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锤炼字句

(二)善于锤炼字句

李新十分注意炼字锻句,努力追求诗歌语言的凝练。他曾在《书梁山杨氏亭壁》一诗中表达过他炼字炼句的体会:“心肝呕出无空处,一宿相酬不废诗。”字斟句酌、挑灯夜战、呕出心肝,其作诗之苦吟可见一斑。他在一首未题名的诗序中还写了自己炼字的具体事例:“甲辰正月二十三日夕壬申,梦坐一江楼上,见雪月辉映,汀洲高下,澄流金碧,林野疏迥,景物清华,绝非人间世所有,因赋数诗,既觉,止记一首。”“风卷寒云雪压船,楼台隐约隔明烟。黄庭掩映桃红篆,静看双鹅一水天。”又在诗下自注:“楼下有一道士云:‘水一天。’予云:‘不如一水天。’”据李新所记,诗为梦中所作,其注文还交代了梦中作诗时与一道士推敲诗句的情形,这正说明了诗人平常作诗时喜字斟句酌。就其整首诗的诗意来看,李新想要描绘的是所见到的雪月江天浑茫辽远又互相辉映的景象。“水一天”表现出江水漫天,但在视觉上又彼此分明,“一水天”将表示数字的“一”放在“水”“天”之前,“一”字词性动词化,更能体现水天相接而又浑融一体的浩茫之象。

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上,李新也注重炼字炼句。如其《宝岩寺》“秋云浮古树,山石削长城”一联,动词“浮”和“削”用得都极妙。“浮”字十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秋日暮云在空中轻盈飘动的情形,“削”字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使整个画面给人孤寂萧索、遗世独立之感。又如《从辟泸南道中晓征三首》中“山衔落月金盘缺,马踏青霜玉佩寒”一联,上句一“衔”字写出一轮西沉的晓月刚好夹在两山之间,好像被衔着,生动地表现出了清晨落月的清寒之感;下句一“寒”字既是说玉佩,又是指清晨的寒凉、月落日出前的寒冷,加上玉佩给人心理感受上的冰凉,都通过一个“寒”字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清霜时节的清晨,诗人不说自己寒冷,而说“玉佩寒”,传达出的是内心无尽的寒意。“玉佩寒”三个字,足见其炼字炼句的造诣。再如《登牛溪岭》首句“岷峨润眼常可人”,一个“润”字就十分生动地表现出了岷峨山色的青翠润朗,山仿佛被柔化了,令人感到分外的舒心和亲切。再如《苦寒歌》:

北风吹窗琴自动,拥炉不觉毡裘重。孤城日落星斗稀,一寸清霜压寒梦。河冰岭雪随高深,山鸡啄土鹤在林。西楼歌舞隔珠幄,独有春风人不觉。

其中“一枕清霜压寒梦”一句,祝尚书评曰:“这是何等佳句!”又评该诗“而‘西楼歌舞’舞起来的‘春风’,又令人感到‘苦寒’中的不公平。这些诗,置之唐人集中,怕也未必多让”[5]。李新诗中,这样的佳句还有一些,如《蓬溪道中所见》中“山馆花繁蜂蜜重,溪桥雨润燕泥香”一联,通过“重”“香”两字的提炼,传神地将雨后山馆繁花盛开、芳香四溢、蜂蝶成群的景象写活了。再如《湖上招故人》诗中“柳影依窗过,荷香拂枕浮”一联,其中“过”和“浮”字不但把本没有生气的柳影给写活了,也把无形的荷香给写实了,在虚虚实实之间,给人无尽的联想。再如其《折杨柳》:

东风来何时(一作迟),百花已飘零。独余堤上柳,惨淡含春荣。扁舟复何适,延客江上亭。顾无青玉案,何以送子行。攀条欲相赠,上有双流莺。流莺正求友,奈此别离情。[6]

此诗表现暮春时节的风物,百花凋谢,只有河堤上的柳树,郁郁葱葱。在这里,李新用了“惨淡”一词来形容柳树,把春光已逝的伤感一下就写出来了。而在这样惨淡的春光中,又要与好友江上作别,没有什么可以送友人的,只有伸手就可摘到的这枝杨柳。可惜的是连这枝杨柳也没摘成,因为此时,柳树上一对流莺正在鸣叫,流莺求友,自己不愿意打扰他们,不忍心他们也像自己一样面临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