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善待举措
2004年至2008年是农民工地位全面提高的时期(见表4-5)。表中显示,定位时政的《泉州新闻(联播)》栏目每年“善待”题材均超过该栏目农民工报道的一半以上,内容为农民工政治地位提高、做好农民工维权和关心农民工生活等,如《市政协会议倾听外来工“声音”》(记者:裴保虎,《新闻广角》2005年4月24日)和《从打工妹到省劳模》(记者:吴春生,《泉州新闻》2004年5月2日)等。进入2005年,有关外来工新闻报道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它们更多地关注了政府善待外来工、帮助外来工维权、确保外来工的合法权益和经济利益以留住外来工等方面的内容。它表明:从外来工对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来说,消除农民工身上体现出来的城乡对立关系是解决农民工身份焦虑的关键。国家劳动保障部法制司组织编写的《2005农民工维权手册》明确指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今后将不再需要办理就业证卡。根据劳动保障部的有关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时,不得向求职者收取招聘费用、向被录用人员收取保证金或抵押金、扣押被录用人员的身份证等证件,违反规定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将责令其改正,并可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对当事人造成损害的,违规单位应承担赔偿责任。而早在2001年7月,泉州市就已经停止办理外来工就业证卡,提高了农民工来泉打工的积极性。劳动执法监察部门变被动为主动,深入基层执法检查,把过去只在年底和假日期间才集中开展的规范用工检查贯穿于全年的工作中。因此,体现到新闻中就是曝光欠薪的舆论监督不断减少,报道外来工权益得到保障的逐渐增多。“去年以来,我市在善待外来员工上下足功夫。在政府、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企业欠薪的现象日益减少。按月足额发放工资让外来员工不再像多年前那样按年汇款回家,而是变成了每个月都能寄钱回家。一年来在泉的百万外来员工就往家乡寄回上百亿元。”(记者:李佳,《(善待外来工)工资按时发 百亿寄回家》,《泉州新闻联播》2005年2月4日)2006年1月14日,第三届(2005-2006年度)“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在京揭晓,泉州市“外来工维权新模式”首次入围并荣膺该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最高奖中的优胜奖。泉州市“农民工维权”荣获2005年度福建省“为了公共利益创新奖”。2006年5月11日,泉州市工会召开职工维权工作联席会议暨职工维权法律顾问团成立大会。职工维权工作联席会议是由人大法制委、政协社会法制委、市总工会等19个单位和新闻媒体组成的职工维权协调机构,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及时化解矛盾,提高维权效率。以上这些,都是泉州市为提高农民工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待遇所做的工作。从文化政治角度来看,泉州台关于农民工的市民身份建构正在形成一种崭新的城市文化观念。
表4-5 2004—2008年《泉州新闻(联播)》善待农民工报道统计

如果说,政府关注外来工的经济权益是创造良好用工环境的体现,那么,外来工参与政治活动则表明了城市对外来员工的政治关怀。继外来妹张国利1997年当选为泉州市党代表、外来工魏远荣2001年当选为丰泽区人大代表后,2003年起外来工开始列席泉州市“两会”,而2005年泉州市“两会”则又成为外来工政治生涯的又一个转折点。因为“记者从泉州市总工会了解到,外来工今后可望当上我市的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他们全面参与我市政治生活的脚步将越来越快。”(记者:裴保虎,《市政协会议 倾听外来工“声音”》,《新闻广角》2005年4月24日)从典型宣传的示范作用看,这些报道成为外来工政治地位提高的符号。同时,媒体亦积极介入到这样的活动中,如评选泉州市“十佳创业精英”、泉州市“十佳(优秀)外来员工”、授予外来工创业精英“五一劳动奖章”、报道外来工入党等。截至2006年底,全市有129名外来工成为市、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有5名外来工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有104名外来工被评为省、市劳动模范。这些都说明农民工首先得以获益的是政治身份,而这些做法虽然并不都是由社会推动的,但从本质上看,无论是城市还是媒体的文化观念都在发生变化。
尽管是政治行为,媒体在建构政府对外来工的关怀却是从文化层面入手的。如评选泉州市首届“十佳(优秀)外来员工”就是一种文化政治手段。泉州台以“外来员工泉州情”为主题对这十位优秀外来员工进行了报道。十佳优秀外来工许洁说:“作为一个外来工,我对泉港的发展乃至泉州的发展都充满了信心,我也在泉州工作过,今后我想尽我的能力,为侨乡的建设做出贡献。”(记者:林挺金、谢育极,《扎根泉州的外乡人许洁》,《泉州新闻联播》2004年10月11日)这些语言通过外来工对城市的认同体现了对城市政治的认同,而包专车、专列、飞机则把这种文化政治关怀上升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泉州有湖北籍员工10多万人。为让外来员工安全顺利返乡,2005年2月1日,泉州市专门组织了一趟开往湖北汉口的“诚信泉州—员工返乡”专列,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和国内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由此详细报道了泉州善待外来员工的经验做法。专列抵达时,湖北省总工会副主席何中琪带领湖北省各地市工会领导到现场迎接返乡的湖北籍员工。泉州市这种做法既解决了外来员工春节返乡的实际困难,同时又因受到尊重而激起了他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它对劳务输出地区的影响是积极和广泛的。这尽管可以说是为解决劳动力不足而采取的策略,但它在文化层面上获得了外来工及其劳务输出地区的心理认同。“‘诚信泉州—员工返乡’专列抵达的当天下午,泉州市总工会和湖北襄樊、黄冈两市总工会签订协议书,携手结成“城市工会促进就业维权联盟”。“联盟”的建立将加强劳务输入和输出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就业信息资源共享、优势共补,实现无偿服务、维权联动,使劳务输出渠道更加通畅。”(记者:陈刚,李佳,《(善待外来工)来泉就业维权更有保障》,《泉州新闻联播》2005年2月4日)
再如,2006年1月26日,130多位来自四川的外来员工从晋江机场乘包机踏上返乡之路,既让他们兴奋万分,自然也让其他地方的外来员工羡慕不已。当年在泉州工作的四川籍外来员工就有近30万人。家乡亲人们在机场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四川成都、绵阳等10个地市专门派来数十辆汽车迎接,好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返家。首次包机返乡,为方便外来员工奠定了包机返乡的里程碑。在泉州100多万外来员工中,每年回家过年的达六七十万人。多年来,政府、企业联手包机、包专列、包汽车,主动介入返乡订票工作,为外来员工回家过年提供便利。四川省总工会常务副主席罗林书说:“福建省的四川优秀员工包专机回乡过年,在我们历史上是第一次。这是对我们两地经济发展、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一种互补,泉州的农民工维护好,泉州的吸引力、福建的吸引力就会更强,为两地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记者:李佳、苏树鸿,《(构建和谐泉州)泉州四川联手 共创返乡温馨路》,《泉州新闻联播》2006年1月26日)为方便外来工返乡,泉州市从2004年春运期间包专车、2005年包专列到2006年包专机,每次都在全国引起了轰动。这些交通工具本身就是现代化的象征符号,他们的运用被作为一种政治修辞,既是城市善待农民工的体现,同时也是现代化成果的展示,更是政治意识形态的贯彻,也是城市文化的进步。“据统计,去年在‘诚信泉州.畅通员工返乡路’活动中,乘坐包机、专列和汽车返乡的外来工,90%都已经返岗,而元宵过后,返岗率可以达到95%以上,不仅如此,大部分受益的员工还给企业带来了新的工人,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用工压力。‘畅通返乡路’不仅让外来工的返乡路更顺畅了,也给企业新开辟了一条招工之路。”(记者:危光灯,《(社会广场)“关注节后用工潮”:畅通返乡路 员工返岗率高》,《新闻广角》2006年2月10日)
从监测功能看,媒体作为城市生活的晴雨表,不能说对农民工的问题视而不见。2000年,泉州台就曾关注了农民工的就医问题。“今天上午,记者在晋江市医院调查中发现,1999年晋江市医院住院病人有10080人,其中民工占1/5;门诊人数24万左右,而民工占1/3。”外来工经济条件差,又基本没有参加医疗保险,而企业参保范围有限,因此,他们生病或发生工伤事故后,往往对医院和农民工的家庭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对此新闻指出:“推出保障外来民工人身安全的医疗保险势在必行。”(《民工何时才有医保》,《新闻广角》2000年4月11日)泉州台对农民工看病问题的思考和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媒体的主体性。但是为什么从一开始有关农民工的新闻中难以察觉到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呢?今天看来,当时泉州的城市文化基本上还是封闭的、保守的,还没有形成和谐社会的观念,外来工还是外来的,农民还不是市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的主体性这个话题的不断激活和农民工逐渐成为一个关系到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政治问题,媒体开始从民生角度切入对外来工个人命运的关注。泉州台2005年推出的系列报道《善待外来工》、《关注外来工》和《外来工就医状况调查》就很能说明问题(标题如下)。
2005-2-2 (善待外来工)泉州:让外来工走得顺畅 留得舒心
2005-2-4 (善待外来工)来泉就业维权更有保障
2005-2-4 (善待外来工)工资按时发 百亿寄回家
2005-2-4 (善待外来工)免费游览泉州 外来工乐开怀
2005-2-5 (善待外来工)免费游泉州 感受如家温暖
2005-2-6 (善待外来工)日工资当天知晓 厂务公开效益好
2005-2-6 (善待外来工)政府帮讨欠薪 民工欢喜返乡
2005-2-7 (善待外来工)留厂员工双倍工资过年好
2005-2-7 (善待外来工)“四海一家”今年不卖票
2005-2-7 (善待外来工)欢喜过大年 春节暖意融
2005-2-16 (善待外来工)让外来工感受如家温暖
2005-2-20 (善待外来工)足额按月发工资引来求职潮
2005-2-20 (善待外来工)“诚信泉州·员工返岗”专列今晚抵泉
2005-2-20 (善待外来工)返岗队伍里的两“陈”家
2005-2-21 (善待外来工)要想招工好 “三金”保障少不了
2005-3-10 (善待外来工)外来务可获移动话费优惠服务
2005-4-8 (关注外来工)幼儿被开水严重烫伤 无钱医治危在旦夕
2005-4-13 (关注外来工)父亲无故被刺 四川大学生失学
2005-4-13 (关注外来工)煤气夺命大火烧房 不幸家庭濒临崩溃
2005-4-15 (关注外来工)定期组织出游 企业留人更留“心”
2005-4-30 (关注外来工)劳动者欢庆自己的节日
2005-4-30 (关注外来工)创业泉州 挥洒青春
2005-7-29 (关注外来工)晚间休闲娱乐 露天电影好选择
2005-8-22 外来工就医状况调查(一)大医院高不可攀 小诊所成就医首选
2005-8-20 外来工就医状况调查(二)2272 VS 100万
2005-8-22 外来工就医状况调查(三)多管齐下 分步到位
关心农民工的健康,关心他们的生存,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关怀,也是从微观层面上对外来工的文化关怀。如新闻故事《泉州在全国首创外来工农民工医疗互助资金》(记者:刘良、李植吟,《泉州新闻联播》2006年12月11日)所说的,“36块钱可以做什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36块钱能发挥的作用可能不大。但在咱们泉州,36块钱可以让一个外来员工或农民工一年的医药费有所保障。来自湖南的外来员工黄立军,就是第一个受益者。”(记者:刘良、李植吟,《泉州在全国首创外来工农民工医疗互助资金》,《泉州新闻联播》2006年12月11日)原来,泉州棉塑厂的黄立军一个月前参加了专门为外来工、农民工设立的医疗互助资金,只交了36元钱。当他患阑尾炎时虽然花了3500多元但却得到了800多元的补助金。黄立军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一位获得专项资金补助的受益者。这个新闻框架用一个事关外来工的切身例子来建构政府对外来工的关怀,是城市电视台对政治意识形态的阐释。医保似乎是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员工才享有的权利,因此,在政府主导下建立的农民工和外来工医疗互助资金制度让他们感到的不只是医疗补助的事情,而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确立了他们的城市主体身份,其文化权力明显得到了提升,让他们感到自己并非城市的过境者。因此,这样的报道的意义在于文化层面上的作用。
在泉州台有关外来工的报道中,我们读到了外来工问题是如何从一个经济问题经历到政治问题再引渡到文化问题的,从而体会到外来工对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城市现代化需要外来工,而外来工在城市里生存需要获得某种主体性地位。外来工政治地位的提高既体现了城市因现代化取得对外来工的政治认同,同时也体现了伴随着现代化进程而展开的启蒙效果。而城市电视台在作为城市党政领导人想象性主体的存在时,完成的是政治意识形态对外来工的身份建构,也是城市电视台文化观念转变的表现,即从民生角度切入对外来工的关注。
这些都是文化政治的表现——通过文化认同来达到政治的目的。“当某个个体或群体试图追寻、确证自己在文化上的‘身份’时,identity可以叫做‘认同’。”[29]身份呈静态,认同则是一个过程,即“个体将自我身份同至少另外某些身份相融合的过程”[30]。因此,身份问题不但是农民工认同城市的文化归属问题,还关系到城市与农民工结盟的稳定性问题。
总的来说,外来工仍然偏离社会主流,不少人沦为边缘人和卑贱者,这从电视新闻中不时可以看见。与早期把农民工称作“盲流”这种带有政治上的歧视色彩不同,这些报道更多地报道了农民工的个人命运。它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电视台文化观念的提升。尽管这样,外来工的灰色人生仍不断被涂抹成外来工文化中的一个阴影:随打工的父母来泉的湖南少女邓小琼不知何原因掉到海里溺水身亡(《泉州东海后厝村一女孩溺水身亡》,《新闻广角》2001年10月31日);《一外地女子轻生获救》(《新闻广角》2003年4月4日)让观众看到了三明女子因借钱他人要不回而欲轻生被民警救下的惊险场面;而四川籍的妇女杨银花则没那么幸运,在被“摩的”司机撞伤不但没有得到赔偿反遭殴打(《外来工被撞还被打》,《新闻广角》2003年4月4日);连续报道《324持枪入室抢劫案》讲述了2003年3月24日下午四名江西籍歹徒持枪在泉州市区入室抢劫并打伤受害者案件的侦破过程;四川籍的王虎偷车被发现逃窜时被农用车撞伤,警察及时送其治疗待他痊愈后处置(《偷车的小偷被车撞伤之后》,《新闻广角》2001年10月31日);来自重庆的杨某听说同厂工友吴某曾经偷窥自己老婆洗澡,趁着吴某在宿舍里洗脸时,用菜刀在吴某身上猛砍了十几刀,造成吴某重伤(记者:陈育琛、王欢,《(建设平安泉州)怀疑老婆遭偷窥外来工砍伤工友》,《午间新闻网》2006年5月17日)……
虽然外来工干的通常是城市最脏、最苦、最累的活,如前面所说的,他们往往处于社会的底层,除了消极的一面外,外来工同样具有独特的精神财富。《没有工资的日子》是泉州台2005年摄制的一个10分钟的短纪录片。来自福鼎的小包工头林丙良带几个工人于2003年1月到4月承接了晋江九十九溪的一个石头护堤工程。但是工程完成后却拿不到款。林丙良是一个有良心的人,在要不回工钱时,他就外出打短工挣钱,让那几个拿不到工程款的工人在他家里吃住。快过年了,他说:“在我周围的工人,我给他叫过来,给他过个春节。吃好吃坏,也度过去了。这笔钱如果给我,我再随便做工做一点,把钱给工人,我就没有责任了。”节目播出时已经整整两年时间过去了,可是林丙良还是没有要回工钱,那几个没钱回家的工人还继续在他家吃住。
晋江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且著名的侨乡,同时又以爱拼敢赢的精神闻名遐迩,其城市文化无疑在外来工目前具有一种无与伦比的强势。但是,拖欠农民工工程款的居然是青阳镇。强势的政府和弱势的外来工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但我们却从林丙良身上看到其坚毅守信的人格魅力和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外来工身上同时体现了卑贱和坚韧两种人格特征,他们从事的基本都是城市最底层和最繁重体力劳动,但他们却任劳任怨,自强不息,努力奋斗。这就是外来工的双面人生。《没有工资的日子》这个纪录片展示的是底层小人物的生存状态,但是从晋江和林丙良这对关系范畴反映了现代化和落后观念意识的冲突。它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在文化观念缺乏时,即使是公权力部门同样也会做出危害外来工的事情。
尽管这样,并不能以此就可以说城市缺乏爱心,如在连续报道《17米深处的呼吸声》(《新闻广角》2002年10月8—9日)中所看到的,刚到石狮打工不到10天的贵州籍夫妻俩3岁的儿子掉进了工地17米深、直径只有30厘米的地基桩孔,当时男童的父亲正在该工地上扛沙包。事故发生后,有关方面紧急救援,一方面往深孔里输氧,一方面调动机械围绕基桩挖坑,连续奋战17个小时,于次日清晨7点10分左右将男童救出时孩子已经死亡。当锯掉基桩、男童被钩出时,我们通过电视画面看到医务人员仍然抱着僵硬的孩子奔跑着去抢救……这是一起不幸的事件。泉州台分别派出三路记者守候在现场,随时连线最新进展。它不仅是在抢新闻,而是在第一时刻回应市民的关切之情。
外来工文化的渗入使泉州文化原有的多元性更加驳杂丰富。城市电视台在这样的城市文化生态中被培育、被塑造、被推进,并不断形成自己的思考能力。因此,在外来工文化这个层面上,媒体除了展示他们的弱者地位以及野草般的生命力外,媒体关注的角度正在逐渐地转向文化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