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友情诗

(二)亲情、友情诗

李新诗极少表现重大的历史、政治题材,而是转向平凡生活,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求一种贴近生活、贴近人情的表现空间,体现出重要的日常交际功能。他在诗歌中抒写对家人、朋友真挚的情谊。也时常表现出一种深刻的痛苦之感。如《卢舍那僧舍留别》之二:

筠尖侧侧度朝晖,别泪潸潸渍客衣。儿女殷勤怜我老,登山临水送将归。

这是一首留别亲友的诗。前两句写将要离别的自己,用白描的手法点明离别场景——“筠尖侧侧度朝晖”,竹梢在早晨的太阳光下影子慢慢变化,时间在慢慢流逝,这从侧面反映出了诗人的不舍,因此,诗人忍不住“别泪潸潸”,以至于客衣尽湿。三、四句转向送别之人—— 他的儿女们,他们对年老的父亲放心不下,登山临水送了一程又一程。看似极平常的一次离别,却牵动着诗人与亲人的心绪,表现出别情的沉重和他们之间难舍的亲情。

李新有一些家书性质的亲情诗,如《寄舍弟》《贻家弟》等,诗人在诗中吐露自己对弟弟的关切与思念,倾诉自己只身在外的苦楚与烦恼,言语间较少忌讳,感情真挚。《岁尽行县归宁示时雨》是李新写给儿子李时雨的一首劝诫诗:

五府辟书如啮铁,八关炙手能令热。山梅何苦要先春,清艳更多终欠叶。贵游结欢过美酒,不问贤愚皆可口。秕糠簸扬在米前,鸡口差池落牛后。乃翁活计真么么,欲挂冠缨犹未果。一岁山行今解火,百巧百穷无似我。

李新早及进士第,又有刘泾推荐给苏轼,步入官场后,他希望有一番作为,积极上书言事建言献策,但事与愿违,接下来他遭受的是一系列的打击。诗人以亲身经历劝诫儿子千万不要像自己一样“百巧百穷”,诗中运用梅花、秕糠、鸡口等意象作比喻,向儿子说明隐藏锋芒、远祸自保的道理,句句是肺腑之言,字字包含着对儿子的关切,也道出了诗人自己满腹的辛酸。

李新的送别诗中也不乏清新开朗、充满乐观气息的作品。如其《送刘金部》其三:

七里亭中酒满樽,野梅疏淡月黄昏。可怜白屋西南士,占得青春雨露恩。千载誓言飞将种,一生归报豢龙孙。年来佩剑人相笑,宁立孤风昼掩门。

诗写得慷慨激昂。首联依然是典型的送别场景,驿亭中置酒饯别。颔联说友人此去是蒙受皇恩,表达诗人对友人的祝贺、激励。颈联则是鼓励友人像飞将军李广那样回报皇恩、建立千载功勋。尾联以一个随时佩剑准备上阵杀敌的形象,委婉地赞颂刘金部英勇忠义的品格。

李新还常常以幽默的语言善意地戏谑友人。如《送菜徐秀才》之二:

食荠已甘予口,送荼聊苦君肠。见说䑛砧无分,借令轑釜 何妨。

荠菜和荼菜都是野菜,荼菜味微苦。诗人说“送荼聊苦君肠”,送给徐秀才荼菜,是要让徐秀才的肠子吃到苦味,而自己已经把味道甘甜的荠菜吃了,已有戏谑意味。而接下来的假设和建议则极尽戏谑调侃之能事。“䑛砧”就是舔砧板,“轑釜”就是用勺子刮锅底。意思是说如果错过了舔砧板,不妨拿起勺子刮锅底。诗中塑造出一个饿到极点的友人的形象,给友人提出的建议也显得滑稽可笑,调侃之余,也不难发现诗人对徐秀才善意的鼓励和劝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