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文化+
本书虽然着眼于城市文化与城市电视台的关系研究,但目标还是为城市电视台的发展提供启示与帮助。城市文化对城市电视台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而城市电视台对于城市文化的影响则可能只是局部的,并且更多的是通过文化政治的方式。在大众传媒发达的时代,呈现在我们眼里的城市文化,往往借助包括城市电视台在内的各种媒体来呈现和建构。进一步说到城市电视台,便是其传媒意识形态与城市文化政治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媒体竞争日渐激烈、事企分离、制播分离、宣传和经营分开、媒介融合以及依法治国成为广播电视发展面临的新常态的当下,城市电视台的定位和发展又一次成为新的命题,既要掌握宣传命脉,确立主流媒体地位,正确引导舆论,又要为自身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动力,为此需要打通网络和现实两个世界。采用互联网思维,通过分析和研究“城市文化和城市电视台”这组关系,从而挖掘“城市电视台传媒意识形态与城市文化政治”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文化传播与文化消费之间的逻辑脉络,找到它们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途径与方式,从而明确构造“大文化”系统的必要性,强调城市电视台在“大文化”系统中的龙头地位,是本文试图要达到的目的。
对城市电视台的研究,由于向来普遍缺乏媒体的自省,又由于采用的往往是媒体的内视角,许多认识自然达不到真正的深入。而城市电视台从成立之初便一直带着难以克服的发展弱势,处于中央台、省级台的笼罩之下,并面临随着新媒体扩张带来的严峻的媒介生态,勉强维持着极为有限的媒介空间和媒介影响力。以其与城市文化的关系角度来观察城市电视台,进而透视城市电视台的传媒意识形态对城市文化政治的影响,有助于揭开一些尚未引起注意,却又至关重要的问题,从而对城市电视台特定的一种媒介文化重新加以概括。互联网时代和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许多媒体看到了弯道超车的机会。“文化+”和“互联网+”,显然是城市电视台发展的两翼。
也因此,对于中国数量庞大的城市电视台来说,本书的研究既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实践问题,又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研究问题。与新时期中国城市化同步发展起来的城市电视台,作为中国电视事业的一支生力军,作为“四级办电视”中比较接近基层的一级,一方面在影响力、覆盖范围、经济收入等综合实力上存在着与中央台、省级台难以比肩的相对弱势;另一方面,又因为和城市、城市文化的距离接近,实际上仍然拥有自己独特的发展优势——正是这一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一个认识的盲点。研究表明,在城市文化与城市电视台的互动中,无论是城市还是城市电视台,其文化观念都在进步,文化意识都在提升,具体体现在一系列文化政治的操作中。然而,“城市文化与城市电视台”关系问题,包括由此引起的传媒意识形态与文化政治的问题,由于长期缺乏关注,不仅学界少有对其进行理论探索,业界也鲜有自觉的思考,难以从相互促进的角度来提出问题、揭示规律和推动实践。在这种情况下,本书的研究可以成为有关城市电视台研究的一块垫脚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为媒介文化研究的一个课题,文化始终和意识形态交织在一起。因为文化关注的是意义的共享,而意识形态看重的是意义的建构。电视只要有“把关人”的存在,就意味着意识形态在发生作用。与此同时,城市电视台通过向市民出让文化权力,也注意到向市民开放舆论平台,让他们参与节目,鼓励市民介入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性,移动互联网时代进一步鼓励了这种参与和互动。今天的媒介文化研究不再仅仅是政治的文化,而是充分考虑了文化的变迁因素和整合的可能性,比如,在媒介融合的时代命题之下,城市文化与城市电视台的互相作用将产生的结果对于业者和学者的经验和想象力来说都是具有挑战性的,这就使研究更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媒体开放文化空间,意味着对某种民主参与意识的鼓励,同时也是其作为公共领域的开始。和哈贝马斯所谓的对话性空间概念不同,城市电视台作为公共领域可以不需要寻找在场的交流,它在维护公共舆论、寻求公众的一致意见等方面,发挥媒体建构市民公众身份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看,城市电视台寻求的是文化的认同,以此来促进公共文化建设是城市电视台独特的优势所在,也是城市电视台的发展方向,也是其文化政治意义之所在。
培养市民公共意识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当市民的公共意识得到了培养,他们对媒体的要求不再仅限于文化权力的诉求。他们对城市公共生活的关注,本身就是精神文明水平提高的一种表现,并由此参与公共文化的建构,进一步推进城市文化的发展。从“城市文化与城市电视台”这组关系中,可以透视媒介文化观念演变的轨迹;而从“城市电视台传媒意识形态与城市文化政治”这一组关系中,则能深刻揭示文化权力背后的意识形态作用及其对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城市电视台究竟应该依托怎样的文化作为发展的基础,又应该仰仗怎样的文化去取得久远的生命力,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问题。在城市电视台继续担负喉舌的责任时,在勉力走向市场时,在与新媒体进行融合时,文化的提升毫无疑问要摆到更加重要的地位。“大文化”系统中的龙头地位是城市电视台未来发展的城市定位。
本书的研究立足于传统媒体的视角,因此有关新兴媒体的内容极少。尽管这样,在媒体融合的语境下,我们还需要深刻把握互联网的特点,这对于城市电视台在寻找与新媒体的交融的途径非常重要。我们知道,科技并不只是技术本身,其中所蕴含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因素是媒体在新的历史时期所要认真思考的。为此我们要把握互联网的七个特点:第一,结构性。互联网是一个立体网状结构,需要我们具备整体的、结构性思维的观点,不要拘泥于某一点或局部。第二,多中心。每个节点或每个网格都可能成为中心,因此在互联网世界里,很难只有一个中心,而是随时随地都会成为中心。第三,去中心。因为中心不止一个,于是中心不成其为中心,中心的思想由此被颠覆。第四,民主化。每个节点的作用可能都是一样的,所以处于节点地位的人或物都是平等的,它包含民主的因子。第五,平台化。互联网让各种信息在上面汇聚流动,等于提供平台,而且这个平台正随着网民的增加和技术的发展而越发强大。第六,去边界。技术降低甚至抹平受众参与的门槛,导致在现代时期泾渭分明的职业化被颠覆,特别是内容,人人都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第七,分享型。网络的结构性使信息可以四通八达自由流动,任何用户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各个节点的信息,分享他人的信息。因此,互联网思维必须根据其特点来思考连接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途径。值得注意的是,方兴东的一句话令人深思:“到目前为止,传统媒体的互联网转型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十多年前,仅仅是把互联网当作一个渠道,传统媒体依然为自己的内容生产角色引以为豪,这种优越感在网络空间里只能起反作用。”[11]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互联网才是有价值的。前者是观念的,后者是落地的;前者是人思维的延伸,后者是思想指导实践的成果。
关于城市电视台的研究还只是一个开端。城市电视台必将随着中国的现代化、城市化和媒体融合进程的加快继续发展。城市文化是一个永远不会闭合的螺旋。它的每一旋,都在增加它的丰富内涵。沿着这样的发展脉络,密切和它的良性互动关系,城市电视台将会永远充满蓬勃的生命力!
【注释】
[1]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872页。
[2]周华:《传媒界人士谈媒体社会责任:为社会和大众服务》,《光明日报》2010年5月18日。
[3]钟金华、林耀:《微博信息源的网络特征和守门策略》,《传媒天地》2011年第8期。
[4]陈文红:《围观电视——泉州电视台以微博特性创新电视节目》,《当代电视》2010年第9期。
[5]林隆强:《传媒影响力下的公共空间再造——论中国21世纪以来的媒介事件》,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1页。
[6][英]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122页。
[7]参见《2014年1—11月全国广播电视广告收入分级构成情况》,《中国广播影视》2012年2月刊。
[8]参见王小娟:《电视产业转型:从“产业链”到“生态圈”》,《中国广播影视》2014年11月刊(下)。
[9]王小娟:《电视产业转型:从“产业链”到“生态圈”》,《中国广播影视》2014年11月刊(下)。
[10]参见崔忠芳:《融合让区域媒体流动新的血液》,《中国广播影视》2014年10月刊(下)。
[11]方兴东、胡智锋:《媒介融合与网络强国:互联网改变中国》,《现代传播》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