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 对股票需求曲线研究的文献梳理

6.2.1 对股票需求曲线研究的文献梳理

20世纪70年代以来,股票需求曲线一直被学术界积极关注。根据新古典金融理论,股票价格是公司未来股权现金流经系统风险贴现而来,供求因素并未进入定价公式,其隐含命题是股票需求曲线是水平或接近水平的。1972年迈伦·斯科尔斯(Myron Samuel Scholes)正式研究股票需求曲线问题,其以存量发行为研究对象,得出股票需求弹性非常大(-3 000)的结论,从而支持了新古典金融理论关于股票需求曲线是水平的这一命题。

然而,这一理论含义不断受到实证研究的挑战。自斯科尔斯的开创性研究后,很快有学者对存量发行的进一步研究表明价格效应并不完全由信息因素解释,并肯定了有限需求弹性是重要的解释变量。除针对存量发行这一事件的研究外,众多学者从股票受到供给冲击或需求冲击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表明当股票受到供给或需求冲击时,会产生显著的价格效应,而产生价格效应的原因从实证研究角度尚不能完全拒绝有限需求水平假说。

Ofek和Richardson(2000)研究了1996—1998年1 056家IPO锁定期解除样本,认为锁定期解除效应支持股票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假说。Field和Hanka(2001)研究1988—1997年十年间1 948个IPO锁定期样本,其进行的横截面回归结果表明向下倾斜的股票需求曲线可以部分解释价格效应。

梁洪昀(2002)对配售给战略投资者或其他法人的新股在解除持股锁定日前后的股价与成交量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在解除锁定日有显著的-1.93%平均异常收益,并且一个月内没有出现反转。吴淑琨和郤峰(2006)研究了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转送股上市形成的价格效应,将股改对价上市流通日的异常收益率对对价股份占股改前流通A股比例进行回归,得出显著的价量关系,从统计上验证了股票需求曲线向下的基本假设。根据计量结果,可上市流通股份每增加1%,其股价将下降0.709%,即股票需求弹性为-0.709。吕鹏(2008)研究了2000年3月—2001年4月间168家上市公司的转配股上市的市场反应以及相应的原因,研究认为异常回报可以用需求曲线假说来解释,并认为支持股票的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假说。

廖理等人(2010)研究了股权分置改革与股票需求价格弹性,该文建立了一个股票供给和需求的理论模型,分析在需求和供给变动冲击下流通股股东的累积超额收益。其进而利用市场模型和市场调整模型计算流通股股东在股改复牌前后的累积超额收益,并分析检验其截面影响因素。实证检验发现,累积超常收益和远期股票供给量成负相关关系。该文设计了度量股权分置改革经济价值的市场预期,在此基础上提供了需求曲线斜率为负的经验证据。黄张凯等人(2010)研究了1 004家公司限售股解禁的价格效应,研究发现,解禁事件带来显著为负的异常收益,-3~0天的累计异常收益率为-1.58%,解禁导致平均换手率增加了20%,对于同时有A+H股交叉上市的解禁公司来说,只有A股股票有显著为负的异常收益,进一步说明A股的解禁交易导致了股价的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