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日记
从改革开放到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电视台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自己。“短短二十个春秋的历练,城市电视不但站稳脚跟,而且,竟能与一些资深、财雄、势厚的大台相抗衡,回眸静思,有三大动因:第一,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关;第二,与中国电视发展的进程有关;第三,与城市自身的特性有关。”[59]可以说,“城市自身的特性”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之处。例如,同样属于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地上看泉州、地下看西安”这句话点出了两个城市历史文化的存留状况。位于地下五米深的秦始皇兵马俑是西安最为著名的历史遗迹之一,而泉州地面上至今仍保留许多完好的宗教建筑,号称“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人常说,泉州随便一条街道,甚至一块石头都是有故事的。“地上”与“地下”形象地体现出了泉州与西安不同的城市文化特点。再如,同样是沿海港口城市,泉州是“海丝”起点,在宋元时期即为东方的一个国际性大港,与中东、波斯和东南亚早有贸易往来;青岛虽然在历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港口,但是青岛的闻名遐迩更多的是因为其“万国建筑”和欧陆风情的浪漫气息,与泉州呈现出不同的城市魅力。由此看出,城市特性的本质是其更重要的方面,这就是文化个性,它既包括城市的物质形态,又包含城市的精神内核。
因此,城市是城市电视台极其重要的文化符号。中国5000年文明构造了城市的辉煌历史,几乎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历史通过城市文化实现了时空统一。除了泉州之外,还有如洛阳电视台所在的城市洛阳,开埠建城4000多年和十三朝安邦建国的历史积聚了“河洛文化”的深厚底蕴;绍兴电视台所在的城市绍兴,筑城已有2500多年历史,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桂林电视台的所在地桂林,在宋代便有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即使是成立特区不过数十年的深圳市,长期被认为没有文化根基,也在2001年提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报告,有意强调“深圳的城市史已有一千六百多年”[60]。对于城市电视台来说,城市与其说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不如说是一个文化的概念。
城市电视台以其生动的音像手段成为其他符号方式所无法替代的一本“城市日记”,全面、丰富地展现出城市发展中有意义的事件。日后,这些“日记”通过传媒镜像,仍将固执地提供人们关于过去的“真实”景象。城市电视台在日复一日的符号化或者城市文化建构的同时,也成为当代城市文化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在没有电视的时代,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社会是靠记忆把一个民族组织起来的。……我们把电视作为中国的第一传媒,就是认识到电视是我们民族向心力的标准,……既然电视承担着如此重要的塑造记忆的作用。所以今天一定要来的,要做一下反思,我们通过电视塑造国家形象的高度……”[61]张同道教授关于国家电视担当民族记忆的这些话对于认识城市电视和城市的关系同样具有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同时也说明了电视在文化政治中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电视台的发展史就是当代城市文化现代化的历史,并且由于城市电视台直接而迅速地反映市民生活而具有很强的文化生命力,通过传播城市文化达成与市民的对话,从而推动了城市现代化建设。在当代社会,媒体的影响无处不在,广播、电视、报纸以及手机、网络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大大延伸了人的触觉和感觉,媒体包围了人们的生活,可以说人们生活在媒体营造的传媒镜像中,“公众往往接受媒体所呈现的社会现实,因此,当代文化实际上就成了‘媒体文化’”[62]。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城市文化对于城市电视台开拓发展空间的积极作用。
城市电视台是区别于中央台和省台、依托于城市的区域性媒体,其地缘性决定了城市里的人是城市电视台的主要传播对象和传播的主体。若非借助网络或上星播出,城市电视台便不能像平面媒体或网络媒体那样突破地域限制进行传播。这时,城市电视台传播与城市有关的内容必然辐射出城市的文化个性,并至少从四个方面体现出来:
第一,城市电视台的贴近性是央视或省台所没有的。对于某个城市来说,独特的“地方”文化价值是城市电视台区别于其他电视台,如中央、省级台所占有的优势和可能性。“土地经验——强烈的土地情结、深沉的乡愁情怀、融于大地的身体经验场等,这些可以概括为土地文化——在地方概念范畴中则具有本体意义,因而也可以叫本土经验。一个地方的历史传统构成了这个地方独一无二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品质,它体现在每一个普通人(如市民、记者、主持人)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和价值经验(人的一种特殊的在世经验)中。地方上的这些民众及其构成的市民社会是地方的社会主体,他们融合、承载着物质和历史两个维度,是地方概念的核心与灵魂。”[63]城市电视台的自办栏目绝大部分以城市为中心,传播城市的时政信息以及讲述市民故事,而中央台和省台从来都不会像城市电视台那样集中而频繁地报道某个城市每天发生的事情,其传播内容的贴近性、时效性、集中度和数量以及视角都无法和城市电视台相比拟,例如,经常占据城市电视台时政新闻中的市领导的特写画面就难以在比其级别高的电视台出现,而中央电视台或省台一般也不会集中报道某个城市的新闻,除非重大事件或涉及民生题材,例如2014年元宵节期间举行的泉州“文都”系列活动,央视派出12人直播工作团队和1部卫星直播车来泉州市开展现场宣传报道开幕系列活动,并在《新闻直播间》、《新闻联播》、《中国新闻》等栏目中播出了《聚集东亚文化之都评选 中国评选结果揭晓,泉州当选》、《福建泉州:正月十五求平安 海峡两岸同“乞龟”》、《中国新闻》连线直播《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动进入高潮 闽南传统技艺吸人气》等新闻;中文国际频道播出30分钟专题片《光耀东亚》;福建省广电集团新闻中心派出23人组成的直播团队,采制21条新闻作品,在福建东南卫视《福建卫视新闻》和福建综合频道《福建新闻联播》等栏目中播出50余条次、总时长约60分钟(不含重播);集团新闻中心派出卫星直播车在《福建卫视新闻》、《福建新闻联播》栏目中实时SNG连线直播。国内电视新闻节目通常分成时政新闻和社会新闻两种类型。这两大类新闻节目构成了记忆城市发展史的“影像日记”,这种音像俱全的文化方式令其他城市媒体如报刊和广播相形见绌。报刊虽然较少受到地域限制,能提供读者以文字和图片的阅读体验,但缺乏电视的音像效果,且时效性也逊于电视;广播虽然时效及音频可媲美电视,但却不如电视来得直观真实甚至美感;互联网虽然可以弥补报刊、广播和电视的诸多不足,比如互动性、时效和传播范围,但是互联网上过量的信息以及信息来源的权威性也是难以比肩传统主流媒体的。最新的受众调查显示,全国受众对不同媒体可信度的评价(1—10分量表)从高到低分别为:电视(7.50)、报纸(6.62)、广播(6.37)、网络(5.47)和杂志(5.39)。[64]它说明,电视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短期内还是其他媒体难以超越的。
第二,只有城市电视台才有可能用城市语言解读地方文化现象,如方言节目。语言既是交流沟通的工具,又是文化的积淀和承载。一方面,由于贴近性,唯有城市电视台更了解城市文化,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个角度看,使用城市的区域语言即方言更易于传播当地的文化;另一方面,对于了解方言的本地市民来说,他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其内容本意。例如,泉州台闽南语频道在一档介绍蔡襄建造洛阳桥的节目里,主持人用了一句泉州人耳熟能详的“站着像东西塔,卧倒像洛阳桥”的方言俚语。但是,对于不了解东西塔和洛阳桥的人来说,他们却很难听懂这句话的确切含义。东西塔是建于宋代的两座石塔,巍峨挺拔,曾历经大地震而不倒。同样建于宋代的洛阳桥不仅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也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这两个建筑都是泉州历经了千年的历史古迹,至今仍稳稳当当。因此,“站着像东西塔,卧倒像洛阳桥”这句俚语用来比喻做人要像千年不倒的东西塔和巍然屹立的洛阳桥那样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显然,这句流传数百年的俗语只属于泉州这个城市,用泉州当地的闽南方言解释其文化含义,不仅形象,而且准确。闽南文化的独特作用在闽南语频道得以开播这件事情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在开播仪式上国家广电总局社管司副司长罗建辉说:“以政府名义允许该频道开播的表态不仅是一项政策许可,更大的意义在于国家给了以泉州为代表的闽南文化一个媒体播出的重要平台。”[65]闽南语频道的开播进一步从文化的角度诠释了文化政治的作用。
第三,只有市民才会更加关注自己城市发生的事情。1986年泉州市人大代表张田丁等在《关于筹建“泉州电视台”的提案》中认为,泉州市党委政府工作部署、经济发展信息和丰富的地方文艺等无法及时广泛传播,建议把筹建泉州电视台列入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项目。这份提案体现了泉州市民希望通过泉州台及时了解城市发展的想法。由于城市电视台新闻大多反映城市里发生的事情,因此,市民对其新闻的关注度体现了对城市的关注度,城市新闻节目的收视率数据最有说服力。数据表明,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的收视率超过本城市能收到的其他电视台新闻节目的收视率。2011年城市电视台新闻的播出比重虽然只占其总播出量的11.1%,但是收视比重却翻了一番,达22.5%,2013年播出/收视比变为12.3%/23.7%;而央视、省级卫视和省级地面频道2011年的播出/收视比则分别为11.1%/16.4%、9%/6%和7.9%/14.4%,2013年变为11.7%/18.4%、9.6%/7.0%和9.6%/17.2%,[66]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显然增加的幅度都不如城市电视台。在新闻(时事)、电视剧和综艺三种主要节目类型里,城市电视台的新闻(时事)节目更接地气,更受市民欢迎。2012年,城市电视台新闻(时事)的收视份额为34.2%,远超过电视剧的23.3%和综艺的5.1%。数据同时表明,广州、杭州、长沙、济南、南京、昆明、成都、贵阳、海口、长春、沈阳等城市电视台晚间(17:00—24:00)新闻节目的收视份额超过一半。[67]这些数据进一步说明,人们对自己生活所在地发生的事情更感兴趣,而且也只有市民才有可能更深刻地体会城市新闻的内涵。例如每年农历十二月十六,泉州、厦门和漳州等地电视台都会报道“尾牙”民俗。“尾牙”在闽南方言中的发音与“尾个”(即“最后一个”之意)的发音相同,指中国民间信仰阴历十二月十六的最后一个土地公生日。这是流行在闽南一带及台湾地区的传统习俗。据说在这一天,老板要请员工吃饭,然后给将要辞退的员工发红包。延续到现在,“尾牙”演变为许多企业年底必定要举行的一次非常热闹的聚餐活动,成为闽南以及台湾地区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建设,其文化意义恐怕也只有流行此习俗的泉州、厦门和漳州等包括台湾在内的当地居民才能理解。市民对城市的关注是促使城市电视台采取“新闻立台”战略的动力,调查显示,在晚间17:00—24:00,城市电视台新闻的播出量接近6成。[68]也正是市民对“自己的”电视台的关注,才使文化政治有了实现的基础。
第四,城市电视台还可以引导市民,以城市文化的眼光去看待社会,瞭望世界。例如,泉州台在其“文都”申报片中指出两个史实,一是《高丽史》记载,宋代前往高丽经商的以泉州人最多;二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祖籍泉州,其母亲田川氏是日本长崎平户人,以此说明泉州在历史上是一个与日韩等国家有着贸易往来的国际性港口城市,对外开放很早就开始了。再如,在2012年伦敦夏季奥运会上,由26家城市电视台组成的CUTV(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特派记者远赴伦敦参与报道。[69]这些具体的传播行为体现了城市电视台与城市关系中文化建构性的一面,在城市外交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实现文化政治作用。2014年5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首次提出了“城市外交”理念,强调以城市梦承载中国梦,要通过推进城市外交开展国际友好合作以取得共赢。泉州抓住了“文都”这一大好机遇来开展城市外交,有效地促进了人们对亚洲文化的认同感。例如,韩国56位林氏宗亲来泉祭祖,就是因血亲结缘,因“文都”相亲,泉州城市文化外交再添新辉的一个感人故事。我国第一位爱国忠臣比干是天下林氏的共同祖先,因此每年泉州林氏后人都会在南安内厝村举行庆典活动。2014年是比干殉国3043周年,在祭典仪式上,韩国林氏宗亲不远千里前来参加。他们穿上了象征着吉祥喜庆的红色唐装,伴随阵阵闽南古乐声,按照传统古法一叩一拜,与同宗的林氏后人一同跪拜祖先。韩国林氏中央宗亲会成员林昌喆说:“这衣服非常好,很荣幸来到中国,为比干公祭祀,我们在韩国也没穿过这种服装,在这儿穿着觉得心情特别好。有生之年,能作为比干的子孙能来到这儿感到非常高兴。看到祭祀非常盛大,我们回去会告诉更多林姓的子孙,也会给中国文化做宣传。”比干的后人,唐朝九牧林氏六房林八及因为躲避战乱,由惠安彭城渡海前往韩国,成为韩国林氏始祖。经过1000多年的繁衍,韩国林氏至今已发展到120多万人。惠安东岭彭城至今还伫立着一块中韩双语石碑,告诉世人这里正是韩国林氏祖先渡海的地方。遥想祖先从中国远渡韩国的传奇故事,韩国林氏中央宗亲会成员林宪正十分感慨,他说:“来这儿以后听说我们的祖先林八及从这里去韩国,感动了,那么远的地方,不容易的。现在韩国和中国一起交流合作,后代也可以互相交流,越来越发现中韩文化是同根同源,在韩国他们也祭祀祖先,只不过形式不太一样,这种精神跟中国差不多,对祖先的尊重和对父母的孝顺其实就是跟中国同根同源。”(记者:蔡斯琦、李景松,《(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标题一:韩国林氏宗亲来泉寻根谒祖;标题二:千年溯源万里归宗 文都血缘一脉相承》,泉州台《今晚播报》2014年12月17日)泉州获得首届“文都”资格后,泉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倡议建立泉州光州横滨新闻媒体交流互访活动机制,由首批“文都”城市泉州、光州、横滨三城媒体共同参与、联动互访,旨在为三城交流交往宣传造势、加强城市之间的互相推介了解、增进三方市民互相了解和友谊,主要内容包括建立三市新闻媒体互访机制、促进三城新闻业务合作常态化、开展三城媒体产业合作等。为此,泉州台派出多组记者数次远赴韩国光州和日本横滨,有力地促进了三地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这不仅是城市电视台触角的延展,它更表明了城市文化的外向化,日益显露出对外开放的姿态和拥抱世界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