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1 新股发行(IPO)中的租金测算

8.3.1 新股发行(IPO)中的租金测算

中国股票市场新股定价方式经历了非市场化—市场化—非市场化—市场化的反复,直到现在关于新股发行方式改革的讨论还在继续。1990年至2000年底新股定价方式采用审批制。在审批制下,新股定价方式分为固定市盈率发行(1990—1998年)和开放市盈率,不规定市盈率上限发行(1998—2000年)两个阶段。2000年3月以后开始采用核准制的新股发行定价方式,其间经历了区间范围内累积投标竞价等方式(2000年3月—2001年上半年)、区间累计投标询价方式而且询价上限按照严格的市盈率预定范围发行(2001年下半年至2004年)、累计投标询价定价方式(2004年以来)三个阶段。

下面为1991—2012年新股发行数据统计及租金测算。

(1)对整个股票市场的测算

从1991—2012年,沪深两市年度融资金额如图8-3所示,可以看到,从2006年起,IPO融资金额大幅增加,其中2007年和2010年融资额接近5 000亿元,扩容速度非常之快。

图8-3 IPO融资金额的年度分布

数据来源:国泰君安CSMAR数据库

图8-4为1991—2012年沪深两市IPO企业数量的年度分布,从IPO企业数量来看,在2002年之前,数量呈稳步增加的趋势,2002年之后,指数不断下跌,市场普遍认为,新股扩容的压力是主要原因,于是从2003年起,IPO数量极少甚至暂停发行,2006年随着牛市的到来,IPO数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特别是2009年10月创业板开通以后,2010—2012年IPO家数大幅增加。

图8-4 IPO融资企业数量的年度分布

数据来源:国泰君安CSMAR数据库

图8-5为1991—2012年的IPO发行市盈率(PE)的年度分布,从市盈率分布来看,由于新股定价不断趋于市场化,在2005年以前,新股发行市盈率很少超过20倍,只有2000年和2001年由于市场处于小牛市阶段,发行市盈率超过了30倍。2005年以后,发行市盈率逐渐升高,特别是2009年以后,受创业板推出的影响,发行市盈率大幅增加。

图8-5 IPO融资市盈率的年度分布

数据来源:国泰君安CSMAR数据库

表8-3详细列出了1991—2012年IPO募资金额、IPO数量、发行市盈率及总租金计算结果。

其中,总租金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公式中的14.4即为上节中计算出的长期均衡市盈率。

表8-3 全部IPO发行的统计数据及租金测算

数据来源:国泰君安CSMAR数据库

(2)对上海主板市场的测算

表8-4详细列出了沪市1992—2012年的募资金额、IPO数量、发行市盈率及总租金计算结果。计算方法与上节相同。从该表可以看出,沪市从2006年开始,年度募资金额大幅增加至1 000亿元以上,特别是2007年达到了4 465亿元。但是,2008年以后新股扩容速度明显放缓。20年间,发行市盈率较高的年份是2001年(35倍),2007年(37倍)和2009年(46倍),创造的总租金约为2 783亿元。

表8-4 上海市场IPO发行的统计数据及租金测算

数据来源:国泰君安CSMAR数据库

(3)对深圳主板市场的测算

表8-5详细列出了深圳主板市场1991—2007年的募资金额、IPO数量、发行市盈率及总租金计算结果,计算方法同上。从表8-5可以看出,深圳主板市场IPO主要集中在1997—2000年,2001年以后,深市IPO大幅减少,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以后深市IPO主要集中在中小板和创业板。

表8-5 深圳主板市场IPO发行的统计数据及租金测算

数据来源:国泰君安CSMAR数据库

(4)对中小板市场的测算

表8-6详细列出了中小板市场2004—2012年的募资金额、IPO数量、发行市盈率及总租金计算结果,计算方法同上。从表中看出,中小板的募资金额和数量集中爆发于2010年和2011年,发行市盈率最高的年份也是2010年和2011年,总租金为2 930亿元。

表8-6 中小板市场IPO发行的统计数据及租金测算

数据来源:国泰君安CSMAR数据库

(5)对创业板的测算

表8-7详细列出了创业板市场2009—2012年的募资金额、IPO数量、发行市盈率及总租金计算结果,计算方法亦同上。创业板于2009年10月推出,推出之后,就有大量的中小企业上市,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创业板IPO发行数量非常大,2010年和2011年都保持100家以上的IPO速度,而且发行市盈率相对较高,其中2010年更是高达70倍,虽然创业板单个IPO募资金额与主板相比较小,但是由于发行市盈率高企,所以总租金也达到1 671亿元。

表8-7 创业板市场IPO发行的统计数据及租金测算

数据来源:国泰君安CSMAR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