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非理性泡沫理论

2.2.2 非理性泡沫理论

尽管理性泡沫理论拥有好的分析框架,但主要存在两个缺陷,一是人们难以区分是出现泡沫还是基础定价模型不妥,二是理性泡沫理论对现实现象的解释缺乏力度。投资者的非理性对泡沫的影响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非理性严重限制了人们的学习能力,使投资者不能从以往的经验中汲取教训,导致泡沫事件不断发生;第二,某些行为,从个体的角度看是理性的,但个体的理性却有可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损害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第三,泡沫期间,理性投资者不一定盈利,而非理性投资者也不一定亏损,其关键取决于投资决策和时机的选择。

行为金融学的兴起和发展为探寻泡沫产生的微观行为基础提供了新的可能。非理性泡沫理论是对理性泡沫理论的一个补充,用以解释那些由于非理性因素所导致的泡沫现象。比较典型的有:时尚模型(fads model)[5](Shiller,1984,1990;Summers,1986)、噪音交易者(noise trader)模型(De Long et al.,1990a,1991)[6]、正反馈交易(positive feedback)模型(DSSW模型)[7](De Long et al.,1990b;Jones et al.,1999a,b)、羊群行为(herding behavior)模型[8](Topol,1991;Lux,1995)、过度自信(over confidence)模型[9](Scheinkman and Xiong,2003)等。尽管这些模型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说明了非理性泡沫,但仍然有许多经济学家关注此领域的研究,总体而言,非理性泡沫理论还远未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