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蜀中“三俊”作品看蜀茶禁榷在北宋后期治边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2025年08月10日
从蜀中“三俊”作品看蜀茶禁榷在北宋后期治边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边疆治理是历朝历代都很重视的大问题。北宋作为历史上统一中原的汉王朝中军事实力较弱的一个王朝,统治区域周边民族政权林立,民族问题十分尖锐,边疆安全形势严峻。受重文轻武治国思想的影响,北宋王朝在经营边疆、处理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问题时,往往以经济手段为主,充分利用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原经济的依赖性,通过开展茶马贸易等“互市”活动来加强对边疆的管控,很少采用军事手段。也有学者认为,北宋的治边政策到后期(神宗、哲宗、徽宗时期)已从“以防为主”变成了“开边拓地、积极进取”[1],但实际上,不管是神宗朝的熙河开边还是徽宗朝的河湟之役,都是建立在防御基础上的“防守反击”,缺乏汉唐时代积极进取、开边拓疆的精神,也缺少那种封狼居胥、虽远必诛的豪情。北宋后期,不论是在对西北边疆的治理和经略中,还是在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羁縻统治中,经济手段仍发挥着最主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禁榷蜀茶以获厚利的基础上,开展遍布西北、西南地区的茶马贸易就是主要的一种经济手段。贯穿整个北宋、以经济手段为主经营边疆的政策,不仅在当世收到了明显成效,也为南宋、明、清三个王朝所继承和发展。但这种政策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方面,它是建立在加大对内盘剥力度的基础上的,极容易造成“边未安、内已乱”的状况;另一方面,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作后盾,这种以经济手段获得的控制往往是脆弱的,极容易在少数民族政权面临更大威胁或需要获得更大经济利益的时候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