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DV”现象

第三节 “草根DV”现象

如果说2003年是央视、省级卫视新闻变革年的话,2004年是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舞台主角,将无疑是处于不断变革中的城市电视台。[30]自2003年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新闻在收视率上大获成功以来,2004年前后全国各地相继策划并推出了民生新闻节目,充满本土化特色浓厚的民生新闻被各地方台纷纷作为竞争的神奇法宝,以拓展其生存空间。吴泰山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市民DV摄影师。

表6-2 吴泰山2005—2006年新闻分类

吴泰山可谓是泉州台最为资深的DV摄影师。这位已过花甲之年的自由职业者,虽教育程度仅为小学二年级水平,却在十年时间里采访播出DV新闻超过800条,其中2005年和2006年是其高峰期,两年内达306条,数量遥遥领先于其他会员,发稿量占DV新闻总量的近三成(见表6-2)。在泉州台DV会员中,吴泰山的DV新闻数量最多,通联稿件月评得奖也最多。相对于电视台的专业采编人员,DV会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媒介素养并不高,因此本文把出现在吴泰山等DV会员身上这种文化程度较低、未受过专业教育且有一定新闻作品产量的现象称为“草根DV现象”。“草根DV现象”有悖于常规的新闻教育,因此,这个现象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吴泰山出生于1947年,是个体工商户,业余爱好拍摄风景,在参加泉州台DV俱乐部之前自己就拥有两部家用摄像机。据本人称有多家店面在出租,家境富裕,有私家车。2004年9月参加DV俱乐部之后,他从拍摄风景转向身边的人和事。由于没有固定职业,他每天有充足的时间驾车穿梭在泉州的大街小巷,只要听说哪里有新闻就马上赶到,速度有时比泉州台记者还快。如2006年7月27日晚,市区中山路泮宫附近发生火灾。由于二楼屋顶是木质结构,火势迅速蔓延,造成十一间店面和二楼被烧毁,过火面积达900多平方米。中山路是全国保存最完整、最长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一直让泉州人引以为豪。火灾的影响可想而知。吴泰山说,火灾发生时,他比泉州台记者更早赶到现场。

吴泰山新闻数量的与日俱增和他信息来源的不断扩大有关。他的沟通能力强,在消防队和刑警队等公共安全部门都留下了电话,于是这些部门有事情也都愿意通知他,所以,在很多突发事件现场,他总是能第一时间到达。据了解,在吴泰山拍摄的新闻中,约10%的线索来自消防、公安局等市政应急部门,10%来自泉州台的热线,10%是他自己发掘和寻找的,其余70%则来自亲友的线索。无论是开始的偶遇突发事件还是后来的主动寻找题材,吴泰山都尽量找机会与百姓接触,给他们留下电话以便告知新闻线索。

表6-3 吴泰山2005—2006年DV 新闻数量统计

时效和信息来源对于新闻的播发是很重要的,但是仅此还不足以构成吴泰山现象的根本原因。根据对其2005年和2006年两年的DV新闻统计可知,突发新闻和非突发新闻各占21.9%和54.6%(见表6-3)。由此看出,突发事件并不是其报道的主要部分,它说明作为一名非专业人员,需要对新闻采集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那么吴泰山是如何采制新闻的呢?以下选摘取其2006年11月和12月的新闻目录进行考察:

2006-11-1 顺济桥上 三车相撞

2006-11-2 关爱三峡移民 数字电视进西滨

2006-11-2 道路变成菜市场 占道经营谁来管?

2006-11-2 被疑是小偷 遭村民恶搞

2006-11-3 假套近乎偷手机

2006-11-3 市委党校学员参观有线数字电视

2006-11-4 两老外用假币骗钱

2006-11-4 异地盗车 半路被截

2006-11-5 出租车自燃 灭火器却“罢工”

2006-11-6 荒地杂草起火 疑是烟头引燃

2006-11-7 天降飞瓦砸伤八旬老太

2006-11-8 泉州有线数字服务大厅争创省优

2006-11-9 高科技消防装备亮相 市民大开眼界

2006-11-9 市民与消防设施零距离接触

2006-11-9 刺吸式害虫入侵百年老榕

2006-11-12 真联防抓住假警察

2006-11-12 “燕京惠泉杯”全民健身登山大赛开赛

2006-11-1 3货车相撞 一家三口遭横祸

2006-11-14 中心市区整体平移基本完成

2006-11-14 假冒广电员工 诈骗用户钱财

2006-11-15 泉州建成全国一流数字电视演示厅

2006-11-16 保胎变早产 女婴弃医院

2006-11-17 女骑士横穿 吓倒土方车

2006-11-19 登山赛道好风景 比赛观光两不误

2006-11-19 各方齐努力 比赛和谐进行

2006-11-19 “燕京惠泉杯”全民健身登山赛持续升温

2006-11-21 用假币调包 失手后被擒

2006-11-22 涵洞被堵 积水重现

2006-11-23 公交亭里行窃 两小偷现形

2006-11-25 两岁多幼童 能识百种车

2006-11-25 百斤担在肩 连走5公里

2006-11-26 互动点播受欢迎

2006-11-26 市区一高层建筑着火

2006-11-27 被撞护栏已经修复 交警正追查肇事车

2006-11-28 校车要有专用标志

2006-11-28 “同是一条街 夜景两重天路灯”路灯管理牵涉两个部门

2006-12-1 社区惊现“虎爪印”?

2006-12-1 工资要不到 竟然抢手机

2006-12-2 堵车近四小时 五岔路口成瓶颈

2006-12-2 人体彩绘首现泉州高校

2006-12-3 奇特芒果树 冬天结果子

2006-12-4 车子漏油 路人遭殃

2006-12-5 酒厂退休工 爱集啤酒标

2006-12-7 37家福州企业华大招聘

2006-12-10 老汉有绝活 钢枪刺喉咙表演

2006-12-14 荷兰艺术家来泉办展

2006-12-15 面包车自燃 十个灭火器灭不了

2006-12-26 两货车相撞 电动车被夹

2006-12-31 两元旧衣服 穿上易患病

从标题可以看出,吴泰山的DV新闻大多是民生新闻,关乎市民衣食住行和日常生活,是市民关注和喜闻乐见的新闻,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能够表达他们的生存现状和切身感受。这些新闻题材取自泉州本地,与民众生存状况和切身利益相关,这种本地域性进一步强化了与广大民众切身利益的相关性。价值取向上的市民接近性是民生新闻的重要特质,也是吸引眼球之所在。而如《老汉有绝活 钢枪刺喉咙表演》(《新闻广角》2006年12月10日)、《奇!小鸡长出四只脚》(《午间新闻网》2005年5月7日)、《鸡生“鸭”蛋,奇!》(《午间新闻网》2005年5月7日)和《狗妈妈一胎产下十三崽》(《今晚播报》2005年4月27日)等趣闻则是泉州台记者难以搜集到的新闻题材。市民对这类妙趣横生的新闻往往情有独钟,体现了新闻价值的趣味性及其娱乐性,而这在吴泰山的DV新闻中却经常出现。

吴泰山的新闻以具体事件为主,这点与新闻界近些年推崇的“新闻故事化”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于内容平易近人,便于文化程度不高的吴泰山完成素材拍摄、内容复述和主题把握。如《体育老师有绝活 喉咙挑战钢枪》(《新闻广角》2006年9月13日):

今天中午,在惠安县洛阳镇的侨乡市场十字路口,围观了很多人,记者探头一看,原来是有人正在表演绝活。表演的是一位男子,他正用小指头拉一部皮卡车,而且皮卡车上还站着五位年轻人。【字幕:请勿模仿】只见这位男子小指头一运气,皮卡车居然被拉着向前挪动了。大家还在啧啧称奇,他又拿出一根长3米、直径18厘米的钢条,一头插在皮卡车头上,一头顶住他的喉咙,看来,他要用钢筋顶喉咙。

皮卡车和车上的五个人被顶得倒退了好几步,而这男子的喉咙,却只留下了一条深深的钢条痕。而最惊险的还要算三枪刺喉了,为了证实这三把枪刀的锋利程度,这名男子拿来了一条布条和木头现场验证。枪刀每次都能轻易地割断红布条,而且也能轻松地插入木头。在得到在场观众的证实后,这名男子把三把枪刀一头插在地上,而锋利的枪刃顶住喉咙上,一使劲,三把枪刀同时弯了下去,在场的观众立即响起了一热烈的掌声。

表演绝活的这名男子是洛阳镇屿兴中学的体育老师吕子惠,今年50岁,他说,他从20岁左右就开始练这种绝活了,至今已经快30年了。

惠安洛阳镇屿兴中学老师吕子惠:“我是一名体育老师,为了庆祝第22个教师节,为群众表演一些绝活。”

现在,吕老师已经把他的这个绝活录成DVD,并寄到央视三套《挑战极限》栏目准备参赛。

解说词部分大多由吴泰山自己口述再由其他人如台里通联部门的编辑写出,因此口语化是其新闻的特点。遇到复杂情况,编辑会在看过素材后和他进一步沟通再把稿件写出来,这个稿件写过的过程通常也是吴泰山媒介素养提升的过程。通过稿件,他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新闻的文化价值及其意义。2006年11月5日傍晚,在国道324线华侨大学路段,吴泰山在途中遇见一辆出租车发生自燃,于是马上下车拍摄。

汽车自燃本不少见,可是吴泰山发现,这位出租车司机前后换了3个灭火器却怎么也扑不了火。于是新闻最后点出了主题:“面对这种结果,陈先生很后悔,表示自己虽然注意到要在车上准备一个车载灭火器,却忽视了随时检查灭火器的情况,造成了今天这么大的损失。”(《出租车“发火” 灭火器“罢工”》,《新闻早报》2006年11月5日)这则DV新闻完整地记录了现场出事司机的焦急慌乱和群众的反应以及消防车及时处置的情景,使人们在这则新闻中感受了事故现场的强刺激,看到了司机无法用灭火器的尴尬场面,同时还受到了如何预防火险的教育。这便是这则消息升华的主题。再如,之前体育教师表演绝活的新闻中,吴泰山并没有完全把它当成趣闻来做,而是在最后通过采访当事人与纪念教师节联系了起来。

可见,吴泰山在新闻价值方面显示出较强的判断能力。虽然吴泰山本人并没有接受过任何新闻理论和新闻教育,但从他的发稿量可以看出他具有相当的新闻价值判断能力。通过与吴泰山交流了解到,其新闻知识主要是看电视得来的。根据电视上关于交通事故、好人好事以及趣闻等事件的报道方式,吴泰山再模仿其拍摄手法,包括画面、景别选择、事件的主题等。他眼中的新闻价值包括三点:一是最近发生的事在最快的速度拍摄下来;二是能引起市民的普遍关注或者是市民都关心的事;三是有新鲜感或趣味性的事。理论上,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具有的传播价值,是新闻工作者用来衡量某个事实是否值得报道的客观标准。从受众角度看,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足以引起受众普遍关注的素质。[31]吴泰山这三条标准对应了教科书上关于新闻价值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和趣味性的标准。任何一个事实,只要有了时新性再加上其他一“性”,就有可能称为新闻;一个事实具备的上述素质越多,新闻价值就越大,就越能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32]吴泰山的拍摄题材主要发生在泉州本地,地域上和心理上都具有接近性,再加上时新性,吴泰山拍摄的新闻基本都能符合新闻价值的要求。

众所周知,电视是需要画面的,对已发生的事情,吴泰山还会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比如《日本护照主人在哪里?》(《新闻广角》2008年1月6日)。2008年1月5日,市区的士司机林旭清打来电话说捡到一本日本护照请泉州台帮助寻找失主。林师傅说,2号傍晚5点多钟,当他拉完最后一位客人后,开始清理车子准备交接班时,发现车后座上有一本汉日文对照的《中国语自游自在》简译辞典和一本日本护照。林师傅立即返回寻找刚才下车的那位客人,可已经找不到了。接连三天,也没人和他以及他的公司联系。吴泰山凭着辞典里一个“泉州酒店”牙签包装联系到导游张小姐,张小姐说,日本人平田洋一是来泉州旅游的,有急事办理了临时护照回去了。

在这则新闻中,为了再现遗失护照的核心画面,吴泰山便让林师傅拿着护照装作下车寻找失主,然后用DV拍摄下来。由此看出,吴泰山已经掌握了导演的一些知识,知道如何为情节配上画面,这也是他的新闻好看的原因。

吴泰山在泉州台的用稿量远远地超过了其他DV作者,与其较高的悟性和不断积累的经验以及逐渐积累的人脉资源有关,这些因素保证了他在数量上的增加和内容上的出彩。有时为了一条新闻,吴泰山还会追随当事者长期追踪,甚至辗转他乡,以获取现场画面。英国学者罗伯特·蒂勒尔曾指出:“电视记者任务的这种改变,使他事实上成为与报社记者完全不同的一种人。与其说他是发现和叙述实情的人,还不如说他是事件发生时在场的目击者。”[33]吴泰山虽然没接受过政治和新闻理论教育,但他会驾驶,会拍摄,更重要的是交际能力强,他会针对不同对象同时用闽南语和不够标准的普通话与之交流,所以他能及时拍摄身边的新闻。与此同时,他的高产也为他获取了声誉和社会地位。作为一介平民,并且是一位即将迈入古稀之年的老年人,吴泰山的生活本来平淡无奇,却由于DV而变得丰富多彩,能够做到原本个人力量所办不了的事。个人的力量通过DV新闻在电视台的播出而放大,并产生了超过预期的效果,其个人价值因而得到了实现。这是以前拍家庭录像所没有的效果,可以说为老人增添了活力。然而,正因为文化程度不高,在碰到通联编辑繁忙时,吴泰山也会陷入稿件无人写作的困境。由此说明,与拥抱新媒体不同的是,城市电视台使用DV更多的是一种工具思维,并非真正认识其文化价值,经济利益是其必然要考虑的因素,即出于降低成本提高收视的目的,并不是政治意义,所以并没有认真挖掘其长期价值,也就没有意识到随着专业门槛降低带来的潜在威胁是市民与日俱增的文化权力。城市电视台的危机,真正出现是在新兴媒体兴起的时候。虽然DV力图冲破专业藩篱,但始终受制于传统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