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作为身份符号

二、作为身份符号

从2010年春节开始,泉州台两岸闽南人电视春节晚会拉开了序幕。这是一个全部采用闽南方言、不设主持人、采用音乐情景剧方式编排的春晚,在泉州当地引起了热烈反响。据央视—索福瑞收视调查表明,该节目在2010年正月初一晚上播出的收视率高达9.71。晚会以泉州某大户人家的老太太寿诞为主题粉墨登场:大年初一,其子孙分别从海峡对岸的台湾地区以及美国、日本和东南亚等地赶回为老太太祝寿并拜年,演绎了一出出数代同堂的人间真情。晚会自始至终都在建构中华儿女的身份认同,而闽南方言则是其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节目中采用戏中戏的方式,上演了高甲戏、提线木偶戏、“做变化”(即魔术)以及“闽南四句”、闽南语歌曲等精彩节目,百岁老太太时不时从口里蹦出的闽南方言俚语,更是增强了幽默风趣的戏剧效果。以闽南方言作为载体的各种表演形式,在这里成了叩击本地观众集体心理认同最有力的工具。台湾主持人东东在节目中扮演老太太的五世孙,通过他的寻根问祖,阐发了两岸一家亲的主题。东东说:“在台湾看不到这样的春晚,很有亲情味,全场融入人生百态,悲喜交加,把建立在人与人亲情关系的新概念演绎得淋漓尽致。即使是没有来过大陆的台湾人,看了这样一个完整的故事也会感动不已。”[10]两岸闽南人电视春节晚会用“回家团圆”的主题表达了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所蕴含的喜庆和团圆、和谐与亲情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用闽南文化、华侨文化等元素演绎的泉州与台湾血浓于水的关系,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了泉州城市文化形象的独特魅力。

城市文化形象是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当下文化活动、文化氛围所形成的能够代表城市的、在人们心中形成的总体印象以及易于指认的形象表述。城市电视台在通过城市文化符号建构城市文化形象公共表达的同时,也发挥着文化型塑和区隔的作用。城市化发展让城市变大,汇集了许多外来人口,因此他们中的不少人成为城市中的“他者”,即非市民或非城市的常住人口。在这些“他者”中,不少人力图融入城市中,因此,传统的身份符号在唤起本地市民的文化认同时也在区别城市“他者”,城市文化在建立起市民身份的同时把外来者区分出来。“自我身份的建构牵涉到与自己相反的‘他者’身份的建构。”[11]传统文化显然是经典的城市身份符号。

利用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文化符号进行城市形象重建,是当下城市电视台的一种流行做法,于是,形象自身便脱离原来的能指而归入“传统、优秀、保护、弘扬”这么几个关键词的所指范畴。而符号本意却是和市民的文化心理认同密切相连的。例如,泉州台对闽南语频道包装提出了“四个必须”:一是频道形象片、栏目片头等必须突出两岸闽南人认同的地方文化符号,如保留至今的标志性历史名胜、独特的建筑风格及其立面色彩;二是所有配乐必须要以两岸闽南人熟悉的地方音乐为创作元素;三是包装色系的主色调必须为暗红色,辅助色为白色,而这一色系源自泉州建筑特有的“出砖入石”,而且传入台湾,蔚然成风;四是主持人的开场白必须采用“各位乡亲”,而不是沿用以往惯用的“观众朋友”。[12]

城市所特有的建筑、服饰、节庆活动等,是其不可或缺的视觉符号。“一个符号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它必须有某种物质形式、它必须指自身之外的某种东西、它必须被人们作为某种符号使用与承认。”[13]相关的电视形象片(如城市形象片、频道宣传片等)最为集中地运用了这些城市文化符号,通过视觉符号直观地呈现了城市的形象。正如到了杭州不能不到西湖,到了西安一定要去看兵马俑,到了大连得上斯大林广场走走一样,它们已经成了这些城市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城市电视台就是利用了地域文化符号来塑造城市的形象,以取得文化好感或文化认同的效果。颜纯钧曾在《电视的孩子》一文中把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伴随电视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称为“电视的孩子”,他认为,电视正在为“电视的孩子”建构自己的文化身份,从而批评电视在文化全球化中的消极作用。对“电视的孩子”来说,现实远远没有对它的幻觉那般令人心醉神迷。当“电视的孩子”表白——“我宁要我的虚构,不要你们的现实”时,“虚构”竟然获得比“现实”更大的价值,在这个出乎意料的选择背后,正是文化身份的认同需要表现出了更强大的支配力量。所以,可以说,电视把一个幻觉中的“世界”压缩到他们面前,给他们提供了种种获取文化身份的可能性。[14]而城市电视台恰恰通过文化认同建构市民的身份归属感。如厦门台曾经制作的一个宣传片说道:“我们生在厦门,我们住在厦门,我们热爱厦门。看电视当然看厦门(电视台)。”再如广东梅州台的“梅州人、梅州事,梅州电视台”。它们都证明了文化认同对于文化身份的重要作用。

城市电视形象宣传片是城市电视台作为宣传者角色利用文化认同包装城市的做法。太原台曾有一个日间版的城市宣传片《我们的城市》,把人们学习生活工作的画面与太原的著名景点如晋祠等相结合,展示了城市的时尚与传统、美丽与温馨,同时阐释了太原人的幸福浪漫和淳朴。再如,大连电视台的大连城市宣传片《大连,你早》里的海水、航船、日出、广场……这些意象无不因美好而激发了市民的自豪感。对于泉州来说,东西塔、老君岩、惠安女、铁观音、提线木偶、拍胸舞等是泉州独特的也是泉州人公认的文化符号。在CCTV2004年度魅力城市评选活动中,泉州形象片就充分运用了这些文化符号展示其迷人魅力,为泉州获得“最佳中国魅力城市”描绘了美丽的画卷。十年后,泉州在申报首届“文都”时,除了突出了“海”的分量和与日韩的关系外,继续使用这些文化符号。正是泉州这些独有的文化符号,使泉州区别于其他城市,从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呈现出有魅力的一面。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画面符号都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持续散发着经久不衰的神蕴。再如,泉州台制作的广播新闻综合频率电视形象片——聆听篇,在创意上挖掘本土素材,求助了地方特色的传统符号乌龙茶。选取自唐以来历史悠久的泉州安溪乌龙茶为载体,以纯、雅、礼、和的茶道精神暗合电台意韵悠远的风格理念。整个宣传片仅用4个镜头,表现手法简洁清晰:高举冲泡的乌龙茶意含电台的本土性。这些做法无不是在运用传统符号来寻找文化认同,最终指向是建立起与城市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