及雍正《四川通志》、嘉庆《四川通志》、同治十三年刻本何庆恩编《德阳县志》方志中,计有赋一篇,文十七篇,残文二篇,词二首(词牌均为《鹧鸪天》)。从现存文章内容来看,都与唐史和科举考试的策论、策问关系不大,应该都来自其《木雁居士集》。除上述赋、文、词外,据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十三:“鹤山在(临邛县)城西八里……文人词翰则有郑少微、张公庠,与夫张商英、王赏、赵雍之旧题。”[3]则郑少微尚有题临邛鹤山诗或文,但今已不存。又据黄庭坚《山谷集》卷十五《赠刘静翁颂四首》前的小序:“郑明举《赠刘静翁四颂》,劝之舍俗出家,词旨高迈,玩之不能释手。然静翁在家出家,无俗可舍,因戏作四颂以赠行。”《山谷集·别集》卷三《别刘静翁序》:“有郑少微明举者,成都名士也。称静翁纸帷布被,琴鹤以为行李,似不能不求于人,而未尝发于词气。” [4]则郑少微还有《赠刘静翁四颂》四篇,但我们今天也看不到了。
杨天惠一生著述颇丰。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二下称:“《三国人物论》三卷,右皇朝杨佑甫撰,蜀人。”[5]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直接引《郡斋读书志》,并未作辨析,马氏应该没亲自见到杨天惠《三国人物论》。其后,《宋史·艺文志》载有《杨天惠集》六十卷、《三国人物论》三卷。 但自宋以后,除《文献通考》及曹学佺《蜀中广记》外,公私书目对杨天惠作品皆无记载。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十八云:“《杨天惠文集》六十卷。《通志》云:‘天惠,郫县人,元丰进士,后入党籍’。按:《潼川志》有‘杨天惠,字祐甫,登熙宁二年进士,授双流知县,多善政,文词得西京体,即著《彰明逸事》及《彭山十事记》者。’不知同是一人否,元丰、熙宁年号亦相连。”[6]曹氏虽然记载了《杨天惠集》和《三国人物论》,但书中关于杨天惠的事迹,曹氏都抄自他所见到的《通志》和《潼川志》,并没具体考证,所以他本人应该也没见到杨天惠的这两部著作。同样,李贤、彭时等撰修的地理总志《明一统志》卷十六虽然说杨天惠“有文集行世”[7],但应该也只是根据前人相关记载。所以,《杨天惠集》以及《三国人物论》当在宋元之际就已散佚。《明一统志》还记载了杨天惠“作歌行十数篇,老师宿儒相传惊叹”[8]之事迹,可惜这十篇数歌行也已不传。目前,只有《杨天惠集》中的部分诗、赋、文散见于《成都文类》《舆地纪胜》《蜀中广记》《唐诗纪事》《宋诗纪事》《国朝二百家名贤文萃》《圣宋名贤千家表启》《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说郛》《宾退录》《蜀藻幽胜录》《全蜀艺文志》《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等总集、类书及地理志以及雍正《四川通志》、嘉庆《四川通志》、嘉庆《温江县志》、同治《郫县志》、同治《彰明县志》、道光《龙安府志》、同治《直隶绵州志》、光绪《新修潼川府志》、民国《三台县志》等史籍和方志中。计有诗六首、赋一篇、文三十二篇、残句六、残文五。这些诗文都与三国人物无关,应该都来自《杨天惠集》六十卷。
李新《跨鳌集》,最早见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李元应《跨鳌集》五十卷。右皇朝李新,字元应,仙井监人,早登进士第,刘泾尝荐于苏子瞻,命赋《墨竹》,口占一绝立就。坐元符末上书夺官,谪置遂州,流落终身。跨鳌,仙井山名也。”[9]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七本之。尤袤《遂初堂书目》、陶宗仪《说郛》卷十下、厉鹗《宋诗纪事》卷二十六亦载李新《跨鳌集》,然皆不著卷数。脱脱《宋史·艺文志》载有“《李新集》四十卷”[10],柯维骐《宋史新编》卷五十三称:“《李新集》四十卷。”[11]孙能传《内阁藏书目录》卷三称:“《跨鳌集》十三册,全,宋哲宗朝李新著,凡四十四卷,又遗集一卷,别集一卷。”[12]焦竑《国史经籍志》也记《跨鳌集》四十四卷。如此,《宋史》《宋史新编》所著《李新集》当即为晁公武所著《跨鳌集》,只不过《宋史》《宋史新编》所记乃因名命集,晁氏所记乃因号命集。同时,我们注意到,二者不但命名不同,卷数、版本也不同,应该是在流传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版本。而明末的孙能传、焦竑所记载的《跨鳌集》四十四卷本跟晁氏及《宋史》《宋史新编》所记载的又是不同的版本,这些版本大约在明末清初皆散亡。今存《跨鳌集》仅三十卷,乃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存本中析出,称“集本五十卷,今散见《永乐大典》者,裒合编次,尚得三十卷”[13]。但四库馆臣并未尽辑《永乐大典》所存李新诗、文,栾贵明先生《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又从中辑得《半方壶诗》《和李少卿游北湖六首》《汉源馆》《一晓发射洪循江而行书二诗州堆馆》等十首诗,栾先生称:“《跨鳌集》三十卷。李新,字元应,仙井(四川)人。宋元祐三年(一〇八八)进士。崇宁二年以言抵罪夺官。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跨鳌集》三十卷。现存《永乐大典》录李新诗一条、李跨鳌集一条、李跨鳌先生集二十三条,以上共二十五条,馆臣漏辑者十条。”[14]此外,李新少量诗、词、文还散见于《永乐大典》《前贤小集拾遗》《佩文斋广群芳谱》《御选宋诗》《宋元诗会》《宋诗纪事》《成都文类》《古今岁时杂咏》《舆地纪胜》《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等总集、类书中,计有诗二十三首、残诗六句、文八篇。据《宋史·艺文志》,李新还有“《塾训》十三卷,《欲书》五卷”[15]。《塾训》一书,亦见于柯维骐《宋史新编》卷五十一,称“李新《塾训》十三卷”,书名、卷数都一致。从其命名来看,大约是一部教导家塾童蒙之书,此书自明以后,再不见载于各目录学书籍,当在明末亡佚。《宋史》所称《欲书》一书,南宋楼钥《攻媿集》卷七十八有《跋书》,称:“蜀隆州有山名跨鳌,郡人李公新号跨鳌先生,有书一编,名《
书》,观物先生张公行成跋云:‘《方言》曰:“
,倦也。”’丁度谓字或作䜪。故司马相如云:‘穷极倦䜪’。而释者亦云:‘倦、䜪:疲惫也。’先生之书以
名,盖示其倦游不睎时用也。”余考之《集韵·二十陌》有‘
’字,与剧同音。注引《方言》‘倦也’。然则此书之名音从剧,义则倦,跨鳌之意,不过此尔……
从山谷之谷,弹丸之丸,则是钦宗庙讳嫌名第三十六字,止是亭名,别无义可取。跨鳌卒于宣和之末,故不以靖康之嫌名为避……䜪:竭㦸切,
其虐切,声亦相近。疑即
字也。跨鳌之书不应取踦
之义,正用《方言》《上林赋》倦䜪之意耳。”[16]则《宋史》所称“欲”当为“
”之形讹,据楼钥的《跋》推测,李新此书,大约是一部表现自己厌倦游宦生涯、感叹自己有才但不被朝廷重用的诗文集子,应该是其崇宁元年(1102)因言获罪以后所作,对我们研究李新乃至北宋贬谪文学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可惜此书自《宋史》以后再无人提及,或在宋末至元代就已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