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为政治话语

一、作为政治话语

对于泉州来说,泉台两地深厚的历史渊源是闽南语频道生存和发展的根基。闽南文化是台湾地域文化的主体,八成以上台湾人的祖籍地在闽南,其中一大半在泉州。大量泉州人移居台湾的现象发生在17世纪中叶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期。泉州在两岸文化交流中具有独特的“五缘”文化政治优势。作为闽南文化的核心区和发祥地,两岸人员的互动十分频繁。2006年开通的泉州到金门的海上航线成为两岸同胞往来最为便捷的一个通道。所以说,泉州台闽南语频道以闽南语方言为主体播报语言,有别于开设部分闽南语节目的CCTV-4、东南卫视、海峡卫视和厦门卫视等电视媒体,其开播将进一步增进泉台两地人民的互信和共识,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在此意义上,方言成了某种政治话语。

在泉州台闽南语频道开播之前,全国首家上星的地市级电视频道、第一个自治州卫星电视和第一个用朝鲜语播音的卫星电视延边卫视于2006年8月10日开播。这也是一个地方文化占优势的城市电视频道,其大部分节目以朝鲜语播音,同时打上汉语字幕。延边卫视覆盖我国、亚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朝鲜族文化的传播发展、对延边地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05年2月1日开播的厦门卫视,同样是一个依托城市文化并且拓展其传播半径的城市电视频道。继泉州台开办闽南语频道后,漳州、龙岩也分别开始了闽南语和客家话频道的申办。在国家广电总局严格控制地市级频道扩张的情况下,继续申办这些方言频道,并不仅仅是文化的目的,更多的是文化政治用意。泉州台闽南语频道的开播足以说明,其文化和政治的关系特别是对台宣传是其他媒体难以企及的。例如,金门距泉州围头仅5.6海里,泉州台纪录片《亲家》通过老民兵营长洪建才的经历和视角,反映了悄悄发生在泉州围头湾和金门之间一段由大炮到对话再到结为亲家的戏剧性变化,讲述了一个生动真实而又曲折的大陆新娘的故事,表现了海峡两岸盼“三通”和统一的热切愿望。

传统文化经常被作为“外宣”的良好题材。泉州台除了在美国、菲律宾及澳门、澎湖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了多届“泉州电视周”宣传泉州文化外,还如前面提到的,泉州台和凤凰卫视于2014年10月还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举办了旨在宣传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中国一日·重返泉州”活动。泉州台带去了全方位展示自身“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历史文化地位和当代文明遗迹的50多幅照片,以及泉州文化特色鲜明的刻纸、丝绸画、木雕、影雕、木偶头和漆篮等工艺美术品,并在展览中穿插进行了南音洞箫独奏、提线木偶表演、南少林一指禅功夫以及惠安女舞蹈等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吸引了许多国际友人的驻足观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网站上是这样介绍泉州的:“泉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港口城市。来自不同文化和信仰的水手和旅行者就是沿着这条海路,到达这个被阿拉伯商人叫作刺桐的港口。开始和泉州进行商业与文化交流的地区,尤其是南海,时间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南朝。随后,泉州港在唐代(618—907年)就是中国的四大港口之一,到了宋代(960—1279年)和元代(1271—1368年)则成为中国东部最大的港口。泉州也与大约100多个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港口有往来,包括印度的马德拉斯、伊朗的西拉夫、阿曼的马斯喀特和桑给巴尔岛。从公元10世纪起,刺桐树已遍植泉州港口,醒目的红花欢迎世界各地的水手,让人印象深刻。花的中文名叫刺桐,是阿拉伯昵称在泉州的叫法。”[9]“海上丝绸之路”为泉州带来了异域他乡的不同文化,也为泉州带来了文明。在纪念“国际海洋年”之时,泉州台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以“同一个地球、同一个海洋”为主题举行了“中国一日·重返泉州”活动,展示了“海丝”起点城市泉州的独特历史地位及其文明遗迹,尤其在当今世界上由文化引起的冲突此起彼伏的时候,其意义是深远的。这项活动进一步说明,泉州台与泉州这座城市始终存在着紧密的文化政治关系。此外,泉州台主办、转播的各种城市文化活动,让观众甚至是全球观众感受泉州文化、闽南文化乃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风土人情。比如与CCTV-4《中国新闻》联合主办、向全球直播的“泉州港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和“第七届中国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暨中国古乐大会唱”等。

借助传统文化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是城市电视台的又一个经典做法,传统文化在这里又一次充当了政治话语。例如,“讲古”是闽南说故事的一种口头文学艺术形式。泉州台《泉州讲古》栏目将电视手法与民间口头文学很好地结合起来,题材以当地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轶闻趣事为主,“咱厝人讲咱厝古”,颇受泉州市民尤其是老年观众的欢迎。把“讲古”这种有很强故事性的娱乐形式运用到宣传中,更容易取得寓教于乐的效果,因此,《泉州讲古》栏目制作了如“红色之旅——泉州市红色旅游景点革命故事”、“成语故事——青少年特别节目”等现代系列故事。如果说,散落民间的野史逸事给观众带来更多的轻松愉悦和审美快感的话,那么这些现代故事则带有很强的传播指向和宣传目的,就像2002年,泉州交警支队找泉州台合作,录制了11则有关交通安全法规的故事,利用“电视讲古”这个富有地方特色的媒介传播方式创新交通安全宣传的新模式,不但通过荧屏普及了“交通规则”知识,同时达到了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的目的。这同样是文化政治,用于宣传的政治话语被传统巧妙地替换为文化涵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