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儒为本 切直俊迈——论李新散文的思想及艺术特征

以儒为本 切直俊迈——论李新散文的思想及艺术特征

李新(1064—1138),字元应,号跨鳌居士,仙井监(今四川仁寿)人,是北宋后期蜀地较有名的一位作家。李新存世作品有《跨鳌集》三十卷,乃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析出,称“集本五十卷,今散见《永乐大典》者,裒合编次,尚得三十卷”[1]。三十卷中,有文十九卷。另有八篇散存于《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中[2]。李新散文,四库馆臣称:“故其所上书,词极切直……其文序记诸篇,忽排忽散,虽似不合格,而他作亦多俊迈可诵。在北宋末年,可以称一作者。”[3]钱锺书则云:“其文笔力尚健,而欲求精丽,因于散体中堆垛之词类词赋,排比之调类经义,对偶之句类四六,拉杂诘屈,殊为格律气机之累。”[4]两条评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钱锺书认为李新文“健”,四库馆臣称“切直”“俊迈”;钱锺书认为“于散体中堆垛”,《提要》称“忽排忽散”。虽然表述不一样,但双方的评论实际都点出了李新散文刚健雄浑的特点和喜欢在散文中掺入骈语的弊病。李新散文数量众多,政论、简、启、书、札、序、跋乃至碑记、诔、墓志等,众体皆备。从中不但可以了解李新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也可以深入探究四库馆臣和钱锺书提到的风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