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身份危机

第三节 农民工身份危机

作为城市文化建构者,与城市化同期发展起来的城市电视台,以其视听符号日复一日地记录了城市生活,城市电视台的农民工报道形象地再现了农民工的城市历程,从文化上参与了农民工在城市里的身份建构,确立了农民工这个群体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在城市里所处的社会角色位置。因此,农民工报道涉及农民工的文化权力问题,“权力是某些个体与团体能够借以支配他人,甚至面临反对与抵制也能贯彻和实现自身特殊目标与利益的手段”[11]。文化权力在符号形态上反映了社会资源的分布情况。从城市电视传播的角度看,农民工的文化权力体现为他们在城市电视台的话语权,并通过城市电视台对其身份的建构中呈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他们与城市电视台的文化权力关系,从一个侧面映射出城市文化的变迁。因此,梳理泉州台关于农民工的报道,再现在泉农民工的城市历程和身份变迁,可以更好地讨论城市电视台农民工身份建构和农民工文化权力问题。根据现存资料统计,从建台伊始到2011年,《泉州新闻联播》(1988年开播时为《泉州新闻》,2004年改名为《泉州新闻联播》,下文称《新》)和《新闻广角》(1997年11月开播,下文称《广》)作为样本。两个新闻栏目播出与农民工有关的新闻(可统计)共计2149条,占比为2.20%,其中《新闻联播(联播)》农民工数量为692条,占比为1.31%,《新闻广角》农民工数量为1457条,占比为3.25%。[12]

在这些与农民工有关的新闻报道中,根据内容可分为8类(见表4-1):

表4-1 农民工报道内容分类比例统计

(一)以农民工为管理对象(在本文表格中简称“管理”),如对其计生、盲流、户籍等方面的管理,其中,《新》42条,《广》13条,合计55条;

(二)善待农民工(在本文表格中简称“善待”),其中,《新》397条,《广》350条,合计747条,包括:

1.提高政治地位,如评先评优;

2.政府等相关部门关注、提供便利帮助,如节假日的慰问、联欢活动、救助等;

3.帮助农民工维权,如催讨欠薪、劳务合同签订、最低工资标准、改善工作环境、整治三合一等;

4.关心农民工子女就学、免疫注射等;

5.包汽车、火车、飞机接送农民工回家过年;

6.成立与农民工有关的工会、党团组织等;

7.企业主善待员工,如福利房、加薪、和谐劳动关系等;

8.非政府行为的社会关爱;

(三)欺负农民工(在本文表格中简称“欺负”),其中,《新》4条,《广》76条,合计80条,包括:

1.欠薪;

2.乱收费、诈骗、不良工作环境等;

3.三合一厂房引起的问题,如事故等;

(四)农民工困境(在本文表格中简称“困境”),其中,《新》9条,《广》511条,合计520条,包括:

1.工作环境中遭受的意外,如火灾、工伤、食物中毒等;

2.非工作意外,如车祸;

3.农民个人原因陷入困境;

4.农民工子女问题,包括子女教育问题、意外等;

5.其他困难;

(五)农民工违法犯罪行为(在本文表格中简称“违法”),其中,《新》11条,《广》235条,合计246条;

(六)对农民工的需求(在本文表格中简称“需求”),其中,《新》118条,《广》66条,合计184条,占栏目比例和总数比例分别为17.05%、4.53%和8.56%,包括:

1.与招工难、用工难有关,如招工、用工需求、数量、劳动力缺口、整顿招工乱收费、劳务诈骗、外来工返工、工厂企业开工等;

2.劳务合作包括劳务输入输出、外地政府来泉慰问所属城市外来工、赴外地招聘等;

(七)农民工生活(在本文表格中简称“生活”),其中,《新》100条,《广》194条,合计294条,包括:

1.一般的春运消息,如运送数量、客流、行程等;

2.与票务无关的春运难行,如超载等;

3.买票难,包括黑票点、票务诈骗等;

4.除负面以外的私人问题,包括留泉过节等;

5.新风尚,如捐款、互相帮助、技能比赛技术培训、集体婚礼、见义勇为、宣传服务、积极融入社会、打工文明等;

(八)其他,其中,《新》11条,《广》12条,合计2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