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日记:城市文化建构

第一章 城市日记:城市文化建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据中国科学院《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显示,2011年的中国内地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了51.3%。报告称,中国城市化率突破50%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的指标性信号,它必将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1]得益于“四级办广播电视”的政策[2],几乎每个城市都拥有自己的电视台(广播电视台),习惯上称为“城市电视台”或“城市台”(文中统一称为“城市电视台”)。由于地级市在城市总数中占据较大分量,且自1999年底国家停止“四级办台”后,县级播出机构以转播为主,故本文所研究的城市电视台指地市一级和部分副省级电视台(广播电视台),包括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地州盟电视台(广播电视台)。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网站公布的信息统计,截至2015年6月,城市电视台共计334家[3],与中央台和省台一起,形成了三级电视播出机构“四极化”(央视各频道、省级卫视、省级地面频道和地市级各频道)的收视格局,一起分割了国内绝大部分收视市场。

然而近几年来,在央视和省级卫视的不断挤占下,城市电视台的收视份额此起彼伏。央视、省级卫视、省级地面频道和以地面频道为主的城市电视台收视份额分别从2011年的26.5%、30.9%、23.2%和11.6%[4],变成2014年的29.5%、32.6%、20.1%和9.5%。[5]三年间,央视的收视份额上升了3个百分点、省级卫视上升了1.7个百分点、城市电视台则下降了2.1个百分点。调查同时也表明,收视份额高、竞争力强的城市电视台,“多来自地域文化特点鲜明或本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6]。据了解,竞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简称“文都”,下同)的国内十个城市的城市电视台2013年在当地的收视份额均达到11.1%以上,超过了全国城市台的平均水平,前三甲分别为苏州台(42.6%)、泉州台(29.3%)和青岛台(22.7%)。2013年8月26日,文化部在国家博物馆举行中国首届“文都”评选终审活动,这也是亚洲首次分别由中、日、韩三国各自评选出能代表东亚文明的“文都”。泉州与苏州、杭州、青岛、武汉、西安、黄山、济宁、咸阳、桂林等共十个历史文化深邃、文化气质饱满的城市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期间,泉州广播电视台(与下文中的“泉州电视台”统一简称“泉州台”)制作的申报片发挥的作用可圈可点,仅十分钟的视频就用翔实的史实资料和图文数据,吸收泉州久远而国际化的符号元素,为现场的专家学者、新闻记者和与会人员打开了这座厚重深远的文化宝藏,展示了泉州人自觉坚守的文化情怀。特别是申报片中三幅包含泉州传统文化经典、决定泉州文化政治元素以及体现政治意识形态且重视、关心祖国文化遗产的画面,进一步验证了泉州文化在福建文化乃至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显然,“地域文化特点鲜明”表明,地域文化或城市文化正在成为拉动城市电视台发展的无形之手。本章通过讨论试图要明确的是城市文化与城市电视台的关系,即城市把城市电视台作为自己的文化符号,反过来,城市电视台为城市文化发展记日记。为此,我们需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即从对文化的理解来开启我们的学术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