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业与贸易

二、农业与贸易

杨天惠关心地方经济和农业生产,在彰明任县令[10]其间,杨天惠深入田间地头,对江油特产—— 附子的种植加工情况做了详细的调查,写成了迄今最早的一篇关于彰明附子的考察报告——《彰明[11]附子记》:

绵州,故广汉地,领县八,惟彰明出附子。彰明领乡二十,惟赤水、廉水、会昌、昌明宜附子。总四乡之地,为田五百二十顷有奇。然税稻之田五,菽粟之田三,而附子之田止居其二焉。合四乡之产,得附子一十六万斤已上。然赤水为多,廉水次之,而会昌、昌明所出甚微。

凡上农夫,岁以善田代处,前期辄空田一,再耕之时,荠麦若巢糜其中,比苖稍壮,并根叶耨覆上下,后耕如初,乃布种。每亩用牛十耦,用粪五十斛。七寸为垄,五寸为符,终亩为符二十,为垄千二百。垄从符衡,深亦如之。又以其余为沟、为涂。

春阳坟盈,丁壮毕出,疏整符垄,以需风雨。雨过辄振拂而骈持之,既又挽草为援,以御烜日。其用工力,比它田十倍,然其岁获亦倍称或过之。凡四乡,度用种千斛以上,出龙安及龙州。齐归木间,青槌小平者良其播种,以冬尽十一月止。采撷以秋尽九月止。其茎类野艾而泽其叶,类地麻而厚其花,紫叶黄蕤,长苞而圆其盖。其实之美恶,视功之勤寡,以故富室之入常美,贫者虽接畛或不尽然。又有七月采者,谓之早水,拳缩而小,盖附子之未成者。然此物谓畏恶猥多,不能常熟。或种美而苖不茂,或苗秀而不充,或以酿而腐,或以暴而挛,若有物焉,阴为之故。园人将采,常祷于神,或目为药妖云。其酿法,用醢醅,安密室淹覆,弥月乃发,以时暴凉久,干定方出,酿时其大有如拳者,已定不辄盈握,故及两者极难得。

盖附子之品有七,实本同而品异。其种之化为乌头,附乌头而傍生者为附子。又左右附而偶生者为鬲子,又附而长者为天雄,又附而尖者为天佳,又附而上出者为侧子,又附而散生者为漏蓝,出皆脉胳连贯,如子附母,而附子以贵,故独专附名,自余不得与焉。凡种一而子六七以上,则其实皆小;种一而子二三,则其实稍大;种一而子特生,则其实特大。此其凡也。附子之形以蹲坐、正节、角少为上,有节、多鼠乳者次之,形不正而伤缺、风皱者为下。附子之色,以花白为上,铁色次之,青绿为下。天雄、乌头、天佳以丰实过握为胜,而漏蓝、侧子,园人以弃役夫,不足数也。

大率蜀中人饵附子者少,惟陕辅、闽浙宜之。陕辅之贾,才市其下者。闽浙之贾,才市其中者。其上品,则皆士大夫求之。盖贵人金多喜奇,故非得大者不厌。然土人有知药者云:“小者固难用,要之半两以上皆良,不必及两乃可。”此言近之。按:《本经》及《志》载:“附子出犍为山谷,及在山南、嵩高、齐鲁间。”以今考之,皆无有,误矣。又曰:“春采为乌头,冬采为附子。”大谬!又云:“附子八角者良,其角为侧子。”愈大谬!与予所闻绝异,岂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者类耶![12]

文章一是详细记载了彰明县附子产地和产量:“总四乡(赤水、廉水、会昌、昌明之地),为田五百二十顷有奇……合四乡之产,得附子一十六万斤已上……其用工力,比它田十倍,然其岁获亦倍称或过之”当时附子的种植面积达到了整个彰明县农作物种植面积的百分之二十,年产量超过十六万斤,附子的亩产值是稻田的二倍以上,这些都说明,至迟到北宋时期,附子种植已成为彰明的一项重要产业。二是记载了附子的引种、栽培、施肥、采撷及酿制方法,“凡上农夫,岁以善田代处,前期辄空田一,再耕之时,荠麦若巢糜其中,比苖稍壮,并根叶耨覆上下,后耕如初,乃布种。每亩用牛十耦,用粪五十斛。七寸为垄,五寸为符,终亩为符二十,为垄千二百。垄从符衡,深亦如之。又以其余为沟,为涂”,“其酿法,用醢醅安密室,淹覆弥月乃发,以时暴凉久干定方出,酿时其大有如拳者,已定不辄盈握,故及两者极难得”。三是详细介绍了七种不同规格的附子以及附子优劣的鉴别方法。“盖附子之品有七,实本同而品异”,据此我们可知,当时的附子加工后可分为乌头、附子、鬲子、天雄、天佳、侧子、漏篮七种。而附子质量的优劣,除了可以品种区分外(“天雄、乌头、天佳以丰实过握为胜,而漏蓝、则子,园人以弃役夫,不足数也”),还可从形态判断(“附子之形以蹲坐、正节、角少为上,有节、多鼠乳者次之,形不正而伤缺、风皱者为下”),还可从颜色来区分(“附子之色,以花白为上,铁色次之,青绿为下”)四是介绍了彰明附子的销售地点。其文云:“大率蜀中人饵附子者少,惟陕辅、闽浙宜之。陕辅之贾,才市其下者。闽浙之贾,才市其中者。其上品,则皆士大夫求之。”彰明虽是附子的主产地,但附子的主要消费地却不在四川,而在陕西、福建、浙江一带,陕西药商喜欢买下等品,福建、浙江药商喜欢买中等品,士大夫们则喜欢买上等品,这说明了当时以福建、浙江代表的东南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篇深入实际的调查报告,“比较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北宋时期彰明附子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具有深刻的中药历史文化价值和多方面的学术价值”[13],在附子的研究史上有卓越的贡献。

作于同一时期的《都大茶马司新建燕堂记》则详细记录了当时蜀地茶马贸易的路线及管理状况:

茶、马所产与所聚与所从出入,皆总于都大使司,任要且重,故常选一时才能知名之士为提举或管勾,分领其事。间以禁从贵臣出帅秦中者兼制置之任,以重其权。其一寄治秦中,其一则治成都。常岁以其所部中分之,循行廉问,各以时往。虽穷堡遐垒,必辙环而节抚之,外薄滇笮,中贯褒斜,横绝垄坻。沐霜露,栉风雨,蓐食而星驰,穷日力而后即安。既以周岁巡之,数矣。其外又有氓俗之疾苦,自当诹访;官吏之良慝,自当究切;与夫朝廷之诏令,自当以意风告于下者,皆不可以诿人。则凡州县,盖有一再至者焉。岁终,则又理文书,戒徒御,奏计于天子。山行水宿,逾月而后至。已事而退,又历时而后还。其任虽显,其为勤亦剧矣。[14]

都大茶马司即都大提举茶马司,《宋史·职官志》称:“都大提举茶马司,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15]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职位负责所有与茶马贸易相关的工作,的确是“任要且重”,通常由皇帝身边的侍从或显贵之臣担任。茶马司治作一在陕西,一在四川。当时四川的茶叶贸易南到云南中东部,向北则穿越褒斜道,直通秦川和今甘肃天水一带,可以说是范围极广的。其《都大茶马司新建签厅架阁记》称:“茶之入以息计者凡二百万,马之入以尾数者凡若干。而其奇赢、其孳息溢于常数者,不在是焉。每岁,以其入分实塞下,又以其课登诏王府。故自阶、文、龙、茂并塞之区,以及洮、岷、湟、鄯穷边之徼,凡兵若民,咸指日望赐,待我而后出入食饮。其为利害,不博且大哉!”[16]可以看出,当时由四川茶叶衍生的茶马贸易是国家赋税和百姓生计的重要来源,与边疆少数民族和周边政权间的贸易对国家和边地兵民有着巨大利益,这两篇文章,是我们了解北宋秦蜀间茶马贸易的重要材料。同时,《都大茶马司新建签厅架阁记》还是目前所知我国记述地方档案工作情况的最早文献。该文在介绍完四川茶马贸易档案文书的数量、种类、收藏、档案库房建设等情况后,对茶马贸易档案的形成规律、蜀地茶马贸易档案的整理和收藏情况以及档案的意义进行了说明。杨天惠认为:“夫金谷干没之弊,根于胥吏缘绝之奸,萌于图书之逸亡。此吏治之常蠹,尚非其大者也。夫惟朝没其一焉遗其日,暮绝其一焉阙其月。积日引久,遗亡猥众,则其成法与存者几何?是其为蠹不既大矣乎?今黄公为是,顾欲与成法为无穷计,此其念虑深远矣,是固不可不书也。”[17]在杨天惠看来,档案的散佚会带来官吏的营私舞弊,使他们有恃无恐地侵吞国家钱粮,而且档案丢失的时间长了,记载在档案上的国家法规制度就没法保存下来,会造成国家法规制度无法执行,导致国家法令的松弛。在1000年前,杨天惠就提出了建造专门的库房、长久保存档案“是‘与成法为无穷计’,是使国家的法律制度得到永久保存和执行的万年大计的独特见解”[18]。这种见解,在当时无疑是十分超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