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一、著作

1.[美]塞缪尔·亨廷顿、[美]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2.[英]Chris Jenks:《文化》,俞智敏、陈光达、王淑燕译,台北巨流图书有限公司2004年版。

3.[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丁宁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4.[英]Kathryn Woodward等:《认同与差异》,林文琪译,台北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

5.[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赵国新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6.[英]詹姆斯·库兰、[美]米切尔古尔维奇:《大众媒介与社会》,杨击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7.[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8.[美]戴维·波谱诺:《社会学》(第十版),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1.[法]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陈越编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2.[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王晓珏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13.[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洪佩郁、蔺青译,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

14.[英]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15.[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陈平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法]皮埃尔·布迪厄:《关于电视》,许钧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8.[英]马尔科姆·巴纳德:《理解视觉的方法》,常宁生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9.[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法]涂尔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胡伟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21.[荷]托伊恩·A.樊·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曾庆香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22.[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3.[美]彼得斯:《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何道宽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24.[法]罗兰·巴尔特:《符号帝国》,孙乃修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25.[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26.[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27.[美]丹尼斯·K.姆贝:《组织中的传播和权力:话语、意识形态和统治》,陈德民、陶庆、薛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8.[英]丹尼尔·戴扬、[英]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麻争旗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29.[加]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胡正荣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30.[法]R.舍普等:《技术帝国》,刘莉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

31.[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32.[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陈亮、周立方、李启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33.[英]斯科特·拉什、约翰·厄里:《空间经济和符号经济》,王光之、商正译,商务出版社2006年版。

34.[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藤守尧、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35.[美]韦尔伯·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金燕宁等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36.[美]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林珊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37.[美]巴伦·李维斯、克利夫·纳斯:《媒体等同》,卢大川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8.[美]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杜永明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39.[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宋俊岭、倪文彦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40.[美]罗伯特·C.艾伦编:《重组话语频道》,麦永雄、柏敬泽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1.[美]约翰·费斯克等编撰:《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第二版),李彬译注,新华出版社2004年。

42.[法]皮耶·布赫迪厄:《布赫迪厄论电视》,蔡筱颖译,麦田出版社2012年版。

43.郭镇之:《中国电视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44.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三联书店2000年版。

45.祁林:《电视文化的观念》,复旦大学出版2006年版。

46.陈正荣:《电视第三次浪潮——解析“南京现象”》,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7.胡智锋:《电视的观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48.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49.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0.季广茂:《意识形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1.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三联书店1998年版。

52.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注意话语的历史批判》,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53.南帆:《本土的话语》,山东友谊出版社2006年版。

54.颜纯钧:《传播地理与传媒互动——海峡两岸传媒文化比较研究》,三联书店2009年版。

55.郑家建:《东张西望——中国现代文学论集》,海峡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56.饶会林:《城市文化与文明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7.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58.陈立旭:《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中外城市文化比较》,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9.徐儒宗:《人和论——儒家人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0.王建设、张甘荔:《泉州方言与文化》,鹭江出版社1994年版。

61.杜涛:《框中世界:媒介框架理论的起源、争议与发展》,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年版。

62.吴飞:《新闻专业主义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3.朱寿桐:《民生新闻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64.王泱泱:《互联网信息之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运用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65.严景耀:《中国的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66.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67.黄少萍主编:《闽南文化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68.蔡耀平、张明、吴远鹏编:《学术泉州》,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69.《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0.王晓明主编:《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学分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1.王岳川主编:《中国后现代话语》,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2.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主编:《城市文化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3.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74.刘建明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读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5.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提升中国互联网国际传播力课题组编著:《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愿景与路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76.金炳华主编:《新闻工作者必读》,文汇出版社2001年版。

77.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8.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三联书店2005年版。

79.罗钢、顾铮主编:《视觉文化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0.孙逊主编:《都市文化史:回顾与展望》,三联书店2005年版。

81.汪民安、陈永固、马海良主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2.许纪霖主编:《公共性与公共知识分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3.孙绍振、南帆、王炳根主编:《未来的文化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4.朱羽君、王纪言、钟大年主编:《中国应用电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85.陆晔、赵民主编:《当代广播电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6.张骏德主编:《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7.周鸿铎主编:《政治传播学概论》,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年版。

88.蔡帼芬、张开、刘笑盈主编:《媒介素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二、论文

(一)学位论文

1.刘泓:《从“意义转移”到“意义依附”》,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2.宋黎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传播机制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3.林隆强:《传媒影响力下的公共空间再造——论中国21世纪以来的媒介事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二)期刊论文

1.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新闻学研究》2002年第71期。

2.曾军:《市民化进程与城市文化传承》,《学术界》2007年第4期。

3.单霁翔:《关于“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思考》,《文艺研究》2007年第5期。

4.姚文放:《当代文学思潮前沿问题探讨维度与个案:文化政治的问题域(笔谈)》,《求是学刊》2011年第2期。

5.颜纯钧:《大众传媒与公众身份建构》,《现代传播》2004年第5期。

6.陈阳:《当下中国记者职业角色的变迁轨迹——宣传者、参与者、营利者和观察者》,《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12期。

7.邱戈:《媒介身份研究的基本理论架构》,《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8.潘知常:《新意识形态与中国传媒——新世纪新闻传播研究的一个前沿课题》,《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9.俞吾金:《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新探》,《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10.贺来:《“主体性”观念的反思与意识形态批判》,《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7年第3期。

11.方兴东、胡智锋:《媒介融合与网络强国:互联网改变中国》,《现代传播》2015年第1期。

12.樊昌志、童兵:《社会结构中的大众传媒:身份认同与新闻专业主义之建构》,《新闻大学》2009年第3期。

13.杨光:《鲍德里亚的媒介意识形态观及其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文学评论》2010年第3期。

14.李良荣:《中国传媒业的性质定位和制度创新》,《南方电视学刊》2004年第2期。

15.金元浦:《当代世界创意产业的概念及其特征》,《电影艺术》2006年第3期。

16.王列生:《论时尚与文艺的意义互动》,《现代传播》2007年第1期。

17.丁方舟:《“理想”与“新媒体”:中国新闻社群的话语建构与权力关系》,《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3期。

18.王晴川:《自媒体时代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和反思》,《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19.陈力丹:《论我国舆论监督的性质和存在的问题》,《新闻与传播》2003年第9期。

20.郑一卉:《互联网时代:谁是记者?——对记者职业身份的思考》,《现代传播》2014年第7期。

21.许娅:《微电影广告的类型研究》,《新闻知识》2012年第7期。

22.孟建:《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现代传播》2002年第3期。

23.陈先红:《论新媒介即关系》,《新闻与传播》2006年第10期。

三、网站

1.中国城市化网站,http://www.curb.com.cn。

2.泉州统计信息网,http://www.fjqzstats.gov.cn。

3.中国城市主题文化网,http://www.citysuc.com/。

4.央视国际网站,http://www.cctv.com。

5.《收视中国》网站,http://www.csm.com.cn。

6.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7.DV中国网站,www.dvchina.net。

8.泉州网,http://www.qzwb.com。

9.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CUTV网站,http://jn.cutv.com。

10.文化创意产业网站,http://www.chinawhcycy.com。

11.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站,http://www.sarf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