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籍贯
杨天惠籍贯,诸文献无载,但其《华阳赵侯祠堂记》开头一句就说:“吾里有仁焉。”[6]赵纯祐,名申锡,铜山人。据《元和郡县志》:“铜山县,本郪县地。有铜山,汉文帝赐邓通蜀铜山铸钱,此盖其余峰也。历代采铸。贞观二十三年置监署官前,上元三年废监,调露元年因废监,置铜山县。”[7]则杨天惠与赵纯祐同里,是郪县(今四川三台)人。但史乘对杨天惠籍贯,一直有郪县、郫县两种说法,《舆地纪胜》卷一百五十四称“郪县人”[8];《万姓统谱》《宋诗纪事》《全宋诗》称“郫县人”;《全宋文》称“梓潼(今四川梓潼)人”[9];《蜀中广记》《四川通志》《明一统志》的记载则较为混乱,既说是“郪县人”,又说是“郫县人”;《蜀中广记》卷九十八还作了简单辨析:“《通志》云:‘天惠,郫县人,元丰进士,后入党籍。’按:《潼川志》有‘杨天惠,字祐甫,登熙宁二年进士,授双流知县,多善政,文词得西京体,即著《彰明逸事》及《彭山十事记》者。’不知同是一人否,元丰、熙宁年号亦相连。”[10]其实,《通志》与《潼川志》提到的杨天惠,除出生地和中进士时间不同外,其余信息都是一致的,应该就是同一个人,那么,他究竟是哪里人呢?笔者认为,他应该是郪县人。在上述文献中,《舆地纪胜》的作者王象之是南宋人,以宋人言宋事,其说应较为可靠。另外,在杨天惠《渊乐堂记》《张忠定公祠堂记》《正法院常住田记》《北溪院化僧龛记》等作品中,他都自称“东蜀杨天惠”或“东蜀杨某”,《蜀中广记》《唐诗纪事》以及王琦《李太白集注》等文献提到杨天惠时也称“东蜀杨天惠”。按:《舆地纪胜》论及潼川府沿革时说:“肃宗时分蜀为东西川,而梓州为东川节度治所。”[11]而据《宋史》,宋时郫县属成都府,属剑南西川节度;郪县属潼川府,属剑南东川节度[12]。杨天惠自称“东蜀”,则其是郪县人无疑也。另外,《国朝二百家名贤文萃》收杨天惠《潼川府学记》一文中有“曩熙宁中,吾宗太常公寔敦教事于此,某方佩觿侍先生”[13]一语,也就是说,熙宁年间,杨天惠尚在潼川府求学,这是杨天惠系三台人的又一有力证据。
杨天惠既系郪县人,何以《万姓统谱》《宋诗纪事》等文献又会误认为他是郫县人呢?其实费著《氏族谱·杨氏》说得很清楚:“杨氏自潼川徙郫……盈川(唐杨炯)十一世孙天惠始家于郫。”[14]也就是说,杨氏一门是从三台迁往郫县的,而迁到郫县的第一人就是杨天惠。此事在杨天惠作品中也有提及,其《莫侯画像记》云:“崇宁三年七月,某以事免铁官,无所归。”时江西莫侯治郫,“吾闻莫侯长者,吾将寄孥焉。”因为杨天惠晚年寄居郫县,所以《万姓统谱》《宋诗纪事》等便把他误会为郫县人了,这也导致了《蜀中广记》《四川通志》《明一统志》等文献记载的混乱。至于《全宋文》称“梓潼人”,则是把宋代潼川府误认为今之梓潼,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