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蜀地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2025年08月10日
(二)对蜀地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蜀地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当代发现的三星堆、金沙遗址向我们展示了古蜀文化的独特风采。由于缺乏文字记载以及交通不便,汉代以前,蜀地一直被中原视为蛮荒之地。但到了汉代,相如以其“鲜明的人格个性”和文学创作“奠定了巴蜀文学范式”[34],自此以后,蜀地人才辈出,汉之扬雄、王褒,唐之陈子昂、李白,与“三俊”同时代的苏轼,都是誉满天下的大文豪。
在“三俊”论及相如文才及文学成就时,多次叙述这条文化线索,对这些文豪,他们或云“文词为世宗长”,或称“俱得第一”,都充满了敬仰之情。同时,他们也论及“岷峨”“江汉”这些蜀山蜀水对相如的滋养。所以,“三俊”对相如文才和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除了拾掇前人观点加以发挥外,应该还有对蜀地文化的强烈归属感、自豪感的成分。描写他们自己在成都、茂州、绵州、普州的游宦生活,歌咏岷山、玉垒山、长江、涪江等蜀山蜀水的风貌,称扬司马相如、扬雄、刘备、诸葛亮、李白、杜甫、苏轼等蜀人(或居蜀之人)的文才与武功,是“三俊”诗文的主要内容。在他们的诗文中,也可明显看出对相如、李白、苏轼等前代乡贤学习、模仿的痕迹。也正是基于对这种蜀地文化及文人的偏爱,郑少微才会提出相如优于屈原、“藐下视于屈、宋”的观点。甚至在对相如德行的斥责中,恐怕也有些“爱之深、责之切”的意味,比如杨天惠在抨击相如时,就明确提到“终吾伟卿之能赋兮,工谲谏而不怒”“唁卿躬之不蚤正兮,尚何以禁切于人主”,也就是说敬佩、仰慕相如的文才,是其展开人格批评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