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以议论为诗

(四)以议论为诗

由于唐诗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宋人选择另辟蹊径,以突破唐诗的束缚,再加上宋代文人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议论就成了宋诗突破唐诗藩篱的手段,也成了宋诗的重要特色。李新的诗歌多渗透着诗人对人生、社会、政治、历史的思考,诗人常常展开议论,表现出鲜明的主观情感和意向,凸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

李新诗常常通过议论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思考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古兴》之四:

谓言冥飞鸿,四郊绝纲罟。生命法朝菌,义骖莫停组。山中岂久留,迅反无自苦。

诗人以飞鸿在天空翱翔没有阻碍来比喻宇宙之大,又以“朝菌”比喻生命之短暂,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即人生苦短,不应长留山中苦了自己。再如《有酒歌》:“何必持身苦苦愁,但愿有酒长长醉。”诗中表达了及时行乐的生命观。人生聚散无常、命运难以把握的生命感受,醉成为诗人排遣愁闷的唯一方法。这虽然是一种人生价值虚无主义,也表现出诗人对人生、自然的思考。

李新还经常以诗来表现自己守拙归诚、避祸全身的处世之道。如前引《题月山亭》,诗中一直在讨论走大路还是走捷径的问题,将“大路”与“新径”进行对比,大路绕远较晚才能到达终点但十分稳妥,而新径虽便捷但易出差错,充满变数和危险。“大路”和“新径”都各有其象征意义,通过议论,诗人倾向于“大路”,诗人看重的是“此身逸乐无疏虞”,这是一种在社会生活中苟且求全的处世方式。李新以一个生活中浅显的例子,通过议论来说明复杂的人生哲理,充满理趣。李新曾因言招祸,他的人生观转向保守或许也由于此。明哲保身不仅是李新自己遵循的处世之道,他还以此来教育儿子:“山梅何苦要先春,清艳更多终欠叶”“秕糠簸扬在米前,鸡口差池落牛后”(《岁尽行县归示时雨》),诗人认为那些先露头、处处争先的人和物往往更容易遭受打击,会被抛弃或毁灭。从表达上来看,李新诗中的议论多大多委婉曲折、深沉隐晦,这与诗人身不由己,裹挟于酷烈的党争中,不得不委曲求全、处处小心、时时在意,有相当大的关系。

总的说来,李新诗歌不但数量可观,题材内容丰富,而且诸体兼擅,在形式上强调遣词造句,典型体现出了“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宋调特征,风格俊朗,“在《跨鳌集》十一卷诗中,如果说大多可诵,并不算夸张……不仅有佳句,而且饶佳篇”[7]

【注释】

[1]祝尚书. 宋代巴蜀文学通论[M]. 成都:巴蜀书社,2005:194.

[2]纪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4024.

[3]钱锺书. 钱锺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607.

[4]祝尚书. 宋代巴蜀文学通论[M]. 成都:巴蜀书社,2005:196.

[5]祝尚书. 宋代巴蜀文学通论[M]. 成都:巴蜀书社,2005:195.

[6]钱起. 前贤小集拾遗[M]//纪昀等编. 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7]祝尚书. 宋代巴蜀文学通论[M]. 成都:巴蜀书社,2005: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