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当我在键盘上打完书稿的最后一个时,正好是十一长假的结束。回顾过去颇有感慨:实现梦想的感觉是那样繁忙且充实,亲切而美好。

时光倒流至十年前,那是2005年的秋天,我揣着录取通知书走进福建师范大学,师从著名影视艺术与传播学专家颜纯钧教授,在影视艺术与传播领域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三年上学的日子成为我人生记忆当中阳光灿烂的日子,使我收获颇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无论从学识上,还是为人处世上,我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使我养成了踏实奋进、学思并重的人生态度,并在做人做事中一如既往,以不辜负恩师颜纯钧教授等诸多老师的教诲。今天,抱着自己花费心血整理出来的文稿,心中的所有感受只有“感恩”二字。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颜纯钧教授对我的关怀和帮助,是他引领我深入探索、收获知识,并且在我毕业后重新修改书稿的过程中,仍然不厌其烦,一次又一次地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还为我作序,从中浸润的对我的提携和关爱之情让我如沐阳光,倍感温暖。其次要感谢郑家建教授,他曾是福师大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导。家建老师学识渊博仍勤奋好学,成就斐然却谦逊真诚,他不但在学业上帮助我,更在生活工作上关照我。和家建老师结成亦师亦友的关系,是我在福师大从硕士到博士学习期间获得的又一个收获。此外,还要感谢孙绍振老师、南帆老师以及廖胜老师和郑又贤老师等,他们以丰富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将我带进了学术研究的广阔世界;感谢福建社科院刘登翰研究员和管宁研究员,在博士论文的预答辩中得到了他们的指导与批评,在进一步的写作中获得了极为有益的帮助;感谢答辩委员会的老师,他们的意见和点评都使我获益匪浅;感谢好朋友于阳和张灿荣老师,在我后期的写作中提出了许多中肯和有建设性的意见。同时还要感谢泉州广电系统的老领导曾国林、张帆和蔡钰明,感谢泉州电视台的领导以及同行,他们为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资料以及许多宝贵意见。尽管由于职业原因,我在取得媒体资料方面相对便利,但是泉州电视台几经搬迁,导致资料有所缺失,部分存储介质已发生变化无法读取,如此种种,导致研究进程时常受阻,是诸位领导及同事的支持帮助我克服了资料获取的各种困难。由于研究的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几年,资料数据巨大,导致统计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因此要感谢我的学生纪淮安、李成成、肖翔、林泽劲和欧阳秀玉等,他们让我在资料的统计和整理工作上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感谢黎明职业大学的吴云轩老师,为我提供了封面设计所需的泉州图片。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这里不免挂一漏万,若有遗漏,请原谅我的无意之过。

博士毕业成为我人生当中一个新的起点,让我得以向更广阔也更纵深的广播电视专业领域迈进。2008年取得博士学位后,我就一直有一个想法,即针对自己在做博士论文时一些没能深入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如传媒意识形态、新闻专业主义和文化政治等,在理论上做进一步的深化和调整。我攻读的是影视艺术与传播方向的文艺学博士学位,为了更贴近学科要求,文化是我博士论文中的关键词,但在实际研究中,文化研究、电视学、新闻传播学以及社会学政治学、语言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超过了文学理论。所以,博士毕业以后,我就在琢磨着如何跨出文艺学的范畴,写出一个对城市电视台研究有帮助的文本。我一边工作,一边继续我的研究,断断续续地也有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发表。其中有《农民工报道与城市文化观念的互动轨迹——以福建泉州地区为例分析》(《东南传播》2008年第12期)、《城市电视台与城市文化建构》(《电视研究》2012年第3期)、《第三轮变革下的广播平台研究》(《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作为文化建构者的城市电视台》(《现代传播》2013年第4期)、《城市电视台对农民工的文化观照:福建例证》(《重庆社会科学》2013年第7期)、《城市电视台农民工身份建构研究——以泉州为例》(《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和《网络科技视角下微电影传播的文化研究》(《现代传播》2014年第10期,与中国传媒大学吴凯颖同学合作)。我还在传媒意识形态研究的基础上,申请主持了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新闻工作者协会2015年新闻理论重点课题“中国特色新闻专业主义建构研究”(2015A09),其主要理论成果集中于第二章第四节“新闻理想”的论述中,并作为核心观点之一贯穿本论著。总体上看这些成果主要有三大部分:一是有关农民工的研究;二是有关城市电视台与城市文化的关系特别是传媒意识形态与城市文化政治的研究;三是有关新媒体的研究。它们一并融入这本专著里。在我博士毕业回到泉州广电工作期间,我因公选获得了到泉州高职名校黎明职业大学担任副校长的机会,并有幸申请到了市委组织部的“泉州市优秀人才培养专项经费”,同时得到了黎明职业大学的配套经费资助。

然而,尽管要把书稿交给出版社了,仍然发现自己的研究背景一直在发生变化。首先是文化,文化乃至于文创产业被提到了一个国家战略的高度;其次,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了当下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电视台,而且这些都发生在我博士毕业以后,特别是近几年。于是,无论是城市文化还是城市电视台,无论是泉州的城市文化还是泉州台,都在时代变迁中不断充实新的历史内涵:泉州刚获评首届“东亚文化之都”不久,又进入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的行列;泉州刚刚在去年完成了“文都”的各项活动,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又已将粉墨登场;泉州电视台和泉州人民广播电台等合并成泉州广播电视台还在磨合,如今又踏进了媒体融合的转型大门。这些变化不断更新着我的研究素材,更重要的是,它对研究结论的影响将是意义深远的。例如,在2008年之前,互联网对城市电视台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在今天,网络已经改变了一切,所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出版的一本讨论城市文化与城市电视台的专著,没有这方面的内容是不可想象的。这导致我的书稿一改再改,出版的时间一拖再拖,最后,还是颜老师说得对,再这样下去只能是没完没了。所以,即使今天这本书已经从博士论文的18万字变成超过27万字,但还是不可避免地留下看得见的遗憾:面对每天都在发生的变化,自己的思想永远都处于新的收获过程中,没有完结的机会,此乃遗憾一;作为工科专业背景出身,人文社科理论基础和文字功底先天不足,可能存在错误,此乃遗憾二;此外,作为个案研究,没能跳出泉州,其他城市案例稀缺,此乃又一遗憾。尽管如此,一旦决定已下,却也别无选择,没有机会去比较别人,希望能作为别人拿来比较的对象。

怀感恩之心,续奋斗之路。

沈文锋

2015年11月8日于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