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郑少微的交游
郑少微一生命运多舛,很不得志,是一名久滞下僚、其间还因上书言事遭遇罢职的地方官员,也是一名文名不显、留存作品不多、几乎被埋没的作家,是北宋蜀地中下层文人的典型代表,与他交游唱和的,也多是蜀地文人名士。
苏轼是郑少微的主考官,在时人的眼光里就是郑少微的老师,但从苏轼诗文看来,他跟这位学生并没有太多的交集。在郑少微留存的文章中,有一篇《东坡赞》:“四十年来捉麈尾,世人欲杀故当尔。海瘴昏天了不惊,闻有真丹滋发齿。”[22]文中所说“四十年来”当指苏轼出蜀为官之后的四十年,所以才会有后一句“世人欲杀故当尔”。苏轼于嘉祐二年(1057)二十一岁进士及第,绍圣四年(1097)谪居儋州,所以才有《赞》中所说的“海瘴昏天”。在这篇短短的《赞》里,郑少微既表现了对苏东坡一生宦海沉浮、屡遭贬谪的经历的同情,也表达了对他旷达自适、乐天逍遥的人生态度的赞扬。郑少微就试礼部时,“东坡知贡举,黄鲁直与较艺”,他也给黄庭坚写过一篇《山谷赞》:“卓卓涪皤[23],水月一境。拔思天渊,诗坛笔阵。洛阳纸贵,慈恩菜尽。碑照四裔,屦满户外,皤不能拒,辄代皤对。我困欲眠,了汝三昧。”[24]他以“洛阳纸贵”“慈恩菜尽”的典故来表现黄的文采超群,以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的意境来表现自己和黄的友谊,赞扬黄的品格如水如月一般高洁,诗文如高天深渊一样超凡绝尘。从现存作品看,郑少微与黄庭坚之间也没有太多交集,但黄庭坚曾提及他们与四川富顺名士刘静翁的交往,黄庭坚《山谷集》卷十五《赠刘静翁颂四首》前的小序称:“郑明举《赠刘静翁四颂》,劝之舍俗出家,词旨高迈,玩之不能释手。然静翁在家出家,无俗可舍,因戏作四颂以赠行。”《山谷集·别集》卷三《别刘静翁序》称:“有郑少微明举者,成都名士也。称静翁纸帷布被,琴鹤以为行李,似不能不求于人,而未尝发于词气。”[25]看来两人都与刘静翁有诗文酬答。郑少微还有一篇《龙眠居士赞》:“与古为徒,家有王府。韫椟缫籍,光气穿户。余力游艺,妙压痴顾。何为如斯,以其贤故。”[26]龙眠居士乃画家李公麟号,李公麟,字伯时,舒州人。《宋史》本传称其:“既归老,肆意于龙眠山岩壑间。雅善画,自作《山庄图》,为世宝。传写人物尤精,识者以为顾恺之、张僧繇之亚。襟度超轶,名士交誉之。黄庭坚谓其风流不减古人,然因画为累,故世但以艺传云。”[27]
郑少微“与(刘)泾俱以文知名”,据《宋史》本传:“刘泾,字巨济,简州杨安人。举进士。王安石荐其才,召见。除经义所检讨,久之,为太学博士。罢知咸阳县、常州教授,通判莫州、成都府,除国子监丞,知处、虢、真、坊四州。元符末上书,召对。除职方郎中。卒年五十八。泾为文务奇怪语,好进取,多为人排斥,屡踬不伸。”[28]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刘泾有“《前溪集》五卷”[29],可惜该集已佚。目前刘泾所存诗文未提及与郑少微的交往,但郑少微有一篇《跋刘巨济〈十史事类〉》[30],高度评价了刘泾史学著作《十史事类》,认为其“识论评订,有古良史风旨”,与之相比,《白氏六帖》《高氏小史》都显得“繁缛破碎”[31]。
郑少微《孝感庙记》[32]是为重建姜诗故宅孝感庙所作的一篇记。201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曾对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孝街”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一条宋代街道遗址,有专家认为此次发掘的“孝街”当建于郑少微记录的这次重建孝感庙的同时或稍晚[33]。在庙成七年后应承议郎张上行委托写成的这篇《记》中,郑少微详细记载了此次重建的过程,也记录了他和张上行、张中行兄弟的交往。张上行事迹,据《方舆胜览》卷五十六:“上行,字道从,汉州德阳人。登元丰第。后会石泉夷人犯边,朝廷命孙羲叟帅蜀,召公问计。公曰:‘按唐《王涯传》云:‘吐蕃有两道,一由龙州、清川县抵松州,一由绵州、威蕃抚抵鸡城。’皆虏险要之处,今石泉三十里威蕃亭地名栅底,即唐之威蕃栅,宜先筑堡寨以御其来,次升石泉为军以重其权,然后调思黔义军以制其暴,则收功一时,为利后世。不然,蜀之忧未艾也。’羲叟尽用其䇿,且命公调军驰步兵至境,急击大破之,夷人自是服,蜀以无事。”[34]张上行事迹,亦散见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蜀中广记》等。张中行事迹,据《九朝编年备要》卷三十载:“(靖康元年五月)张中行献战车制度……铁骑遇之皆靡。”[35] 又据《大金国志》卷四:“(金天会四年闰十一月),(尼雅满)取宋郑州,又取怀州,守臣霍安国、林渊、张彭年、赵士谔、鼎澧将、张谌、张潜、沈敦、张中行及部队将五百人皆死之。”[36]
据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四十二:“是时苏轼知贡举,得少微,与古郫杨天惠、隆州李新,号为‘三隽’(隽同‘俊’)。”[37]作为同乡后进,“三俊”在人生历程中都得到苏轼这位文坛巨匠的提携。郑少微是苏轼知贡举时的进士,杨天惠“文词有左氏西汉之风,苏轼见其古律,大称许之”[38],李新“早登进士第,刘泾尝荐于苏轼,命赋墨竹,口占一绝立就”[39],但他们都不在古今学人所认定的苏门人士名单中,算是苏门文人集团的外围成员。“三俊”地位相近,文名相当,交往密切,相互也有诗文来往。如李新《跨鳌集》卷八《寄郑明举香》:“手匀沉实伴兰荪,着壁青烟未有痕。掩鼻新来憎甲俗,佛衣无处避膏昏。不成乱臭须持枣,却恐偷生误返魂,寄语山间郑夫子,年来悬麝厌当门”,写到自己给郑少微寄香;卷二十七《与李显夫》:“往岁来锦官,明举约游西山”,写自己到成都时,郑少微约游西山;卷二十二《与宇文吏部干墓志书》:“某昔辱公之从弟巨源贶公所为祭叔父文与志。某以书简祐夫(蜀中“三俊”之一的杨天惠字)、明举(郑少微字)”,写自己在得到宇文吏部为叔叔写的墓志后,专门抄与杨天惠、郑少微一起欣赏。在《跨鳌集》中,李新还有两篇给郑少微的信札,称郑少微与其“缔交有素”,“数百里音声辽邈,怀想无已”,还询问郑少微是否收到自己寄赠的书,问候这位老朋友“秋老,气骨爽健否”[40],并请郑少微为其亡母撰写墓志铭,后来又专门到成都取郑少微写的墓志铭[41],证明二人友谊还是相当深厚的。郑少微曾筑渊乐堂,并专门请杨天惠写了《渊乐堂记》,杨天惠在该文中称这位老朋友“其心泠然,独追正始、永和之人而师友之”,阐述其命堂为渊乐之意,认为郑少微是想要取陶渊明在“晋、宋之交,新故糅分,朝而南,暮而北”之际“逍遥前去,无所回其迹”和白居易在“牛、李之祸,簪笏偾路,朝为卿,而暮为虏”之际“耿介中立,无所蹈其瑕”两层意思。文还未成,郑少微已逝,杨天惠不禁抵机而哭,感叹道:“盖钟期死,伯牙破琴而不复鼓;然徐君亡,季札挂剑而亡所爱。之二人,岂以死生寒久要之盟哉?”[42]
郑少微还常常与一些成都本地名士、商贾相往来,与他们谈经论道,诗文酬赠。《读书堂记》《竹斋记》是他为好友房少猷书斋写的两篇散文,称赞房少猷“年少隽逸,独往特立,不为琐琐计,顾尝杜门揖古人而与语”[43]“汨杨暗世,胸胆傲兀”[44]。《澄纷阁记》称赞成都商人张镃“力治产业”“不数年,仰事俯畜之计沛然有余”[45]。
附:郑少微生平资料汇编
1. 国朝二百家名臣文粹三百卷……所谓二百家者赵普……马存、郑少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五下)
2. 郑少微《唐史发挥》十二卷。(脱脱《宋史》卷二百三)
郑少微《策》六卷。(脱脱《宋史》卷二百八)
刘泾,字巨济,简州杨安人。举进士。王安石荐其才,召见。除经义所检讨,久之,为太学博士。罢知咸阳县、常州教授、通判莫州、成都府,除国子监丞,知处虢真坊四州。元符末上书,召对。除职方郎中。卒年五十八。泾为文务奇怪语,好进取,多为人排斥,屡踬不伸。同时有郑少微者,字眀举,成都人也。与泾俱以文知名,而仕不偶。(脱脱《宋史》卷四百四十三,嵇璜、刘墉等《续通志》卷五百六十一)
3. 刘泾,字巨济,简州阳安人也。举进士。王安石荐其才,召见。除经义所检讨,久之,为太学博士。罢知咸阳县、常州教授、通判莫州、成都府,除国子监丞,知处、虢、真、坊四州。元符末上书,召对。除职方郎中。卒年五十八。泾为文务为奇怪语,好进取,多为人排斥,屡踬不伸云。同时有郑少微者,与泾俱以文知名,而仕不偶。少微字明举,成都人也。(王称《东都事略》卷一百十六)
4. 郑少微,字明举,华阳人。少孤力学,元祐中成进士。时苏轼知贡举,得少微及郫邑杨天惠、三嵎李新,时人称为三俊。宣和间上书论时政坐废。贫无田宅,寓居金绳院十五年,不屈其志。学益古,文益工。后徙居临邛,自号木雁居士,后官至朝请郎。有集行于世。(黄廷桂等编雍正《四川通志》卷八)
郑少微,华阳县人。(黄廷桂等编雍正《四川通志》卷三十三)
5. 郑少微,字明举,华阳人,少孤力学,元祐中成进士,时苏轼知贡举,黄鲁直与校艺,得少微及古郫杨天惠、三嵎李新,时人称为三俊,政和间来知德阳县事,政教兼举,有孝感庙记。见旧志。(何庆恩编清同治十三年刻本《德阳县志》卷二十八)
6. 元祐三年戊辰科李常宁榜。郑少微,华阳人。(常明修、杨芳灿纂嘉庆《四川通志》卷百二十二)
7. 崇宁元年九月十四日,诏开具元符三年臣僚章疏姓名。邪上尤甚:范柔中……邪上:梁宽……邪中:赵越……杨天惠、刘觉……邪下:王萃……郑少微、王知常……(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八·黜降官五》)
8. 其一为汉城,即德阳之西界,《华阳国志》称泛乡有孝子,姜诗田地宅是矣,姜诗庙曰:孝感郑少微记略云,汉州德阳县西北四十里有镇,东汉姜诗故宅在焉,故号姜诗镇。(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九)
鹤山在城西八里……本山志云,前辈丹青则有任子逸、范琼,与夫文同湖州之遗笔。文人词翰则有郑少微、张公庠,与夫张商英、王赏、赵雍之旧题。(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十三)
郑少微,华阳人,字明举,元祐中进士。是时苏轼知贡举,得少微与古郫杨天惠、隆州李新,号为三隽。少微宣和间论时政坐废,贫无田宅,寓居金绳院,十五年不屈其志。学益古,文益工,后徙居临邛,自号木雁居士。官至朝请郎。有集行世。(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四十二)
《唐史发挥》十二卷,华阳郑少微撰。(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九十二)
《木雁居士集》,郑少微,字明举,华阳人。少孤,力学,登元祐进士第。始就试礼部,东坡知贡举,黄鲁直与较艺,得明举,由是赫然。古郫杨天惠、三嵎李新,皆以文名,时人号为三俊。按:少微在宣和间上书言时政坐废,家贫无田宅,栖成都金绳院十五年,不变其守。学益古,文益工,晩号木雁居士。有集行于世。德阳旧志载少微政和中知县事云。(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九十八)
9. 郑少微,华阳人,字明举。少孤,力学,元祐进士。时苏轼知贡举。得少微与古郫杨天惠、三嵎李新,时人号为三俊。宣和间上书论时政坐废,贫无田宅,寓宅金绳院十五年,不屈其志。学益古,文益工。后徙居临邛,自号木雁居士。官至朝请郎。(凌迪知《万姓统谱》卷一百七)
10.《别刘静翁序》:“富顺刘静翁自成都来,集于僰道,以余与其同母弟郭方进为洺平卜同年进士也。数来相过其人,如孤云野鹤,来亦无心,去无定所。余于静翁无宿昔之好也。有郑少微明举者,成都名士也。称静翁纸帷布被,琴鹤以为行李,似不能不求于人,而未尝发于词气,然富顺有四壁而不居,意有仁人豪士,乞与百金,以买山,使得休息,白发之光阴。静翁亦不拒邪。余问静翁,可取与者常痛其室空虚使有者,鲜能推其余敝裘羸马而痛仆夫款门,久之而立风雷之涂为是,则翁能之乎?静翁曰:‘若此,吾不能也。’有渔洞陈康国兄弟,皆好贤喜事,其园林斋馆可以卒岁,老矣亦安能琢雕天真,追逐俗好,受残杯冷炙之辱邪?为是则翁之游可矣,虽不为田而鹑生于突未可知也。遂书以为别。”(黄庭坚《山谷集·别集》卷三)
《赠刘静翁颂四首》:“郑明举《赠刘静翁四颂》劝之舍俗出家,词旨高迈,玩之不能释手。然静翁在家、出家,无俗可舍,因戏作四颂以赠行。”(黄庭坚《山谷集》卷十五)
11. 杨天惠《渊乐堂记》:吾蜀有达伯曰木雁先生,生岷峨之崖,长邛崃之墟,出入于脂膏、游侠之窟。而其心泠然,独追正始、永和之人而师友之。然其拔起甚苦,其擢置甚厉,其造端甚锐,其收绩甚胜。金寒玉暖,五十有余年,而后得寄禄第七品,赋秩四百石。辟五亩之宅,治百塍之田。于是稍斥隙土,筑小堂焉,名之曰“渊乐”。会将致为臣,归老于其家。间以书戏其友东蜀杨天惠曰:“予,癯儒也。暴享此,得无有物瞰之?因书韩公《示儿》诗曰:‘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夫经之勤,营之剧,悴形忍性,磨以寒暑,而偶有获焉。此韩公诗之所以饰喜,而予欲记之,亦以志难也。唯是名堂之意颇有以,而或者未即晓之。今夫渊明嗜酒,乐天亦嗜酒;渊明工诗,乐天亦工诗。凡语故事者,夫人知其然,乃予所以千载尚友之意,殆不其然也。子盍忖予心而试发之。”
天惠伏书嗢噱,曰:“富哉,名乎!吾有以索夫子之慝矣。夫论人者,无论其人,而论其人之天。按渊明以微故辄行,而乐天以直言屡黜,是其过人已远甚,然尚非其巨者也。晋、宋之交,新故糅分,朝而南,暮而北,未见有坚明不二者也,独渊明逍遥前去,无所回其迹;牛、李之祸,簪笏偾路,朝为卿,而暮为虏,未见有脱遗无预者也,独乐天耿介中立,无所蹈其瑕。倘者先生所以取二子,宁是耶?抑非欤?”
于时天惠董役通济江上,腹稿虽成,窃自疑其言之强鄙,弗敢出也。行且谋以身承教,共定其当焉,而病莫之前。后一年,先生自大邑力疾归,坐堂上,委衣冠而嬗。予闻之,抵机哭曰:“嗟乎!无与定吾文矣。”盖钟期死,伯牙破琴而不复鼓;然徐君亡,季札挂剑而亡所爱。之二人,岂以死生寒久要之盟哉?吾意先生精爽超彻,决不澌尽,时抚鹤翎过城郭,犹当问记之有亡也。辄忆枯思之遗余,稍补辑之,以授其子,俾置诸堂右。(袁说友等《成都文类》卷四二)
12. 李新《寄郑明举香》:手匀沉实伴兰荪,著壁青烟未有痕。掩鼻新来憎甲俗,佛衣无处避膏昏。不成乱臭须持枣,却恐偷生误返魂。寄语山间郑夫子,年来悬麝厌当门。(李新《跨鳌集》卷八)
13. 郑少微,字明举,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元祐三年登进士第。时苏轼知贡举,得少微与古郫杨天惠、三嵎李新,时人号为三俊。又与刘泾俱以文知名。宣和间上书论时政,坐废。贫无田宅,寓居成都金绳院十五年,而志不屈,学益古,文益工。后徙居临邛,自号木雁居士,官至朝请郎。著有《唐史发挥》十二卷、策六卷及《木雁居士集》。见《宋史》二〇三、二〇八、四四三、《万姓统谱》卷一〇七、《蜀中广记》卷四二、九八。(曾枣庄等《全宋文》129册卷二七八八)
14. 郑少微,少微字明举,成都人。元祐三年(一〇八八)进士第。以文知名,仕不偶。崇宁初,入元符上书邪下籍贯。政和中,曾知德阳。晚号木雁居士。(唐圭璋《全宋词》第二册)
15. 郑少微,字明举,华阳人,少孤力学,元祐三年成进士。时苏轼知贡举,得少微及郫邑杨天惠、三嵎李新,时人称为三俊。宣和间上书论时政坐废,贫无田宅,寓居金绳院十五年,不屈其志。学益古,文益工。后徙居临邛,自号木雁居士。后官至朝请郎。有集行于世。雍正《四川通志》卷八。(傅增湘《宋代蜀文辑存·作者考》)
【注释】
[1]脱脱. 宋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7:13104
[2]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 方舆胜览[M]. 北京:中华书局,2011:900.
[3]黄廷桂等. 四川通志[M]//纪昀等编. 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4]袁说友等编,赵晓兰整理. 成都文类[M]. 北京:中华书局,2011:819.
[5]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 方舆胜览[M]. 北京:中华书局,2011:994.
[6]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M]. 北京:中华书局,1995:1921.
[7]常明等. 四川通志影印本[M]. 成都:巴蜀书社,1984.
[8]何庆恩编. 德阳县志[M]. 清同治十三年刻本.
[9]凌迪知. 万姓统谱[M]//纪昀等编. 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0]袁说友等编,赵晓兰整理. 成都文类[M]. 北京:中华书局,2011:819.
[11]脱脱. 宋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7:4131.
[12]金绳院:成都寺庙。现位于成都市金牛区簸箕街旁的绳溪巷。据南宋时期的姜如晦《金绳院五百罗汉记》:“院在唐名‘东禅’,在伪蜀名‘龙华’……大中祥符元年始赐名‘金绳’。”见袁说友等编,赵晓兰整理. 成都文类[M]. 中华书局,2011:871.
[13]徐松. 宋会要辑稿[M]. 北京:中华书局,1957:3928.
[14]晁公武. 衢本郡斋读书志[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698.
[15]杨天惠. 莫侯画像记[M]//袁说友等编,赵晓兰整理. 成都文类[M]. 北京:中华书局,2011:871.
[16]袁说友等编,赵晓兰整理. 成都文类[M]. 北京:中华书局,2011:819.
[17]冯山. 安岳集[M]//纪昀等编. 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8]据《安岳集序》:“公(冯澥)与杨公(杨天惠)皆太师公(冯澥父山)之所作成也。”也就是说,冯澥与杨天惠都曾师从冯山。见冯山. 安岳集[M]//纪昀等编. 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又据杨天惠《潼川府学记》:“曩熙宁中,吾宗太常公寔敦教事于此,某方佩觿侍先生……以昔同门生小冯君(冯澥)相与识之。”见国朝二百家名贤文萃[M]//续修四库全书.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9]李清华. 北宋蜀人冯山家世行年及《安岳集》版本考并补冯山佚诗[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39-44.
[20]明举乃郑少微字。
[21]李延芳. 《跨鳌集》作者李新生平考[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12):80-87.
[22]文据《国朝二百家名贤文萃》卷一八八,署“木雁先生”。见国朝二百家名贤文萃[M]//续修四库全书.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3]涪皤:黄庭坚号。黄庭坚《筇竹杖颂》:“亲尔畏友,予琢予磨,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则涪皤不负筇竹;危而不扶,颠而不持,惟筇竹之负涪皤。”
[24]文据《国朝二百家名贤文萃》卷一八八,署“木雁先生”。见国朝二百家名贤文萃[M]//续修四库全书.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5]黄庭坚. 山谷集[M]//纪昀等编. 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6]文据《国朝二百家名贤文萃》卷一八八,署“木雁先生”。见国朝二百家名贤文萃[M]//续修四库全书.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7]脱脱. 宋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7:13125.
[28]脱脱. 宋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7:13104.
[29]晁公武撰. 孙猛校证. 郡斋读书志校证[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717.
[30]《十史事类》: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未载,《宋史·艺文志》称该书十二卷,然不著撰人,今已佚。
[31]国朝二百家名贤文萃[M]//续修四库全书.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2]郑少微《孝感庙记》,见《全蜀艺文志》卷三十七。杨慎. 全蜀艺文志[M]//纪昀等编. 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3]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旌阳区文物管理所. 四川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发现宋代“孝街”遗址[J]. 四川文物,2019(4):28-31.
[34]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金点校. 方舆胜览[M]. 北京:中华书局,2011:989.
[35]陈均. 九朝编年备要[M]//纪昀等编. 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6]宇文懋昭. 大金国志[M]//纪昀等编. 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7]曹学佺. 蜀中广记[M]//纪昀等编. 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8]李贤等. 明一统志[M]//纪昀等编. 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9]晁公武. 衢本郡斋读书志[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698.
[40]李新. 跨鳌集[M]//纪昀等编. 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41]据李新《跨鳌集》卷二十七《与冯德夫》:“昨至锦官,会郑六送女犍为,墓词未取。”
[42]袁说友等编,赵晓兰整理. 成都文类[M]. 北京:中华书局,2011:819.
[43]袁说友等编,赵晓兰整理. 成都文类[M]. 北京:中华书局,2011:813.
[44]袁说友等编,赵晓兰整理. 成都文类[M]. 北京:中华书局,2011:852.
[45]袁说友等编,赵晓兰整理. 成都文类[M]. 北京:中华书局,201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