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赠官与卒年
李新死后被朝廷赠官朝奉郎一事,除前已引及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外,《宋会要辑稿》亦载其事:“承议郎李新(绍兴)八年正月赠一官。……其子时雨有请故也。”[34]《筠溪集》卷五还记载了宋高宗对李新的评价:“尔当元符之间,陈备防之策不顾时讳,力排巨奸,端亮有闻,久而益著,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35]李新不畏权势、忠诚敢谏之名由此大盛,南宋仁寿同乡员兴宗曾评价其为“忠谊不没者”,并作《紫云洞》赋赞曰:“君不见茂州长史文章翁,生平姓字悬天东。英言撼帝帝不从,建隆以来无此忠。”[36]
李新卒年,据楼钥《攻媿集》卷七十八《跋书》:“卒于宣和之末。”(《全宋词》《全宋诗》《全宋文》编者及傅增湘《宋代蜀文辑存》等均未采及此条,不知为何)[37]。宣和乃徽宗年号,凡七年(1118—1125),如前所述,李新于宣和五年改任茂州通判,则其卒年当在宣和六年至七年间(1124—1125)。据楼钥《跋
书》,《
书》之“
”在南宋时曾误作“
”,《宋史》误作“欲”,称其书五卷[38]。楼钥引用观物先生张行成《跋
书》称李新《
书》应当“以
名,盖示其倦游不睎时用也”,而楼钥认为:“然则此书之名音从剧,义则倦,跨鳌之意,不过此尔……
从山谷之谷,弹丸之丸,则是钦宗庙讳嫌名第三十六字,止是亭名,别无义可取。跨鳌卒于宣和之末,故不以靖康之嫌名为避……跨鳌之书不应取踦
之义,正用《方言》《上林赋》倦䜪之意耳”。楼钥说李新“卒于宣和之末”不知其依据,但以楼钥所说情形推论,李新此书极有可能就是为了避钦宗庙讳嫌名改“
”为“
”,其并未卒于宣和之末。而且,《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十五在记载建炎三年七月李时雨上书建议立太子事时云:“时雨,仁寿人,党人新之子,以其父上书入籍诉于朝,吏部拟将仕郎。钞未下,书奏诏前,降给还恩泽,指挥更不施行,日下押出国门。”[39]这段文字在提到李新时,并未称“已故”,也就是说,李时雨上诉朝廷为父申冤,是在李新生前,在“吏部拟将仕郎”时。因为时雨建言立储,惹怒了高宗皇帝,故他不但把任命压了下来,还将时雨赶出京城。据此,李新在建炎三年七月时仍在世。再考李新《跨鳌集》,卷十六《泗洲堂记》提到了自己一生遭受的劫难,“还士曩坐法席,首愍我是会下人,疾病堕溺,拂以杨枝,洒以香泉,从死籍中几夺其名”,他认为自己一生多病多难,却几次从死神手里夺回性命。李新还记录了檀越陈氏一家的事迹,称其“父兄子弟奉佛愈于奉父母、君师者,自广政到今二百余年,由周至谦凡七世”。广政是后蜀孟昶年号,自公元938年起,往后推200年,即绍兴八年(1138)。而李新被赠朝奉郎是绍兴八年正月己酉(农历二十二日),朝廷的封赠可能是在李新刚刚去世之时。据此可以推断,《泗洲堂记》就是李新绝笔,其逝世时间为绍兴八年正月。
据以上探究,我们可大体勾勒出李新的人生轨迹:李新(1064—1138),字元应,号跨鳌居士,仙井监(今四川仁寿)人。他出生在一个“三世业儒”的小康之家,年少时曾做过成都校尉,元丰七年(1084)春入太学,元祐二年(1087)参加进士科考落榜,元祐五年(1090)登进士第,官承议郎、南郑县丞,元符三年(1100)因在南郑丞任上给哲宗皇帝上《万言书》指陈时弊被罢官,崇宁元年(1102)被列入上书言事的“邪上尤甚”等,崇宁二年(1103)被羁置遂州,崇宁三年(1104)被刻入元祐党籍碑,大观二年(1108)被赦出籍,大观元年(1107)至重和二年(1119)间任梓州司寇参军、普州司法参军、资州录事参军,政和八年至重和二年(1118)参与修缮潼川府城,宣和二年(1122)因修城有功改官掌书记,宣和五年(1125)改任茂州通判,绍兴八年(1138)正月卒、被追赠朝奉郎。
附:李新生平资料汇编
1.《跨鳌集》三十卷(永乐大典本),宋李新撰。晁公武《读书志》曰:“李新字元应,仙井人。早登进士第。刘泾尝荐于苏轼,命赋墨竹。口占一绝立就。元符末上书夺官,谪置遂州,流落终身。”今考集中《上李承旨书》,称“某叨冒元祐第”。《吊安康郡君词序》称“解褐通籍,在元祐庚午”。与公武早登进士之说合。《上皇帝万言书》首称“元符三年五月十一日兴元府南郑县丞李新”云云。《上吴户部书》称“庚辰之初”云云。元符纪元凡三年,止于庚辰。与公武元符末上书之说合。《谢循资启》称“妄投北阙之书,久作南冠之絷”。与公武谪置之说亦合。惟《冯隐士碑阴文》称:“崇宁二年跨鳌居士以言抵罪,羁于武信。”《遗爱碑记》亦称:“崇宁初入遂宁境。”则其谪置在上书后三年。又《与冯德夫手简》称“归来山谷几半岁”“时时掖老母登高,指烟云明灭处,正前日羁管所”,则未尝终于谪置。《再与泸南安抚手简》称“祗役新疆,苟摄支邑”,《上郑枢相书》称“陆沈州县三十许年,始以城役改官”,其他转资到任诸谢启,虽不能定在何时,而《更生阁记》称“宣和癸卯八月误恩二郡”,复有《谢茂州到任启》,正在是岁。则新斥废以后,仍官至丞倅,亦未尝流落终身。均与公武所记不合,岂宋人重内而轻外,不挂朝籍,即谓之流落耶?新受知苏轼,初自附于元祐之局。故其所上书,词极切直。然一经挫折,即顿改初心,作《三瑞堂记》以颂蔡京,《上王右丞书》以颂王安石,《上吴户部书》至自咎“前日所言,得疾迷罔,谓白为黑”,其操守殊不足道。且所作《韩长孺论》,讥其马邑之役,沮前日之议,败今日之功,所以阴解灭辽之失也;作《武侯论》,谓其当结魏以图存,所以阴解和金之辱也。无非趋附新局,以冀迁除。公武但记其上书得罪,而不详其后事,亦未免考之未审也。惟其诗气格开朗,无南渡后啁哳之音。其文序记诸篇,忽排忽散,虽似不合格,而他作亦多俊迈可诵。在北宋末年,可以称一作者,固不必定以其人废之矣。《集》本五十卷。今散见《永乐大典》者,裒合编次,尚得三十卷。集中《更生阁记》,述政和丁酉剿茂州叛羌旺烈事,所述宋兵怯弱之状,殆可笑噱。核其地理,即今之金川土司。而诸书言蜀事者,未尝举是篇,则是集亦罕觏之笈矣。(《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五》)
2. 李新《塾训》十三卷,又《欲书》五卷。(脱脱《宋史》卷二百五)
《李新集》四十卷。(脱脱《宋史》卷二百八)
(建炎三年)庚寅,仙井监乡贡进士李时雨上书,乞选立宗子,系属人心。帝怒,斥还乡里。(脱脱《宋史》卷二十五)
3.(绍兴八年)己酉故承议郎李新特赠朝奉郎(新已见建炎三年七月)新,元符末为南郑丞,上书论方今之弊,权纲不在人主,责任不及宰相,朋党之风炽,台谏之职轻,士不素虑而出,土木之役兴,财利之臣进,西南亡备以虞仓卒之变,内外相蒙而有衰微之渐,坐是入邪上尤甚籍,停官羁管,至是始录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十八)
4. 李新,仁寿人,元符上书入党籍。(祝穆《方舆胜览》卷五十三)
李新,字元应,隆州人,为资州司录。东坡命赋墨竹,常称赏之。(祝穆《方舆胜览》卷六十三)
5.《山海经》云:“岷山神,马首龙身。祠用雄鸡,瘗用黍,则风雨可致焉。”《郡国志》:“岷山俗谓之铁豹岭”,陵阳李新诗:“在昔岷峨神,龙文而马首。”即铁豹之形也。
……
又云鸡宗山在州西四十里,扼羌人出入之路。熙宁元年置,镇羌寨。按《宋史》:熙宁九年,静州杨文绪导番董阿丹作乱,声援俱绝,至书木牌投于江以告急。朝廷遣内使王中正将兵,旁出鸡宗山击之,文绪等伏诛。《碑目》云:“政和丁酉,倅贰跨鳌先生李新目击静州之变,记载其事甚详。”名更生碑,今在更生阁。(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七)
郑少微,华阳人,字明举,元祐中进士。是时苏轼知贡举,得少微与古郫杨天惠、隆州李新,号为三隽。
李新,字元应。为资州司录,尝作《墨竹》赋为东坡所赏。(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四十二)
6. 李元应《跨鳌集》五十卷。右皇朝李新,字元应,仙井人。早登进士第。刘泾尝荐于苏子瞻,命赋《墨竹》,口占一绝立就。坐元符末上书夺官,谪置遂州,流落终身。跨鳌,仙井山名也。(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下)
国朝二百家名臣文粹三百卷……所谓二百家者赵普……马涓、李新。(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五下)
7. 李新《跨鳌集》。(尤袤《遂初堂书目》)
8. 李新,字元应,隆州人。东坡命赋《墨竹》,元应立成,东坡称赏,自此名籍甚。宣和间为本州(资州)司录。(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五七)
9.《更生阁记》:“政和丁酉,倅贰跨鳌先生李新目击静州之变,记载其事甚详。”(倪涛《六艺之一录》卷一百七)
10. 李新《跨鳌集》。(陶宗仪《说郛》卷十下)
11. 承议郎李新,元符中上书论政事阙失陈备防十事,言辞切直,特赠一官。(范青《筠溪集》卷五)
12. 李新。新字元应,仙井监人。第进士。元符末上书夺官,谪遂州。有《跨鳌集》。(厉鹗《宋诗纪事》卷二十六)
13.《声画集》八卷,宋孙绍远编……所录如折中古、夏均父、徐师川、陈子高、王子思、刘叔赣、僧士珪、刘王孟、林子来、李商老、李元应……其集皆不传,且有不知其名字者,颇赖是书存其一二,则非惟有资于画,且有资于诗矣。(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八十七)
14. 李元应《跨鳌集》五十卷。晁氏曰:“李新,字元应。仙井监人。早登进士第。刘泾尝荐于苏子瞻,令赋《墨竹》,口占一绝立就。坐元符末上书夺官,谪置遂州,流落终身。跨鳌,仙井山名也。”(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七)
15.《答合守程元老书》:“某顿首,李元应到泸,出示所赐书,伏承暑中,动止万福,眷聚无他,良慰。某处田野间,亦复自适,不足垂念,但泸南前日小旱,二麦已不偿种,今又甚雨,复忧麻豆矣。仕进如此,退耕又如此,岂但人力耶,妇稚病肺,比老益甚,五月中垂死复活,今幸无事,然以此都不成家计,闲居既无过从,而衰晩亦不耐烦,逃虚既久,已自成趣,闻人足音,乃更不喜,九月间送女到丹棱,因放脚一到峨眉、瓦屋、雾中、青城诸山,至春末可归,向示漆器,今纳二十字:‘闻此宽相忆,为邦复好音。人生五马贵,莫受二毛侵。’伏幸检收,合阳过客绝少,公帑有余,日生事想见不多,多亦不劳余刃。政当薰衣理鬓,努力行乐。自厚,不宣。某顿首再拜。”(唐庚《眉山文集》卷十一)
16. 《跋书》:蜀隆州有山名跨鳌,郡人李公新号跨鳌先生,有书一编,名《
书》,观物先生张公行成跋云:“《方言》曰:‘
,倦也。’丁度谓字或作䜪。故司马相如云:‘穷极倦䜪’。而释者亦云:‘倦、䜪:疲惫也。’先生之书以
名,盖示其倦游不睎时用也。”余考之《集韵·二十陌》有“
”字,与“剧”同音。注引《方言》“倦也”。然则此书之名音从剧,义则倦,跨鳌之意,不过此尔。然《说文解字》无
而有
。
《集韵》:“:胡官切。䜱
亭名,在上谷。䜱:谟官切。”《说文解字》:“
:其虐切,相踦
也。”二字若不类,而俗书足以相乱,
从山谷之谷,弹丸之丸,则是钦宗庙讳嫌名第三十六字,止是亭名,别无义可取。跨鳌卒于宣和之末,故不以靖康之嫌名为避。
从谷,亦其虐切,口上阿也。从口上,象其理。郄、络皆从此。俗书与山谷之谷无别。
:已逆切,持也。象手也。《集韵》云:“隶变为丸。”执、孰等之丸,凡、恐、筑之凡当从
。俗书与丸、凡无别。司马相如《上林赋》曰:“徼䜪受诎曰:‘穷极倦䜪。’”俱音剧,倦
:疲惫也。而《说文》
字徐错。《通释》亦引《上林赋》“徼䜪受屈”,谓以力相踦角,徼要极而受屈也。䜪:竭㦸切,
其虐切,声亦相近。疑即
字也。跨鳌之书不应取踦
之义,正用《方言》《上林赋》倦䜪之意耳。区区虽若辞费,详考及此,因并见之,以俟好古者。癸未申同年锡赴宏词多用奇字,已在选中,正用倦
字。而有司以为犯庙讳嫌名而罢之,过矣。(楼钥《攻媿集》卷七十八)
17. 《紫云洞》:府判李文于先大夫祠堂之侧,因紫云盘其上,乃作洞焉,诸公赋诗皆瑞紫云,多以列仙之异言之愚,谓跨鳌先生忠谊不没者也。有以瑞其后,紫云盖有托乎,府判又能世其家,且大之吾儒之喜,颂者也。即为赋此:
君不见茂州长史文章翁,生平姓字悬天东。英言撼帝帝不从,建隆以来无此忠。今焉栖神寓玄躬,道在翳嘶峰外之高峰。是间真趣排天胸,指顾可了荆岱嵩。迩年秋练春光融,离离渡汉舒溟蒙。状殊宋车非越龙(原注:《兵志》:“宋云如车,越云如龙。”),亦非石壁浮青红。望之云远讨其踪,类风飘烟欺雾浓(原注:梁简文《赋紫云诗》云:“金风飘素烟。”)。直排阊阖贯紫宫,父老语我昭我聋。疑是先生不掩之精雄,自尔支拄琼崖中。要把英爽飞摩空,有如韩王结襦腾腾化异气(原注:魏公试进士,是日,五色成云),亦如卫生食昴叠叠欺长虹。诚于斯民有愿力,此假奇特将无同。先生英名无有尽,乃云无心洞无穷。或云砻凿发天秘,不知的的胜事符。阿戎劝君不必昆阆,通五云之祥由李宗(原注:尹喜望紫云下得李耳)。君家种义昭玄穹,可隶黄字驱青童。扫洒愿勿俗子 容,斗酒为嗔王无功(原注:仆自拟绩)。(员兴宗《九华集》卷二)
18. 李新《跨鳌集》,四十四卷。(焦竑《国史经籍志》卷五)
19. 李新《塾训》十三卷。(柯维骐《宋史新编》卷五十一)
《李新集》,四十卷。(柯维骐《宋史新编》卷五十三)
20.《跨鳌集》十三册,全,宋哲宗朝李新著,凡四十四卷,又《遗集》一卷,《别集》一卷。(孙能传《内阁藏书目录》卷三)
21. 李新《跨鳌集》三十卷。李新,字元应。仙井(四川)人。宋元祐三年(一〇八八)进士。崇宁二年以言抵罪夺官。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跨鳌集》三十卷。现存《永乐大典》录李新诗一条,李跨鳌集一条,李跨鳌先生集二十三条,以上共二十五条,馆臣漏辑者十条。(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
22. 李新《跨鳌集》三十卷。元应生平,《四库提要》考论详确,足补晁公武《读书志》之未及。所作文胜于诗,古诗胜近体。其文笔力尚健,而欲求精丽,因于散体中堆垛之词类词赋,排比之调类经义,对偶之句类四六,拉杂诘屈,殊为格律气机之累。诗则出语快而率,使事多而驳。《提要》称其“开朗俊迈,北宋末一作者”,乃过情之誉也。
卷一《瘿赋》自注:“世诗有‘妻怜为枕枕,儿戏作胞抛’之句。”
《元次山作友丐予乃谚之》:“只今趋权门,伪不如尔真”“摩足拂粒须,猥辱以为申”。按,此用本朝故事。
卷四《送菜徐安叟》:“分似庚郎而无二十七种菜。”
卷五《不寐》:“灯明将续昼,鼓急欲移更。”
卷七《徐安叟郊居》:“旋补疏篱短短遮,郊居初似厌纷华。邻灯林腹几萤小,市路山腰一线斜。衰草缀珠看晓露,暮天飞墨数归鸦。怜君近岁头浑白,两泪临风数祭拿。”
卷十七《移癖亭记》:“山居而癖山,水居而癖水,近市朝将又有癖。”
卷二十三《上许运使书》:“某少学书,谓古人削柎裹粻,盗寰海之虚名;临池柿叶,费汗青之余力。毫童十年,碑下三宿。勤则有之,拙亦甚矣。婉若银钩,飘如惊鸿。微浓疏瘦,自我作古。使为之不已,则今日造米元章、李致尧之列。学书不成去学画,操觚䑛墨,解衣盘礴。十日一水,五日一石。丹青雨露,化洛阳之春;江湖平远,发潇湘之兴。若为之不已,则今日突过贺真、张颜之右。少也多病,九折成医,味黄帝之《灵枢》,绎岐伯之《素问》。于是订浮沉滑涩以分阴阳,迹阴阳以较虚实。琅玕榆叶,指下有自得之状;张弓操带,意外无可传之法。若为之不已,则今日秦介、曹应端是流辈。少也不羁,憙习音声。夜月一笛,有牛渚之风流;胡床三弄,得晋人之襟韵。方且求阴山之黍,嶰谷之管,以起黄钟之律,以考子声之妙。使澌钟牛铎尽入制作,仪凤舞兽行书简编。若为之不已,则今日司乐协律,正堪备员”云云。录此以见元应之多能,亦可征其文体之俳也。卷十八《送张潜夫入道序》第一句云:“天下事固有如此者!”其好奇崛、作张致有如是者。(钱锺书《钱锺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三百九十)
23. 李新(1062—?)字元应,号跨鳌先生,仙井(今四川仁寿)人。神宗元丰七年(1084)入太学,时年二十三。哲宗元祐五年(1090)进士,官南郑县丞。元符三年(1100),在南郑应诏上万言书,夺官贬遂州。徽宗崇宁元年(1102)入党籍,大观元年(1107)遇赦,摄梓州参军。宣和五年(1123)为茂州通判。高宗绍兴八年(1138)应其子时雨请,追赠一官(《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一三一二)。有《跨鳌集》五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辑为三十卷(其中诗十一卷)。以上事迹均依本集有关诗文。
李新诗原集十一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跨鳌集》为底本。新辑外诗另编一卷。(傅璇琮等《全宋诗》卷一二五二)
24. 李新(1062—?)字元应,号跨鳌先生,仙井(今四川仁寿)人。元丰七年二十三岁入太学。元祐五年登进士第,南郑丞。元符三年上书论时政之弊,崇宁初入党籍为邪尤上,编管(当为贬官)遂州。大观间遇赦还叙官,宣和中累官郡佐,卒。绍兴八年追赠朝奉郎。著有文集五十卷(《宋史》作四十卷)、《塾训》十三卷、《欲书》五卷。见本集有关诗文及《郡斋读书志》卷一九、《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三五·一一八、《宋史》卷二〇五《艺文志》四、卷二〇八《艺文志》七、《宋史翼》卷六。
据《郡斋读书志》著录李新有《跨鳌集》五十卷,原书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诗文,编为三十卷。本书所收李新文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今辑得佚文四篇,厘为十七卷。(曾枣庄等《全宋文》卷二八八一)
25. 李新,字元应,四川仙井人,号跨鳌先生。元祐五年进士,刘泾尝荐于苏轼,命赋《墨竹》,口占一绝立就,累官承议郎、南郑县丞。元符三年五月十一日上书曰:“……”崇宁初入党籍为邪等尤甚,羁官遂州。大观三年三月赦书与韩维等九十五人同出党籍,并叙官。宣和癸卯累官贰郡,流落以终。建炎三年,以其子时雨诉于朝,累官朝奉郎。《郡斋读书志》《九朝编年备要》《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系年要录》二十五卷、《跨鳌集》。(陆心源《宋史翼》卷六)
26. 新字元应,仙井(今四川仁寿)人。登元祐三年(一〇八八)进士第。元符末,为南郑丞。崇宁元年(一一〇二)坐元符上书入邪上尤甚籍,夺官,谪居遂州。大观中为普州司法,宣和间为资州司录。今有《钓鳌集》,从《永乐大典》辑出。(唐圭璋《全宋词》二)
27.(甲申崇宁三年六月)甲辰,诏元符末奸党并通入元祐籍,更不分三等。应系籍奸党,已责降人并各依旧除,今来入籍人数外,余并出籍。今后臣僚更不得弹劾奏陈,令学士院降诏:元祐奸党,文臣曾任宰臣执政官司马光……曾任待制已上官苏轼……余官秦观……李新、衡钧、兖公适。(不著撰人《宋史全文》卷十四)
28. 时苏轼知贡举,得少微及郫邑杨天惠、三嵎李新,时人称为三俊。(黄廷桂等编雍正《四川通志》卷八)
《更生阁记》:政和丁酉,倅贰跨鳌先生李新目击静州之变,记载其事甚详。(黄廷桂等编雍正《四川通志》卷二十七)
王时雍、李新,俱仁寿县人。(黄廷桂等编雍正《四川通志》卷二十七)
29. 元祐三年戊辰科李常宁榜。李新,仙井监人。(常明修、杨芳灿纂嘉庆《四川通志》卷百二十二选举)
30. 崇宁元年九月十四日,诏开具元符三年臣僚章疏姓名。邪上尤甚:范柔中、邓考甫、封觉民、李新……(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八·黜降官五》)
绍兴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诏右迪功郎李时雨上《玉艾忠书》,文采议论,俱有可采,可循一资[40]。(徐松《宋会要辑稿·崇儒五》)
(绍兴八年)承议郎李新八年正月赠一官。元符三年任南郑县丞日,上书论事卒,其子时雨有请故也。(徐松《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一》)
绍兴三十二年六月二十三日、十月二十八日,诏知池州范漴、知黎州李时雨并放罢,新知兴国军汪汝嘉、新知吉州王昺并罢新任。皆以殿中侍御史张震论列故也。(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一·黜降官八》
31.(崇宁三年五月)戊午,诏复位元祐、元符党人及上书邪等者合为一籍,通三百九人,刻石朝堂,余并出籍。……余官秦观等一百七十六人:秦观黄庭坚、晁补之……李新[41]……
(崇宁五年春正月)庚戌,三省同奉旨,叙复元祐党籍。曾任宰臣执政官刘挚等十一人……待制以上官苏轼等十九人……文臣余官任伯等五十五人……选人吕谅卿等六十七人。轻第二等吕谅卿……李新、冯百药……(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卷九十六)
(大观二年六月)戊戌,门下中书后省左右司复依赦看详到韩维等九十五人,诏并出籍。韩维、杨康国……李新……(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卷九十七)
(建炎三年)庚寅,仙井监乡贡进士李时雨上书,乞选立宗子,系属人心。帝怒,斥还乡里。(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七)
32. 李新,字元应,四川仙井人,号跨鳌先生。元祐五年进士,累官承议郎、南郑县丞。元符三年以日蚀上书直陈。崇宁初入党籍,羁管遂州。大观三年三月赦书与韩维等九十五人同出党籍,并叙官。宣和癸卯累官贰郡,流落以终。建炎三年,以其子时雨诉于朝。绍兴五年赠朝奉郎。著有《跨鳌集》。《宋史翼》卷六,参《郡斋读书志》《系年要录》《跨鳌集》。(傅增湘《宋代蜀文辑存·作者考》)
33.(建炎三年秋七月)庚寅乡贡进士李时雨上书曰:“臣窃闻皇太子服药不痊,仰惟陛下丁艰难困厄之会,方兹尝胆,又致辍朝,此天祸之于陛下,亦已极矣。然事之既往,夫复何言,而承嗣之道,理不可后,又况国家当忧勤危急之际,宗庙社稷之所继统,生灵之所系属,敌国之所观望,不于此时权时制宜为之谋画,臣恐天下之心未有安也。为今之计,欲乞暂择宗室之贤者一人,使视皇太子事,以系属四海,增重朝廷。俟陛下皇太子长成,畀之东宫,则以一王封视皇子,亦不为嫌也。伏望陛下断以不疑而力行之,远惟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无所继统,晩年听言,遂进英庙于濮安懿王之宫,盖不以一己为私,而以天下为念。可谓万世之贤君矣,陛下法此前规,使社稷有所统属,天下幸甚。若以为陛下春秋鼎盛,未可以拟仁庙继立之事,则是大误国计也。”时雨,仁寿人,党人新之子,以其父上书入籍诉于朝,吏部拟将仕郎。钞未下,书奏,诏前降给还恩泽指挥,更不施行,日下押出国门。久之,时雨以策干张浚于阆州,遂以为忠州文学,建炎以来,言储嗣者,盖自时雨始。[42](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十五)
(绍兴七年十有一月)辛亥右迪功郎李时雨[43]特循二资。时雨献《玉垒忠书》三十篇,论形势、选兵、任相、攻取等事,故有是命。其间有《盐铁论》,欲罢四川官卖盐引,而征民间盐货三分之一,又欲尽榷天下铜铁而输之官云。(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十七)
34.(建炎三年)五月,幸江宁。七月丁亥,太子薨,谥元懿。殡治成之铁塔寺。后三日,仙井监乡贡进士李时雨上书,乞择宗室之贤者,使视皇太子事,俟皇嗣之生,退居藩服。时雨,党人亲子也。以父入籍,当补官,吏部拟将士郎。抄未下,书奏,诏前降级还恩泽指挥,更不施行,日下押出国门[44]……(绍兴元年)五月,遂命李时雨知南外,宗正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一)
35. 关耆孙《瞿唐关行记》:乾道庚寅中元日,关耆孙约李时雨、陈彦、岳建寿、宋嵩、李晋、张徽之、雍大椿饮于三峡堂。晚携余觥下瞿唐关,访䕫刺史旧治。(周复俊《全蜀艺文志》卷六十四)
36. 李时雨上书可采转一官
朕辟忠谠之门以来,踔绝之士庶资群策,用济多艰。尔驰誉儒林,游心兵略。皂囊来上,陈义甚高。已收堂上之奇,何虑目中之敌。肆增秩序,用示宠光。勉行所闻,嗣有休命。(李弥逊《筠溪集》卷五)
37. 承议郎李新元符中上书,论政事阙失,陈备防十事,言辞切直,特赠一官。
朕辟公正之门,延忠谠之士。一言之善,无远不褒。尔当元符之间,陈备防之策。不顾时讳,力排巨奸。端亮有闻,久而益著。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一官之宠,九泉之荣,尚其有知,歆此明命。(李弥逊《筠溪集》卷五)
【注释】
[1]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四十二:“是时苏轼知贡举,得(郑)少微,与古郫杨天惠、隆州李新,号为‘三隽’(隽同‘俊’)。”见曹学佺《蜀中广记》,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纪昀. 四库全书总目[M]. 北京:中华书局,1980:1343.
[3]董华锋、钟建明. 四川仁寿北宋《永怀庙碑》的发现与研究[J]. 江汉考古,2016(5):93-99.
[4]傅璇琮等. 全宋诗:第21册[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4147.
[5]曾枣庄等. 全宋文:第133册[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215.
[6]唐圭璋. 全宋词:第2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65:695.
[7]魏晓姝. 李新诗歌研究[D]. 赣南师范学院,2013:5-8.
[8]李雨桐. 宋代文人李新及其《跨鳌集》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2015:5-7.
[9]李新. 跨鳌集[M]//纪昀等编. 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下文引用李新《跨鳌集》诗文均出于此,不再另注)
[10]明举乃郑少微字。据《蜀中广记》卷四十二:“是时苏轼知贡举,得(郑)少微,与古郫杨天惠、隆州李新,号为‘三隽’(隽同‘俊’)。”见曹学佺. 蜀中广记[M]//纪昀等编. 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1]脱脱. 宋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7:467.
[12]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 北京:中华书局,1985:1886-1887.
[13]李雨桐. 宋代文人李新及其《跨鳌集》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2015:8.
[14]李新得第年份,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下云“早登进士第”,陆心源《宋史翼》《四库全书总目》《全宋诗》《全宋文》皆称 “元祐五年进士”。唯《全宋词》称“登元祐三年(1088)进士第”,然不知其所据。
[15]刘泾,字巨济,号前溪,简州阳安人,熙宁六年(1073)进士,《宋史》有传。《跨鳌集》卷一有《送刘前溪》诗。
[16]晁公武撰,孙猛校证. 郡斋读书志校证[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71.
[17]李新《墨竹》:“叶叶飞秋声自来,萧郎国有不羁才。西山昨夜虎风恶,大折一枝无处栽。”
[18]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 北京:中华书局,1985:1902.
[19]晁公武撰,孙猛校证. 郡斋读书志校证[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71.
[20]徐松. 宋会要辑稿[M]. 北京:中华书局,1957:3926.
[21]武信:遂州为唐、前后蜀武信军节度治所。北宋武信军节度,提举遂、合等七州兵甲兼梓、夔两路兵马钤辖。
[22]徐乾学. 资治通鉴后编[M]//纪昀等编. 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石刻元祐党籍碑,现仍存两块,其中一块在广西桂林龙隐岩,额有蔡京手书“元祐党籍”四字,序称“皇帝嗣位之五年”(徽宗皇帝即位第五年即崇宁四年)。
[23]纪昀等编. 四库全书总目[M]. 北京:中华书局,1980:1343.
[24]据《宋史·礼志八》:“政和三年诏封王安石舒王。”
[25]纪昀等编. 四库全书总目[M]. 北京:中华书局,1980:5526-5528.
[26]纪昀等编. 四库全书总目[M]. 北京:中华书局,1980:1315.
[27]陆心源. 宋史翼[M]. 北京:中华书局,1991:74.
[28]杨士奇等. 历代名臣奏议[M]//纪昀等编. 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9]唐圭璋. 全宋词. 第2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65:695.
[30]祝穆撰,祝洙补订. 方舆胜览[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54.
[31]祝穆撰,祝洙补订. 方舆胜览[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103.
[32]脱脱. 宋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7:2215.
[33]录事参军事掌府衙总务、户婚诉讼、通书六曹案牒等,唐开元初改三京府及凤翔、成都、河中、江陵、兴元、兴德六府的录事参军为司录参军,都督府及诸州仍为录事参军。宋承唐制,诸州称录事参军,诸府称司录参军(惟临安府称录事参军),因此,祝穆所云“司录”当为“录事”之误。
[34]徐松. 宋会要辑稿[M]. 北京:中华书局,1957:3926.
[35]李弥逊. 筠溪集[M]//纪昀等编. 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6]员兴宗. 九华集[M]//纪昀等编. 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7]楼钥. 攻媿集[M]//纪昀等编. 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8]脱脱. 宋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7:5212.
[39]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 北京:中华书局,1985:511.
[40]一资:《建炎要录》卷一一七该年作“二资”。
[41]注:宋代摩崖石刻元祐党籍碑,现存广西桂林龙隐岩,额有蔡京手书“元祐党籍”四字,序称“皇帝嗣位之五年”,徽宗皇帝即位第五年即崇宁四年。
[42]原注:时雨补官在绍兴元年,今并书之。
[43]原注:时雨初见建炎元年七月。
[44]原注:时雨事迹,开禧元年被旨宣付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