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风格刚健
钱锺书称李新散文“笔力尚健”,先肯定了其散文“健”的特点。李新散文,特别是史论,确有刚健雄浑之特征。如其《唐治不过两汉论》先提出史臣们“以为唐治不能过两汉”的观点,接着从创业之难易、君臣之贤否、制治之得失、历数之长短四个方面对汉唐两代进行了比较,认为两代在这四方面“固相近也”,但如果将汉、唐与三代相比,则汉不如三代,唐则“与夏、商、周同风”,至此,李新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夫与三代同风,则其过两汉也明矣。”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李新从国家治理、君臣关系、对外征战等角度对唐太宗与汉代“七制之主”进行了对比,比较唐太宗和汉高祖时称:“高祖新造,区夏兵无完刃,士无坚气,伤痛未瘳,遽有平城之役,其不死而免者幸也。使陈平不运奇,阏氏不解围,索为泗上亭长不可得。殆非爱民重己之意,是可与言治耶?”一段中连用七个“是可与言治耶”,得出了汉之高祖、孝文、孝武、孝宣、光武、明帝、章帝七帝皆不及唐太宗的结论,而“唐治不能过两汉”的观点“不攻而遂破矣”。整篇文章一气呵成,散句中偶用骈语,行文流畅,用语峻整,论证严谨,气势恢宏,有西汉散文的刚健之美。其《孙武论》,先驳斥了孙武“无故而斩二妇人”只为彰显自己勇武的观点,再以张良谏刘邦、咎犯谏重耳事与孙武杀爱姬谏吴王相类比,认为孙武在尚未得到吴王信任的情况下,如果一味劝谏,只是徒事口舌之争,正因为其“临机适变”、杀吴王爱姬,才为其赢得吴王重用,坚定了吴王称雄诸侯的意志,文章结尾,李新言在此而意在彼,称“如欲为圣天子扫除小人之恶者,吾愿以孙武试兵之术告之”。文章生动表现了孙武有谋有识、机智过人的特点,铺张扬厉,气势纵横,体现了李新散文善辩的特点,极类《战国策》。李新的一些叙事、写景、记人的抒情散文,也有雄浑刚健的特征。如其《引素轩记》:
日出而临,朝氛四开,波光万顷,筚橹未揺,断绦繂已有解意,舟中之忧,耿然犹在。午漏乍交,墙阴初转,荒芜嘉墅,隐隐落眉睫间。浪华激而顽鳣舞,蛟风起而孤鸟没,惊滩鸣碛,自有嘉致。至若残照半竿,向晦而夕,渔火百星,方易曲移,湾以济之,人俯首掉臂而不顾,重峰青嶂,咫尺遗恨耳。
文中写一日四时之江景,从早晨朝阳下的波光万顷,到午时雨中的惊涛拍岸,到傍晚的残照半竿,再到夜晚的万点渔火,一路写来,雍容不迫,画面壮阔,意境高远,气势宏大,有汪洋雄浑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