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写景抒怀诗

(五)写景抒怀诗

在李新笔下,萧寺孤馆、亭台楼阁、宦途中所见的茂林修竹、山川河湖,都会勾起他的孤寂之感、羁旅之愁,也融入了他对于人生的深沉思索。如绝句《题赖盘法云院》之二:

石壁冷磨闲日月,松棂平觉远山川。便将小纽双龟印,试换禅床一觉眠。

石壁、磨从质感上给人一种冷的感觉,它们在岁月中兀自立于某处,孤独而凄清。从院中的松窗望去,山川邈远。法云院显得独立无依,更何况诗人只是一个身处院中的过客。诗人借这样的景色传达出自己内心的孤独之感。这里没有世俗的繁华,却有一份静谧清幽,远离尘嚣的宁静,也正是这种宁静让身心疲倦的诗人得到片刻的休息。再如《秋日登楼》之二:

洗遍山光暮雨收,落霞孤鹜点清秋。蜀天地暖知无雁,不怕愁声稳上楼。

一二句描写的登楼所见:暮雨初歇,山光空明澄澈,落霞孤鹜,秋意甚浓。三四句写登楼前的心理,诗人之所以能放心地登楼,是因为他知道此处见不到从温暖的蜀地飞来的大雁,也就不会因听到雁鸣而触发乡愁了。诗人的自我宽慰,却恰恰反映出其内心一触即发的乡愁。

李新曾通判茂州,此处在当时极荒僻。其《又出差还茂州》描写边州生活,特色鲜明:

深入不毛何所负,不妨老子解痴顽。九峰自积十年雪,八国犹遗六诏蛮。楸带绿垂蚯蚓直,苔衣翠滴鹧鸪斑。山前人事如麻麦,却忆孤城日日闲。

诗人将茂州称为“不毛”,可见其荒凉。茂州之山山势高峻,山上终年积雪,眼中看到的植物只有楸树、苔藓。诗歌生动地表现出了当时茂州的偏僻和环境的恶劣,也表现出诗人为官边地的失落感。李新还有不少诗如《九支池》《羌俗》等,多表现边州风光与边民风俗,描写边州景色的荒凉。

李新还善于体察细物,发现生活之趣。他长期任职于地方,作为一个下层地方官吏,有机会接触到广阔的农村生活天地。他的田园诗,视角与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传统田园诗人不同,完全是从普通农人的视角落笔,使人感觉真实可感而绝不空泛,对后来的范成大、杨万里等人有导夫先路的作用。如《铜鼓道中所见诗》:

麦秋场圃面颜光,蚕月丝车茧水黄。豆饭饷田薅鼓住,田塍收水妇翁忙。明沙粲粲流泉慢,绿竹猗猗苦笋香。趘日不黔形自黑,剩收斗粉傅何郎。

诗中展现出一派忙碌的丰收景象。人们忙着收割秋麦、缫丝、饷田、收水,在火热的太阳下晒黑了面庞。诗人看到了农人丰收的喜悦和辛勤的汗水,“一派忙碌丰收的景象,如果没有农村生活的亲身体验,是难以置喙的”[4]。李新笔下的田园景色、村居生活多显得安宁祥和,乡民多淳朴而乐观。如《宿青城板桥寺》“村落萧萧烟雨收,鹑衣寒竖挽归牛”一联,写出了远处村落在烟雨初歇后的迷蒙景象,描绘出了穿着破旧衣衫的农人牵着牛晚归的图景,画面宁静而祥和,独具美感。《过汾郊归蜀》:“摩笄绿玉笋抽芽,卷地兜罗柳放花。蛱蝶团空飞锦绣,葡萄上架走龙蛇。河源曲曲无千仞,土室层层有几家,脱得身归银汉近,云津却拟问仙槎。”此诗描述了自汾郊归家途中所见,诗人仅仅是一个过客,但他却迅速地抓住了汾地民居的特色。绿笋、兜罗、柳树、蛱蝶、葡萄架,简单的几个物象组合在一起,不但散发出夏日的清凉气息,也勾勒出了一幅独特的北方村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