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初入仕途
自登进士第后,李新正式步入仕途。其所任何职,史书无明确记载。然《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在记录其死后赠官一事时称:“(绍兴八年正月)己酉故承议郎李新特赠朝奉郎,新,元符末为南郑丞。”[18]据此,李新生前曾任承议郎及南郑县丞。南郑县丞一职,李新屡有提及,其《与宇文吏部干墓志书》称“元祐初,某丞南郑”,《上皇帝万言书》称“元符三年五月十一日,兴元府南郑县丞李新谨昧死百拜……自臣结发读书,弹冠从仕,释负薪之忧,而索大官之廪者已十年矣”,又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其“元符末上书夺官”[19],则李新任南郑县丞时间截止元符三年(1100),起任时间往前推十年即李新进士及第的元祐五年(1090)。承议郎一职在现存李新诗文中并未明确提及,但其《贺王观察到任启》称“念昔提文衡于汉上,顾予执贱事于礼闱”,《呈恩主户部郎中》称“某久叨下客”,据此,李新曾在“礼闱”(即尚书省)户部任职,或即任承议郎一职。据《宋史·职官志》,承议郎属京官,从七品文散官①,李新自任南郑县丞后,再无到京城任职的机会,因此,承议郎这一寄禄官衔当在南郑县丞前,新任南郑县丞时仍挂朝籍。
任职南郑期间,李新虽遭丧父之悲,但总的说来,这是其一生中最悠游轻松的岁月。其《还三嵎先寄舍弟》云:“陇西衣钵传无尽,熟看群儿现宰官。”在还乡途中,他就迫不及待把得官的消息告诉弟弟,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李新家族“三世业儒”,到自己终于得官,他十分想再政治上有所作为,以实现自己“政成而后归”、还乡“以厚风俗”(《送陈公朝序》)的理想。他积极上书言事,畅论时政,指陈时弊,希望能到上司及皇帝的赏识。如其《上家提举书》抨击了负责举荐官员的使者常常“既下车,周流博访”,首先考虑“仕某郡某之亲也,职某事故人之子也”的现象;《再上家提举手书》建议上司尽快解决“洋州录饥民,至三千人,尚未即止”的状况。真正让李新史上留名的是元符三年(1100)上奏哲宗皇帝的《万言书》,他“谨条当今急务”,提出了权纲不在人主、责任不及宰相、朋党之风炽等十条社会弊病,论证缜密,言辞犀利,特别其中提到的朋党之风、西南边防等问题极具针对性,是很有见地、切中时政要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