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文化控制

第三节 消费主义文化控制

种种情况表明,政治意识形态中的经济意识已经侵入原来的知识与表述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因素成为政治因素在新时期的崛起,已经成为影响传媒一个不可忽视的意识形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把“发展经济”和“改革开放”作为基本国策,为意识形态注入了崭新的内容,从而使政治意识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个力量由于和以往的政治意识形态具有目标、利益上的不完全重合性而引人注目。体现在媒体上,表现为传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经济政策、经济活动和经济建设成就,鼓动人们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正是这个力量,在媒体产业属性得以确认时,不断张扬的经营意识和经济功能使之成为左右媒体的又一股势力。可以肯定的是,所有的媒体都有广告经营部门,所有的媒体都在探索产业发展道路。这里要说明的是,“喉舌”说法原本已经体现了政治意识形态对媒体的绝对控制作用,之所以专门把经济提取出来,是为了强调经济的两面性。也就是说,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执政党的政治统治的目的。然而,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它也会产生另一方面的问题。例如,2014年春天,国家电网斥资1.6亿元投向第一财经集团,并获得一个董事会席位。而在此之前,国家电网已投资5000万元到21世纪报系旗下的专业财经网站21世纪网。国家电网的这次投资虽说是在传统市场化媒体利润不断下降以及国家产业资本投资松绑的背景下做出的跨界突破的举措,但不少新闻网站仍将该行为与“消除负面”影响联系起来(该财经网站涉新闻敲诈2014年被查处)。人民网舆情分析认为:“绝对的新闻自由意味着媒体不受任何权力控制,不论是政治权力还是商业权力,但媒体市场化的竞争又往往导致一种资本的联合与垄断趋势。如今,传统的市场化媒体越来越受到新媒体力量的冲击;社会舆论场域的复杂化又常使企业在负面语境中艰难生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电网投资媒体是一种策略,媒体接受国家电网投资同样也是自身策略,资本与新闻的联合不能不说是媒体和企业‘一拍即合’的结果。”[35]今天,在21世纪报系新闻敲诈丑闻发生后再来看这次国家电网的投资行为,我们很难再简单地把它和投资行为等同起来。在经营压力下,一些媒体通常实施变相、隐蔽的,采用“有偿新闻”、“有偿不(丑)闻”和“不偿即(丑)闻”等灰色操作手法,以负面报道威胁企业拿钱来交易。同时,有些企业也通过广告、赞助等形式对媒体“公关”以消除负面影响。它再一次说明了,媒体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其公共利益和新闻职业伦理被有意无意忽视,不断强化甚至被异化的经营创收意识不断成为政治意识形态和新闻理想(关于新闻理想详见本章第四节)的一股反向力量。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经济力量对政治意识形态造成的干扰。由于传媒意识形态被注入了经济含量,导致媒体自身日益膨胀的经营意识造成对自身目的的意义消解,并瓦解了媒体对新闻理想的追求。经济因素所具有的活力不言而喻。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具有破坏性。因此,我们所要讨论的是经济意识进入到观念层次所具有的消极作用。例如,弥漫在节目中的消费主义(如广告)以及媒体经营意识也一直在客观上助长了消费主义在国内的弥漫,培养了一个和自己争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异质力量。这里并不是要否定媒体的产业功能,而是要强调,过分依赖的经济因素所导致的消费主义对媒体文化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