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年与举进士时间
杨天惠生卒年,郭成圩《杨天惠与〈附子记〉》推测为“公元1048—1122年或至迟1125年”,但其推论是建立在杨天惠熙宁二年(1069)中进士,中进士年龄与苏轼同(21岁)且杨天惠“很讲究勤、息、娱三者结合,笃信佛教”的基础上,推测他存活的时间为七十岁以上。[15]这种推论,主观性太强,不足为据。仔细搜罗,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些于杨天惠生卒年相关的材料的。
关于其生年,除了因其“文词有西汉之风,苏轼称许之”[16],可大致推断其属于苏轼的后辈,应略晚于苏轼(生于1037年)外。据《蜀中广记》卷四十二记载:“是时苏轼知贡举,得(郑)少徽与古郫杨天惠、隆州李新,皆以文名。时号为‘三俊’。”[17]作为蜀人,“三俊”曾一起在元祐年间得到苏轼的提携,其年龄差距应该不大,又根据排名,杨天惠应长于李新而小于郑少微。李新生年,据考定应为1064年。郑少微生年暂无学者考证,但据《蜀中广记》引德阳旧志记载:“少微政和中知县事”,而杨天惠《渊乐堂记》称其“五十余年,而后得寄禄第七品”,政和纪年自公元1111年至1118年,如果以55岁计,郑少微生年当在1046—1053年间。据此可推断,杨天惠生年应在1046—1062年间。另一条值得注意的资料是《安岳集序》,其称“公(冯澥)与杨公(杨天惠)皆太师公(冯澥父冯山)之所作成也。”又引冯澥《杨天惠墓志铭》云:“自少皆承先训,以文学志义。”[18]也就是说,冯澥与杨天惠都曾师从冯山。据李清华考证,冯山通判梓州是熙宁六年(1073),此时冯山42岁,其子冯澥生年为1060年,其时13岁,冯澥与杨天惠当相识于此时,而此时杨天惠已在熙宁二年(1069)参加过朝廷的科举考试(下详),当年长于冯澥,据此可以推断,杨天惠生年当在1046—1060年间。当然,这个时段跨度还是太大。不过,在前引《潼川府学记》中还有一条资料:“曩熙宁中,吾宗太常公寔敦教事于此,某方佩觿侍先生……以昔同门生小冯君相与识之。” 这条资料向我们透露了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杨天惠曾在熙宁年间跟随“太常公寔敦”求学于潼川,其时“方佩觿”,“佩觿”一词出自《诗·国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觿”一语,据方玉润《诗经原始》:“觿,锥也,所以解结。成人之佩,非童子之饰也。”[19]也就是说,此时杨天惠刚刚成年,而古代男子一般以二十岁“及冠”为成年标志。二是杨天惠与“小冯君”(当指冯澥,应为与冯山区别,称其小冯君)是同学,一起认识寔敦先生。冯澥到三台的时间,如前所述,是在熙宁六年,据李清华考证,冯山离开梓州是熙宁九年,冯澥与杨天惠同学,当在这三年间,所以杨天惠所说的熙宁中应是熙宁六年(1073)至九年(1076)间,其时杨天惠刚满二十岁,因此,其生年当在1053—1056年间。再考虑到他曾于熙宁二年(1069)参加朝廷科举考试,参试时年龄不至太小,其生年以1053年最为合适,比冯澥长7岁,比李新长11岁,这与其“幼警敏”[20]的特征也是相符的。
关于杨天惠的卒年,刘光祖引冯澥《杨天惠墓志铭》:“某与祐甫游,垂五十年……今祐甫卒,含悲茹愤,言发涕零。”[21]在这一段文字中,冯澥提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间,二人交游近50年,从冯澥杨天惠相识的熙宁六年,推50年为宣和五年(1123),杨天惠当卒于此年,享年70岁左右。
杨天惠举进士时间,诸文献或云“熙宁二年”、或云“元丰间”。然三俊同受苏轼提携,其举进士时间当相距不远,且从冯澥《杨天惠墓志铭》中“相期既而,先后得科第”可知,与冯澥也相去不远。郑少微举进士为“元祐三年(1088)”[22],李新为“元祐五年(1090)”[23],冯澥为“元丰五年(1082)”[24]。如果杨天惠熙宁二年(1069)进士,与他们三人时间都相差太远,很难同时得到苏轼提携,与冯澥也无法说是“相期既而,先后得科第”。因此,《四川通志》《宋诗纪事》等记载的熙宁二年极有可能是杨天惠第一次参加朝廷科举考试的时间,未考取后又从寔敦先生及冯山学习,直到元丰时才举进士,进而任邛州学官、双流、彭山县丞,并在元符二年(1099)补彰明县令(《唐诗纪事》引杨天惠《彰明遗事》云:“元符二年春正月,天惠补令于此。”[25])。
另据其《王君礼诗集序》,杨天惠有弟名诚夫,元符年间在渠县担任县丞一类的职务,“余家弟诚夫,顷元符中,与成都王君同佐宕渠县”。又据费著《氏族谱·杨氏》,杨天惠有子伯詹,“伯詹游太学,十年不成,受世赏,四十二年以迪功郎,年劳升从政郎以卒”[26]。
附:杨天惠生平资料汇编
1. 杨天惠,《三国人物论》三卷。(脱脱《宋史》卷二百三)
2.《杨天惠集》六十卷。(脱脱《宋史》卷二百三)
3. 崇宁元年九月十四日,诏开具元符三年臣僚章疏姓名。邪上尤甚:范柔中……邪上:梁宽……邪中:赵越……杨天惠、刘觉……(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八·黜降官五》)
4. 杨天惠,郪县人,以文章节气知名。知彰明县。元符上书隶党籍。(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百五十四)
5. 杨天惠,郫县人,幼警敏,尝取韩愈、欧阳修文集纵观,作歌行十数篇,老师宿儒相传惊叹,元丰中进士。徽宗时上书言宫禁事,甚剀切,后入党籍。有文集行世。(李贤等《明一统志》卷六十七)
杨天惠,郪人,举进士,知双流县,文词有左氏西汉之风,苏轼见其古律,大称许之。(李贤等《明一统志》卷七十一)
6. 杨天惠,郫县人,幼警敏,尝取韩愈、欧阳修文集纵观,作歌行十数篇,举元丰进士。徽宗时上书言事,甚剀切,后入党籍,有文集行世。(黄廷桂等编雍正《四川通志》卷八)
7. 杨天惠,州(直隶潼川)人,熙宁二年举进士,知双流县,多著政绩,文词有西汉之风,苏轼称许之。(黄廷桂等编雍正《四川通志》卷九)
8. 杨天惠,郫县人。
杨恬、杨天惠,俱郪县人。(常明修、杨芳灿纂嘉庆《四川通志》卷三十三)
9.《国朝二百家名臣文粹》三百卷,右论著二十二门,策四门,书十门,碑记十二门,序六门,杂文八门,总目六分,门六十二。所谓二百家者,赵普、柳开……杨天惠……(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五下)
10.《三国人物论》三卷,右皇朝杨祐甫撰,蜀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二下)
11.《三国人物论》三卷,晁氏曰:“皇朝杨祜甫撰,蜀人。”(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
12. 杨天惠。天惠,字佑父,郫县人。元丰进士,摄邛州学官。徽宗朝上书言事,入党籍。卒,左丞冯澥志其墓,号西州文伯。(厉鹗《宋诗纪事》卷二十八)
13.(冯澥)故于潼川先生杨祐甫之卒也,哭之恸,而铭之甚哀。公与杨公皆太师公之所作成也。其言曰:“某与祐甫游,垂五十年。自少皆承先训,以文学志义相期。既而先后得科第。中年各欲以所学少见于世,而愚不适时,自取大戾。祐甫虽废,而安处乡里,然疾病窘困,不能出门户。而某流放楚粤江湖之远,追维终始,玄成叹笑。今祐甫卒,含悲茹愤,言发涕零。以吾二人平生契谊之私,他人所不得与,且所不能知者。祐甫晩与成都郑少(按:下疑有阙文)世。”今之锓木者,大泸周氏子锐也,可谓好事也。已其邑人景君佐仕于吾州,为周氏子请叙其篇端,以余粗知言云(四库本《安岳集·原序》载刘光祖嘉定十二年四月十四日《太师左丞合集序》)
14. 郑少微,华阳人,字明举,元祐中进士。是时苏轼知贡举,得少微,与古郫杨天惠、隆州李新号为“三隽”。(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四十二)
15.《三国人物论》三卷,东蜀杨天惠祐甫撰。(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九十二)
16.《杨天惠文集》六十卷。《通志》云:“天惠,郫县人,元丰进士,后入党籍。”按:《潼川志》有“杨天惠,字祐甫,登熙宁二年进士,授双流知县。多善政,文词得西京体,即著《彰明逸事》及《彭山十事记》者。”不知同是一人否?元丰、熙宁年号亦相连。
东坡知贡举,黄鲁直与较艺,得明举,由是赫然。古郫杨天惠、三嵎李新,皆以文名,时人号为“三俊”。(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九十八)
17. 杨天惠,郫县人,幼警敏。尝取韩愈、欧阳修文集纵观,作歌行十数篇,老师宿儒相传警叹。元丰中进士。徽宗时上书言宫禁事,甚剀切。后入党籍,有文集行于世。(凌迪知《万姓统谱》卷四十一)
18. 杨天惠,字佑父,郫县人。元丰进士,摄邛州学官。徽宗朝上书言事,入党籍。卒,左丞冯澥志其墓,号西州文伯。《宋诗纪事》卷二十八。(傅增湘《宋代蜀文辑存·作者考》)
19. 杨天惠,潼川人,后居于郫。熙宁三年庚戌进士。元符二年任。(何庆恩编同治《彰明县志》卷三十四)
杨天惠,元符二年知县事。以才名,有记撰《彰明逸事》。《通志》载入名宦。(何庆恩编同治《彰明县志》卷三十七)
20. 杨天惠,旧志:“以才名世。记太白逸事甚详。祀名宦。”按:天惠,郫县人,幼警敏,尝取韩愈、欧阳修文集纵观,作歌行十数篇,举元丰进士。徽宗时上书言事,甚剀切,后入党籍。有文集行世。元符二年为彰明令。未尝任绵。旧志载入名宦,疑必误以杨宗惠为杨天惠耳。考费著《氏族谱》:“宗惠,字敦夫。嘉祐八年进士,知绵西县长。”政绩无考。姑载于此,俟雅博者正之。(文棨、董贻清编同治《直隶绵州志》)
21. 熙宁三年庚戌科(进士):杨天惠,潼川人,后居于郫。(常明修、杨芳灿纂嘉庆《四川通志》)
22. 庆历六年,杨天惠,同丙戌科(进士)。(林志茂编民国《三台县志》)
23. 杨天惠,元符二年知县事。以诗名,有记撰《彰邑逸事》。《通志》载入名宦。(邓存咏编道光《龙安府志》卷六)
24. 熙宁三年(进士),杨天惠,郪县。(阿麟编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五)
25. 杨天惠,字佑父,自号回光居士,郫县(今属四川)人。神宗元丰进士。曾知彰明县。哲宗元符年间应诏上书,后入崇宁党籍(《舆地纪胜》卷一五四)。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年)为权彭山县丞。(傅璇琮等《全宋诗》卷一〇九二)
26. 杨天惠,字佑父,自号回光居士,梓潼(今四川梓潼)人,徙郫县。幼警敏,登元丰进士第,以儒学称。摄邛州学官,元符二年补彰明县令。元符末应诏上书,入崇宁党籍。著有《三国人物论》三卷,文集六十卷。见所作《彰明逸事》,以及《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八之三,《宋史·艺文志》二、七,费著《杨氏族谱》(《全蜀艺文志》卷五四)。(曾枣庄等《全宋文》卷二五三一)
27.《履斋先生下颁参附往体以谢》:“有客号奚毒,西来自赤水。外负炎炎气,内存温粹美。当年杨天惠,夸大不绝齿。解后段氏子,即之殊可喜。却邪乃素心,调中古无比。世仰大医王,民瘼咨朝市。二子愿托身,赴汤任驱使。兴怜维摩老,遣前护衰毁。病魔亟退舍,怡然得安垒。缅想蓄牛溲,陋哉子韩子。既非瞑眩剂,厥疾无瘳理,一念卫生恩,百拜额加指。”(陈起《江湖小集》卷二十八《陈起芸居乙稿》)
28. 熙宁三年庚戌科叶祖洽榜。杨天惠,潼川人,后居于郫。(常明等编嘉庆《四川通志》卷百二十二选举)
【注释】
[1]肖定沛. 文学家与科学家杨天惠[EB/OL]. http: //news.sohu.com/20041117/n223039878. shtml.
[2]杨慎. 全蜀艺文志[M]//纪昀等编. 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厉鹗. 宋诗纪事[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717
[4]傅增湘. 宋代蜀文辑存[M]. 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74.
[5]李清华. 北宋蜀人冯山家世行年及《安岳集》版本考并补冯山佚诗[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42
[6]杨天惠. 华阳赵侯祠堂记[M]//袁说友等编,赵晓兰整理. 成都文类. 北京:中华书局,2011:677,下引杨天惠作品,若无特别说明,皆本此书。
[7]李吉甫. 元和郡县志[M]//纪昀等编. 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8]王象之. 舆地纪胜[M]. 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1:1173
[9]曾枣庄等. 全宋文:第117册[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300
[10]曹学佺. 蜀中广记[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67
[11]王象之. 舆地纪胜[M]. 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1:768
[12]脱脱. 宋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7. 2216—2205
[13]佚名. 国朝二百家名贤文萃[M]//续修四库全书.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4]费著. 氏族谱 [M]//纪昀等编. 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5]郭成圩. 杨天惠与《附子记》[J]. 卫生专业参考资料,1980(4):29.
[16]黄廷桂等. 四川通志[M]//纪昀等编. 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7]曹学佺. 蜀中广记[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2
[18]冯山. 安岳集[M]//纪昀等编. 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9]方玉润. 诗经原始[M]. 北京:中华书局,1986:183.
[20]李贤等. 明一统志[M]//纪昀等编. 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1]冯山. 安岳集[M]//纪昀等编. 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2]黄廷桂等. 四川通志[M]//纪昀等编. 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3]魏晓姝. 李新诗歌研究[D]. 赣南师范学院,2013:8
[24]李清华. 北宋蜀人冯山家世行年及《安岳集》版本考并补冯山佚诗[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43
[25]计有功. 唐诗纪事[M]//纪昀等编. 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6]费著. 氏族谱[M]//纪昀等编. 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