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孕育相如的文化背景的揭示
《汉书·地理志》云:“(楚)信巫鬼,重淫祀。而汉中淫失枝柱,与巴蜀同俗。”[16]从金沙遗址、三星堆文化遗址所发掘的青铜雕像、石像来看,古代巴蜀文化的确有浓郁的宗教色彩,造型奇特、想象丰富、善用夸张是其重要的审美特点,这一点与楚文化也十分相似。可惜由于与中原交通不便,巴蜀文学之士,先秦无闻,以致从今天可以看到的文学史来看,相如出现之前,巴蜀文学就是一片空白。但就如泰纳在《英国文学史》和《艺术哲学》中所阐发的一样,文学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种族、时代、环境”三个因素。相如的传奇人生、个性特点及其创作风格,都极容易让我们联系起巴蜀这一特殊的地域文化。左思《蜀都赋》在细致地描述巴蜀物产、山川、风俗等情况后,也专门写道:“近则江汉炳灵,世载其英。蔚若相如,皭若君平。王褒炜烨而秀发,扬雄含章而挺生。”[17]“三俊”在高度评价相如文才及文学地位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巴蜀文化对相如的孕育作用。如杨天惠在分析相如“艺文要妙”的原因时说:“祖重黎之洪懿兮,系中山之蝉联。食岷峨之旧德兮,饮江汉之灵源。皇既私卿以多技能兮,卿又附益之以师友之传。”[18]特别强调了自重黎起的巴蜀文化传统及“岷峨”“江汉”的自然灵气对相如才气的滋润作用;在论及相如、王褒等“咸以文词为世宗长”的原因时,杨天惠认为秦宓所论“天帝会昌之祥、神禹石纽之生、三皇祗车之出”等事“颇谲诞不经”,左思赋“兼六合之交会,总八区之丰蔚,跨诸夏之富有”也显得“浮夸少实”,但蜀地确实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其地“风俗文顺,自古已然”[19]。李新《上张丞相书》也特别强调“全蜀千里,三峨之秀,九江之清,其先腾而上者,不知几万由旬”,认为这是蜀地“自汉到今,人材出兴”,产生王褒、扬雄、何武、相如等人才的原因。杨、李认为相如文才是由巴蜀山水与文化滋养而成的见解,也是很有见地的。李凯曾撰文论述“相如产生的文化温床”,认为“司马相如之所以能够在汉大赋这一文体中显示出色的文学才能,固然与中原文化的传入、与梁孝王文人集团有很大关系,但不能不考虑到巴蜀文化这一特殊的温床对司马相如的影响”[20]。可算是杨天惠、李新的隔代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