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郑少微生平

一、郑少微生平

郑少微一生久滞下僚,文名亦不显,可以说是北宋蜀地中下层文人的典型代表。史书中只有关于郑少微生平的零星记载,且生卒年均不详。如《宋史·刘泾传》后附有郑少微传记,只有短短二十余字:“同时有郑少微者,字明举,成都人也。与泾俱以文知名,而仕不偶。”[1]由此可知,郑少微与刘泾大致同时,文风也相似,且都以文知名,但其仕途并不顺畅。

稍微详细一点的是明万历年间曾先后在四川任右参政和按察使的曹学佺的记载,他的《蜀中广记》作为一部长达一百零八卷的四川地方文献著作,其文献价值一直为巴蜀文化研究者所推重。在《蜀中广记》中,关于郑少微生平的记载主要有两条,卷四十二载:

郑少微,华阳人,字明举,元祐中进士。是时苏轼知贡举,得少微与古郫杨天惠、隆州李新,号为三隽。少微宣和间论时政坐废,贫无田宅,寓居金绳院十五年,不屈其志。学益古,文益工,后徙居临邛,自号木雁居士。官至朝请郎。有集行世。

卷九十八载:

《木雁居士集》,郑少微,字明举,华阳人。少孤,力学,登元祐进士第。始就试礼部,东坡知贡举,黄鲁直与较艺,得明举,由是赫然。古郫杨天惠、三嵎李新,皆以文名,时人号为三俊。按:少微在宣和间上书言时政坐废,家贫无田宅,栖成都金绳院十五年,不变其守。学益古,文益工,晩号木雁居士。有集行于世。德阳旧《志》载少微政和中知县事云。[2]

这两条材料有很多重复的地方,我们可以相互对照并参照其他史料对其进行考证。

首先,关于郑少微籍贯和进士及第的时间。两则材料都称郑少微是华阳人,据祝穆《方舆胜览》卷五十一“成都府建置沿革”:“皇朝分西川为两路,又分为益、梓、夔、利四路,而成都府为益州路,复升为成都府……今统郡十六,领县九,治成都、华阳两县。”[3]华阳县属成都府统辖,则曹学佺所说郑少微是华阳人与《宋史》所说的成都人并不相违。而杨天惠在《渊乐堂记》中称郑少微“生岷峨之崖,长邛崃之墟”[4],岷峨是岷山和峨眉山的并称,此处代指四川。而邛崃即临邛,在北宋并不隶属成都府,据祝穆《方舆胜览》卷五十六“邛州建置沿革”:“唐割雅州五县置邛州,治依政县,移治临邛县,僖宗置永平军。皇朝复为邛州,今领县六,治临邛。”[5]则郑少微为四川临邛(今四川邛崃)人。考虑到杨天惠不仅仅与郑少微同时,而且更是与他并称为蜀中“三俊”的好友,其说应更为可信。《宋史》和曹学佺可能是因为郑少微长期寄居于成都而误以为他是成都人。

郑少微家世,已不可考。曹学佺称其“少孤”,但杨天惠称其“出入于脂膏、游侠之窟”(《渊乐堂记》),其家境应该不差。少年丧父的郑少微一直致力学习,并于元祐中登进士第。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元祐三年正月)乙丑,命翰林学士苏轼权知礼部贡举,吏部侍郎孙觉、中书舍人孔文仲同知贡举。天下进士凡四千七百三十二人,并即太学试焉。”[6]则郑少微登进士第当在元祐三年(1088)。常明等编嘉庆《四川通志》卷一百二十二《选举》称:“元祐三年戊辰科李常宁榜。郑少微,华阳人。”[7]也与之相符。也就是说,郑少微是苏轼的门生,与同为蜀人的杨天惠、李新齐名,当时被称为“三俊”,且一起受知于苏轼。

其次是关于郑少微的任职情况。据曹学佺考证,郑少微曾在政和年间担任德阳县令,官至朝请郎。清何庆恩编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德阳县志》卷二十八称郑少微“政和间来知德阳县事,政教兼举,有《孝感庙记》。见旧志。”[8]凌迪知《万姓统谱》卷一百七载:“官至朝请郎。”[9]三者所记比较一致。曹学佺和何庆恩的材料来源都是德阳旧志,他们所见之志,应当是同一部,所记也应当比较可信。而郑少微官至朝请郎一事,还有一个更有力的证据,那就是杨天惠的《渊乐堂记》:“(木雁先生)金寒玉暖,五十有余年,而后得寄禄第七品,赋秩四百石。”[10]据《宋史·职官志》,朝请郎为正七品寄禄官,“料钱各三十贯。春冬绢各一十三匹,春罗一匹,绵三十两”[11]。寄禄官是宋代的一种官阶,有官名有待遇,但没有实际职事。郑少微元祐三年(1088)进士及第后,所任何职,已不能详考。郑少微唯一可考的实职是在政和年间(政和纪年凡八年,1111—1118)任德阳县令。官至朝请郎应在任职德阳县令后,而此时的郑少微已五十多岁了。杨天惠称郑少微“其拔起甚苦,其擢置甚厉,其造端甚锐,其收绩甚胜(《渊乐堂记》)”,则郑少微及第前应该经历了一些挫折,但及第后应该很快就有较好的职位,则其在元祐三年(1088)至政和年间极有可能也担任过县令一类的官职。

再次是关于论时政坐废及卒年的问题。按曹学佺的考证,郑少微在宣和年间(宣和纪年凡七年,1119—1125)因上书谈论时政,获罪罢职,因家贫无田宅,寄居于成都金绳院[12]十五年,后又迁到临邛居住。郑少微上书谈论时政,在《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八·黜降官五》也有记载,“崇宁元年九月十四日,诏开具元符三年臣僚章疏姓名……邪下:王萃……郑少微、王知常”[13],元符三年(1100),响应哲宗皇帝号召,郑少微、杨天惠、李新都曾上书言事,崇宁元年(1102),李新坐邪上尤甚籍,杨天惠坐邪中籍,郑少微坐邪下籍,李新还被刻入元祐党籍碑并在“元符末上书夺官,谪置遂州,流落终身”[14],杨天惠“崇宁三年七月,某以事免铁官,无所归”[15]。在“三俊”中,郑少微只入邪下籍,但从郑少微作为苏轼门生的身份和上文我们的推测来看,他的官职也极有可能被罢免,其政和年间担任德阳县令应该是再次被启用。若曹学佺考证属实,郑少微宣和年间的上书言事,至少是第二次了。而在被免官之后,郑少微至少还活了十五年以上(寓居金绳院十五年,加上之后又徙居临邛),也就是说,郑少微第二次上书言事被免官一事即使发生在宣和元年(1119),那他也至少活到了南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据前引杨天惠《渊乐堂记》,郑少微在五十余岁得寄禄第七品(朝请郎)后,曾筑渊乐堂,以便辞去官职后“归老于其家”。杨天惠在接到郑少微的信后,为其作《渊乐堂记》,杨天惠“董役通济江上”时成了腹稿,而“后一年,先生(郑少微)自大邑力疾归,坐堂上,委衣冠而嬗”。郑少微死后,杨天惠“辄忆枯思之遗余,稍补辑之,以授其子,俾置诸堂右”[16]。也就是说,该文是杨天惠在郑少微逝世的当年写成并交给郑子的。杨天惠作为郑少微的好友,他的记述应更可信。杨文提及的通济堰在宋代共有两处,一在新津,一在彭山,杨天惠“董役通济江”当在其崇宁三年(1104)七月被免官后,但无法考证具体时间。据刘光祖引冯澥《杨天惠墓志铭》:“某(指冯澥)与祐甫(杨天惠字)游,垂五十年……今祐甫卒,含悲茹愤,言发涕零。”[17]杨天惠卒于冯、杨二人交游近50年时,而冯、杨二人相识于冯澥父冯山通判梓州时[18],据李清华《北宋蜀人冯山家世行年及〈安岳集〉版本考并补冯山佚诗考证》考证,冯山通判梓州是熙宁六年(1073)[19]。冯澥于是年随父亲到梓州,冯、杨相识当在此时。他们相识的熙宁六年,向后推50年为宣和五年(1123),杨天惠当卒于宣和五年。因此,据杨天惠文,郑少微卒年不晚于宣和五年。再联系曹学佺、何庆恩所引德阳旧志,郑少微在政和间知德阳,则郑少微第二次因上书言时政坐废,极有可能在政和年间,而不是宣和年间。至于曹学佺所说的郑少微被罢官又寓居金绳院十五年,则不太可信,因为即使从政和元年算起,至宣和五年,满打满算也就十三年时间。况且从杨文的记述来看,郑少微“出入于脂膏、游侠之窟……其拔起甚苦,其擢置甚厉,其造端甚锐,其收绩甚胜”,五十多岁时得到七品寄禄官,赋秩四百石,为了辞去官职后“归老于其家”而建造渊乐堂,当不至于因为“贫无田宅”,需要栖身于成都一个寺庙十五年。但曹学佺所说的郑少微后徙居临邛,则可与杨文相互印证。杨文称郑少微“自大邑力疾归”,据上引祝穆《方舆胜览》,宋时邛州领临邛(州治)、依政、安仁、火井、蒲江、大邑六县,则曹学佺是以州治来代邛州,而杨天惠则具体说到郑少微是从临邛的大邑县勉强支撑病体回到家中的。

又据同为“三俊”之一的李新的《跨鳌集》卷二十七《与郑明举》云:“某病狂易,敢以亡母铭志上累公。正以缔交有素,公之铭吾母宜也,不敢请之他人。他人不宜铭,亦不能铭,无易公之铭吾母宜也,是以有请。今迫葬期,石已礲矣,书者和墨,解衣磅礴以待,工治器,拱而俟之,越月矣。愿早见赐,当扶力诣谢。”[20]同卷《与冯德夫》云:“昨至锦官,会郑六送女犍为,墓词未取。然已见杨祐夫许作跋尾,赋诗寄去。”则郑少微曾为李新母亲撰写墓志,据拙文《〈跨鳌集〉作者李新生平考》,李新母亲亡于政和三年(1113)八月[21],则郑少微撰写墓志的时间当在是年或稍后,而李新与郑少微在成都见面时,未取墓词。在后一则材料中,李新称郑少微为“郑六”,则郑少微排行第六,当时他正送女儿到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