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批语试释
《札记》对李新的总评全文如下:
李新《跨鳌集》三十卷。元应生平,《四库提要》考论详确,足补晁公武《读书志》之未及。所作文胜于诗,古诗胜近体。其文笔力尚健,而欲求精丽,因于散体中堆垛之词类词赋,排比之调类经义,对偶之句类四六,拉杂诘屈,殊为格律气机之累。诗则出语快而率,使事多而驳。《提要》称其“开朗”“俊迈”“北宋末一作者”,乃过情之誉也。[3]
鉴于目前学界对李新其人其作不太熟悉,我们先介绍李新的相关情况,再结合其作品,对这段评语进行阐释和发挥。
李新(1064—1138),字元应,号跨鳌居士,仙井监(今四川仁寿)人。出生在一个“三世业儒”的小康之家,年少时曾做过成都校尉,元丰七年(1084)入太学,在太学期间,曾得到苏轼提携,“刘泾尝荐于苏子瞻,命赋《墨竹》,口占一绝立就”[4]。元祐五年(1090)登进士第,官承议郎、南郑县丞,元符三年(1100)因给哲宗皇帝上《万言书》指陈时弊被罢官,崇宁二年(1103)被羁置遂州,大观元年(1107)至重和二年(1119)间任梓州司寇参军、普州司法参军、资州录事参军,宣和二年(1120)因修潼川府城有功改官掌书记,宣和五年(1123)改任茂州通判,绍兴八年(1138)被追赠朝奉郎。李新著述颇丰,有《跨鳌集》五十卷、《孰训》十三卷、《书》五卷。今仅《跨鳌集》三十卷传世,乃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得[5]。
先来看《札记》对李新散文的批评。钱先生称其“笔力尚健”,先肯定了其散文“健”的特点,但并未深入展开,亦未举例说明。我们试着以李新散文为例来说明其“健”的特点。李新散文,特别是史论,确有刚健雄浑之特征。如其《唐治不过两汉论》先提出史臣们“以为唐治不能过两汉”的观点,接着从创业之难易、君臣之贤否、制治之得失、历数之长短四个方面对汉唐两代进行了比较,认为两代在这四方面“固相近也”,但如果将汉、唐与三代相比,则汉不如三代,唐则“与夏、商、周同风”,至此,李新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夫与三代同风,则其过两汉也明矣。”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李新从国家治理、君臣关系、对外征战等角度对唐太宗与汉代“七制之主”进行了对比,比较唐太宗和汉高祖时称:“高祖新造,区夏兵无完刃,士无坚气,伤痛未瘳,遽有平城之役,其不死而免者幸也。使陈平不运奇,阏氏不解围,索为泗上亭长不可得。殆非爱民重己之意,是可与言治耶?”一段中连用七个“是可与言治耶”,得出了汉之高祖、孝文、孝武、孝宣、光武、明帝、章帝七帝皆不及唐太宗的结论,而“唐治不能过两汉”的观点“不攻而遂破矣”。整篇文章一气呵成,散句中偶用骈语,行文流畅,用语峻整,论证严谨,气势恢宏,有西汉散文的刚健之美。其《孙武论》,先驳斥了孙武“无故而斩二妇人”只为彰显自己勇武的观点,再以张良谏刘邦、咎犯谏重耳事与孙武杀爱姬谏吴王相类比,认为孙武在尚未得到吴王信任的情况下,如果一味劝谏,只是徒事口舌之争,正因为其“临机适变”、杀吴王爱姬,才为其赢得吴王重用,坚定了吴王称雄诸侯的意志。文章结尾,李新言在此而意在彼,称“如欲为圣天子扫除小人之恶者,吾愿以孙武试兵之术告之”。文章生动表现了孙武有谋有识、机智过人的特点,铺张扬厉,气势纵横,体现了李新散文善辩的特点,极类《战国策》。李新的一些叙事、写景、记人的抒情散文,也有雄浑刚健的特征。如其《引素轩记》:
日出而临,朝氛四开,波光万顷,筚橹未揺,断绦繂已有解意,舟中之忧,耿然犹在。午漏乍交,墙阴初转,荒芜嘉墅,隐隐落眉睫间。浪华激而顽鳣舞,蛟风起而孤鸟没,惊滩鸣碛,自有嘉致。至若残照半竿,向晦而夕,渔火百星,方易曲移,湾以济之,人俯首掉臂而不顾,重峰青嶂,咫尺遗恨耳。
文中写一日四时之江景,从早晨朝阳下的波光万顷,到午时雨中的惊涛拍岸,到傍晚的残照半竿,再到夜晚的万点渔火,一路写来,雍容不迫,画面壮阔,意境高远,气势宏大,有汪洋雄浑之感。
钱先生提出了李新散文“拉杂诘屈”的弊病。其“拉杂”的具体表现是“于散体中堆垛之词类词赋,排比之调类经义,对偶之句类四六”。这种“欲求精丽”而在文中讲究辞藻和铺陈的习惯,的确是苏轼以后北宋作家的一大弊病,李新也未能免俗。李新散文喜用赋体作结,尤以其记序诸篇为甚,如其《普州铁山福济庙记》先用散体记录了他大观三年作普州司法参军、参与修建福济庙的过程,最后“伐鼓兮,风雨时兮岁丰。刲羊炰羔兮,旨酒清洁,相与答神兮,继日以月”这样的赋体作结;《卧云亭记》用散体描写南山喻公的隐居生活,末段却是“幽人居真兮山之阴,愿言孔招兮山云深。闲庭除兮驯禽,垂湘箔兮幽沉沉。既觉兮复梦,酌樽酒兮鸣琴”这样的赋体语。李新也喜欢在文中大量使用排比,前举《唐治不过两汉论》连用七句排比,确能给人气势恢宏之感,但有时使用过滥,为了修辞而修辞,就有些喧宾夺主的味道,如其《上许运使书》本是干谒之文,在自己“得罪流落,闲居八年”、又再度出仕之际,希望对方能对自己有所提携。文中先用了一大段文字,用排比手法讲述了自己少年时学书、学画、学医、学音皆无所成的经历,最后再羞羞答答地表示自己已有“自新之志”“欲涤肠于清,无有滓秽”后重新为官,虽然很符合干谒文章含蓄的特征,但一味夸耀自己之多才不仅惹人厌烦,也模糊了文章的主旨。钱先生摘录此文时,也特别指出:“录此以见元应之多能,亦可征其文体之俳也。”[6]受西汉散文的影响,李新散文讲究辞藻的华丽,喜用骈散结合的对偶句式,但有时过于追求句法结构,反而走向整饬呆板,如其《九华禅寺记》描写陵州风光:“群山逶迤,卧龙蹲彪,右揖左朝,前列如几,石矗矗若墉。行至水穷,坐观云起,兹古人植锡处。用意不凡,自眉往,举武九千,涉大江。自陵往,凡两舍。间蹊若丝,獾愁鸟悲,高者去天一握,下者及地九泉。”全段以四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六字句,的确极类“骈四俪六、锦心绣口”的四六文。李新散文的“诘屈”,主要表现在好用僻典、奇句。如其《上赵龙图书》开头即点明时间“岁在大渊献,某摄梓司寇”,用大渊献代亥年,除了借指年代,再无别的意思,不如直接说“元祐丁亥”来得直接;再如其《谢谢转运判官启》云“岂期跃冶之不祥,遂失寿陵之故步。多言贾傅,自取间疏;挑战李陵,竟成囚虏。狂图至此,薄命奈何?丹阙春风,未信淄川之对;山城夜月,来观梅尉之碑。”先用燕国寿陵邯郸学步、贾谊、李陵之典,再用“丹阙”以指朝廷,以“梅福”指代自己县丞的身份,短短两句话,用典如此密集,让人不堪卒读。钱先生也专门摘录了其《跨鳌集》卷十七《移癖亭记》“山居而癖山,水居而癖水,近市朝将又有癖”[7]一句及卷十八《送张潜夫入道序》第一句“天下事固有如此者”,评曰:“其好奇崛、作张致有如是者。”[8]这或许跟李新依附于苏轼门下,受黄庭坚等人奇崛文风影响,固守“陈言务去”“词必已出”“点铁成金”之教,有很大关系。
《札记》对李新诗歌的批评集中在两点,一是“所作文胜于诗,古诗胜近体”,一是“出语快而率,使事多而驳”。李新是以诗成名的,曾经在苏轼面前当场赋《墨竹》诗,其《墨竹》诗云:“叶叶飞秋声自来,萧郎国有不羁才。西山昨夜虎风恶,大折一枝无处栽。”诗歌用象征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怀才不遇以及希望能得到对方提携的愿望,即使在李新并不擅长的近体诗中,也算不得上乘之作,想来真正打动苏轼的可能是李新的文思敏捷。从李新存世作品来看,诗的数量远多于文(除去札子、贺表等实用文后),但其在散文上的成就的确胜过了诗歌。李新诗歌,如钱先生所言,最有特色的是古体诗,如其《山居》:
绿树初浮光,嘉禽自行乐。厨烟续云根,涧水断冰脚。徜徉一樽酒,坐看山花落。日暮归去来,嫣香裛罗幕。
绿树、野鸟、炊烟、溪水、饮酒的隐居客、飘落的山花,动静得宜,野趣盎然,了无烟尘气。语言平淡清新,不事藻绘,表达了人与自然相得其乐的欢愉之情。再如《古兴》:
春采中洲兰,秋采芙蓉芳。芙蓉以为衣,春兰佩其香。晓织比目鱼,暮织双鸳鸯。裁成合欢被,副之君子堂。粲粲桃李姿,过时空自伤。汉宫专使至,罗搜穷洞房。长虹直轩辕,秘艳不可藏。平时同闺子,坐看铅华光。共解明月珠,私结罗襦裆。出门驱车去,富贵无相忘。
虽属刻意拟古,模仿民歌,也大量运用了闺怨诗中常见的“比目鱼”“鸳鸯”“明月珠”“罗襦裆”等意象,但以极富江南气息的“芙蓉”“春兰”意象起兴,以女子的相思、担忧作为贯穿全诗的线索,读来并不觉得如何华丽绮靡,整首诗格调清新明快,很有南朝民歌的风味。李新也注意炼字,其《苦寒歌》卷三“孤城日落星斗稀,一寸清霜压寒梦”一联,祝尚书先生称:“这是何等佳句!……置之唐人诗中,怕也未必多让。”[9]虽有出自乡曲之私的称誉,但李新此诗放在北宋后期诗作中,的确算得上佳制。李新诗歌也确实存在用语直率、用典过多过杂的弊病,钱先生已举例说明,姑再举数例。如其《岁尽行县归示时雨》:
五府辟书如啮铁,八关炙手能令热。山梅何苦要先春,清艳更多终欠叶。贵游结欢过美酒,不问贤愚皆可口。秕糠簸扬在米前,鸡口差池落牛后。乃翁活计真么么,欲挂冠缨犹未果。一岁山行今解火,百巧百穷无似我。
不断告诫儿子要学会隐藏锋芒,要“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不要学山梅一样争春,不要像自己一样“百巧百穷”,以致到现在还“欲挂冠缨犹未果”,虽可看出其良苦用心,但絮絮叨叨,语言乏味,几乎就是将一段饭后的训子语录翻成韵文,面目可憎。再如《谢王司户惠纸被》诗中有“小儿恶寐惊踏裂,村妻手线自缝密”句,几乎就是想都没想直接从杜诗中拿来的。李新诗用典之密远胜其文,如其《喜孙伯远王周彦远访》“连骑莫忧原叔病,食鲑谁谓庾郎贫”句连用姬原叔、庾信的典故,《过冯十夜饮见烛花有作》“贾谊长才空赋,东陵余地欲栽瓜”句连用贾谊、邵平的典故,《催李祖申赏莲会》“何事却妨彭泽醉,几时聊发次公狂”句连用陶渊明、盖宽饶的典故。有些用典,甚至需要作者专门做注,否则会看不懂,如《送知府王大夫》“啼莺未与春先去,归骑犹呼雨自随”一联下,李新自注:“往岁久旱,公入境,祷于鸡翁神,约十日而雨,下车数日而雨,岁以有年。” “干禄且优垂老姊”句下又注:“宋庾彦达为益州,携姊之镇,西土称焉。今公亦侍郡君远来。”若不看注,诗都没法读了,写诗变成了作笺注,专注于注,诗味也就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