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市声”

第二节 远去的“市声”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积淀深厚,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但是,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也在经历着被冲刷、被挤压的过程。目前,越来越多的闽南人不会说甚至不愿意说闽南话,对闽南文化的了解也仅停留在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或者古代“东方第一大港”这样一些抽象的认识上。据一项针对高校青年的调查显示,关于南音知识,49%被调查者表示是通过实地观看了解,40%是通过大众媒体了解,而11%则从未接触。[5]传统文化的生存状况正如泉州台《泉州第一炮》栏目曾在节目中讨论过的“消失的市声”这个话题一样,体现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转化后呈现出来的城市传统文化的危机。

“市声”是古代源自街市的叫卖声,是流行于人类社会一种最原始的口头促销的传播艺术,并非泉州所独有。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语言和不同地域的“市声”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泉州的“市声”与众不同,因为它们建立在五声音阶之上。“市声”叫卖的范围大多与市民的日常生活有关,如饮食类的“烧豆花”、“水产的鳖公鳖母啊”、“桂林干”、“烧碗糕反煎糕猪油爹麻薯油炸鬼”、“甜甘柚甘啊”、“烧烧烧的烧肉粽”、“卖杏仁糕,吃跌搔”等,收购类的“册纸报纸破浅拖破鞋底破布破肉骨当卖否?”、“破铜破铁”等。“市声”源自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声”即其动听的音乐感的写照,上述“市声”由闽南语独特的发音和韵律构成,不仅给人们带来乐趣,有的还成为艺术家创作的题材,如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台湾闽南语歌曲《烧肉粽》和《酒干倘卖没》等。

“市声”是一种在物质精神生活都匮乏落后时期、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俗文化现象,泉州“市声”更是与闽南文化唇齿相依。对闽南文化没有一定了解的人难以理解泉州“市声”所包含的人文意蕴,比如“舀泔”、“舀生尿”,闽南话分别指“回收泔水”和“回收尿水”的意思。这句“市声”对应的是农业文明的语境。早前的住房不像现在,没有卫生间,小便都装在器皿里,由乡下人定期来收。他们把收来的泔水拿去喂猪,把小便用作农作物的肥料。作为答谢,他们都会在粮食收成后回报主人一些大米,这些米就被戏称为“尿米”。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市声”随之消失。再如“卖杏仁糕,吃跌搔”,“吃跌搔”是闽南语,意即杏仁糕对咳嗽有抑制的作用,吃了杏仁糕可以抑制咳嗽。还有如“水产的鳖公鳖母啊”,“水产”指当时位于泉州西街菜市场旁边的国有水产公司,在计划经济的时代,国营的代表国家,人民信任它,所以,这是一个留有时代印记的“市声”。

“市声”是小贩走街串巷叫卖的吆喝声,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城市的和谐。在古代市井建设中,传统的平面布局和人居环境和谐的状态为“市声”提供了生存空间,小商小贩可以自由进出街坊邻里而不会被当作窃贼。当时传播技术和促销手段的落后、原始,才产生了“市声”这种营销方式。早期,尤其是前现代时期,市民住的是平房,邻里相通,路上车辆少,环境很安静,空气清新,窗户敞开,不用空调,小贩进出自由。除了自然的声音,居室中没有电视、音响等电器的噪音,所以,小贩的叫卖声可以清晰地传到居民的耳中。因此,“市声”是手工业社会小农经济和原始商品经济、原始物流的必然产物。然而,作为一种传统,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正在成为人们的“乡愁”。现代城市高楼林立,门窗大多环绕铁门铁罩,楼下一层基本是商店,小区内物业管理严格,外来商贩无法自由进出,他们的吆喝声也无法到达。再加上超市发达,购物广告无所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非常便利,“市声”也就自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所以,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进攻下被动地撤出人们的生活。然而,城市化还带来了另一种现象,节目中将之称为“市声的异化”,即泉州本地人比较不情愿做的脏活和累活,逐渐地转由外地人去做,由于闽南语是强势方言,外地人为了生存,于是积极地学习模仿泉州“市声”,再运用电子扩声系统和高音喇叭大声吆喝“修理煤气灶”、“削刀磨加剪(即磨菜刀剪刀)”……但是这些吆喝大多已经走样,不再具有泉州特色,就像莆田人吆喝“绑笼床(即手工制作竹木蒸笼)”就喊不出泉州“市声”的音乐性、台湾改编的歌曲《烧肉粽》和《酒干倘卖否》已经和现代音乐一样,这些音似闽南语的“市声”已偏离了“乡愁”的味道。

“市声”消失的速度和城市化的发展成正比。目前,我们只能在乡村偶尔听到,而且很单调。当电视上的主持人和节目嘉宾演绎古老的、充满音乐感的“市声”时,使人重温那种极富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怀旧情怀,或高亢,或柔美。然而,那些几乎濒临消失的“市声”即使在电视上被节目嘉宾和主持人再次吆喝,节目还可以重建起市民对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经验、回味往日的“乡愁”吗?如果不能,那么在当代如何表述这种传统?消失的传统不只是“市声”,《泉州第一炮》策划播出的“泉州方言传承危机系列”、“消失的泉州婚俗系列”、“老街古巷系列”、“二十四孝系列”和“泉州古寺庙系列”等,都在不断印证传统的远去,唤起记忆中的“乡愁”。这时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在哪里?

比起其他不同级别的电视台,城市电视台由于直接面对市民,自然接触了更多的地方传统文化,包括民俗、戏曲和饮食等。直至今日,它们仍然存在于城市的底层,虽然式微,但它们构成地域色彩浓郁的另一种城市文化景观,即“城市中的文化”。比如各地形成的千姿百态的婚俗。如果说蟳埔村传统婚俗中新娘子“倒着走相见”别具一格的话,那么后面将会提到的惠安小岞婚俗的送亲队伍则给人留下另一种深刻印象。传统既属于历史范畴,又成为与现代时尚、流行的一种对比。传统文化的存在状况反映了城市对它的包容程度。由于它们大多联系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传统文化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它们是城市文化中最能代表平民的一种文化。曾有观众给泉州台写信说:“你们能结合泉州的历史和现实,开办了《泉州讲古》和《南曲欣赏》两个栏目,广大群众是拥护的。”来信建议:“一是多寻找历史清官的故事;一是泉州自康熙以来就是南曲之乡,把南曲挖掘出来有利于南音艺术的发展。”[6]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如同“市声”一样,越来越变成人们记忆中的“乡愁”。对于城市电视台来说,这种更具有传统意义的城市文化,在城市化过程中是否会成为“新民俗”?或者说,城市在现代化过程中是如何与传统对话的?而城市电视台在自身的发展中,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又表现在哪里?

城市电视台需要对城市文化传统即“城市中的文化”或“记忆中的乡愁”进行认真的梳理,尤其是适合音像传播的传统符号,它们将是城市电视台诉说传统的新能指。

泉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其文化驳杂又丰富,具有相当包容的文化特质,与泉州这座城市形成与演变的历史有很大关系。从历史上看,泉州是一座移民城市。正是人口迁徙——无论是中原南迁还是泉州人移民海外——导致长期以来泉州文化都是在处于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并逐步形成包容不同文化的态度。“汉民族从中原南下,逐渐与古老的闽越人通婚融合,不但把汉文化传递给南岛系的闽越人,同时也从他们那里学得很多与海洋航行有关的文化,形成一种混合融入的文化特质……这种传统大陆文化加上‘海洋经验’所形成的‘海洋心胸’或‘海洋性格’,就是心怀四海,喜爱接触远方的事物,乐于与别人交换观念与物品,而且愿意与风俗不同的人交朋友,平等互惠地交往。……能够接受别人不同的文化习俗,甚至能够欣赏采纳之,而巧妙地与自己的文化结合得很自然。这种兼容并纳而又能‘美人之美’的特质,表现在泉州各种有形无形的文化上至为明显。”[7]所以,多元文化是泉州文化中卓尔不凡的文化个性。同时,在迁徙的过程中,也造就了泉州人爱拼敢赢的性格,它对泉州历史上形成的重商传统或是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基因。正如本文“前言”所指出的,这种文化基因造就了泉州体育品牌冲刺世界市场的勇气和行动。此外,泉州社会人群的主体是从中原整宗整族迁移而来的,始终与整个国家的主流文化息息相通。泉州传统文化基本按中华文化的模式构建。中国社会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以传统血缘与氏族宗法维系的社会,他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反映出源自原始氏族公社中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互爱和封建社会的亲亲之情。这种文化正好适合泉州社会的需要。“泉州人离开原有的故土,离开了原来的根,很需要同舟共济、患难相扶这种精神,所以他们很需要这种血缘和氏族宗法来相互维系,以便在新的环境里生存下来。”[8]所以说,理解泉州的历史、辨析泉州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后即可明白,儒家传统、敢于冒险、开放包容等这几个文化基因即使在当下,仍然是泉州城市发展的一个宰制力量。泉州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共享特征和参与性,在今天仍然是这个城市文化中极其有机和活跃的部分。正是这些原因形成了泉州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简而言之就是:宗教文化兼容并蓄,民俗文化五彩斑斓,戏曲文化千姿百态,侨台文化源远流长。

从泉州文化的形成以及文化形态看,传统文化的走向是从上层走向基层,从宫廷贵族走向民间百姓。中原人南迁后,中原文化一开始还处于上层地位,经历久远的时间后,特别是100年来所遭遇的不断冲击,这些中原的传统文化才逐渐走入民间。于是泉州的传统文化就扎根、生长于民间的“草根”社会,具有鲜明的底层文化特点。底层文化就是存在于“草根”阶层中的民间文化。正是这种广泛性和参与性,铸就了“乡愁”的人文基础。所以,泉州的传统文化是泉州人经过长时期创造的具有闽南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

然而,100年来一波又一波的反封建斗争和汹涌澎湃的现代化大潮,使传统文化在当代面临衰落。重视抢救和保护城市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已成为一项非常紧迫和重要的任务。通过对泉州台音像资料的搜索发现,在闽南语频道开播之前,泉州台本土文化栏目的生存状态并不理想,如1995年推出的文化类栏目《东南风》于两年后即停播,之后便没有这类节目。直到2005年,推出以“百姓是主角,生活是舞台,经历是剧情”为宗旨、用纪实手法记录泉州人生活经历的纪录片栏目《经历》,却也寿命不长,仅存在一年左右的时间。2006年初开播的《活力泉州行》目标是通过展示乡镇文化魅力彰显其经济活力,从而达到节目创收的目的。从节目形态看,正是因为有了文化含量,才使《活力泉州行》栏目具有了历史的厚度。然而,《活力泉州行》在创收压力下日益迷失其文化魅力。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传统栏目除了《泉州讲古》等具有文化消费优势的栏目外,戏曲类被当成非做不可的栏目而被安排在填充时段。多年来,泉州的元宵节端午节等节庆活动以及围绕南音、南戏、南少林等开展的大型传统文化活动,基本是政府行为,泉州台大多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对其转播或录播;此外,“海交”文化、宗教文化、华侨文化等这些外来文化融入之后形成的各种文化元素与形态,散见于新闻等节目中,较少形成有规模的传播效应。有相当一段时间,泉州台难以找到把传统文化结合到城市新文化建构之中的良好途径与方式,直到闽南语频道开播,推出新闻杂志性节目《新闻相拍报》,人文谈话节目《泉州第一炮》,文化纪实节目《咱厝人》,娱乐节目《唱歌拼输赢》,曲艺节目《泉州讲古》,戏曲节目《咱厝戏棚》,生活服务类节目《泉州美食》、《养生之道》和《闽台天时》等,才算是为传统文化开辟了一个稳定而有相当规模的平台,有助于闽南人在这里疏解记忆中的“乡愁”。传统符号的当代下价值始得到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