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宁夏的进攻

A 中国宁夏的进攻

1984年秋天,厦门。这里天青云白,水净沙明。飒飒的海风,更令人心旷神怡。

全国心脏电生理及起搏会议在这座美丽的城市举行。宣读研究论文,探研科技课题,交流临床经验,高密度信息在这里碰撞穿行。

善于学习的张德利在尽力张开大脑的雷达接收网,捕捉着每一个有价值的信息。

大脑的接收屏幕上闪起一个亮点:通过电极导管插管法,记录研究窦房结心电图的工作,在欧美等先进国家医学界已经开始……

记录研究窦房结心电图?呵,一项极具临床及理论价值的研究课题。对于一名心脏起搏器专家来说,他知道因不能直接取得窦房结功能及病变的正确诊断,致使多少病态窦房结综合症病人贻误了治疗,甚至因错过了安装体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时机而撒手人寰。

通过电极导管插管法来研究?呵,宁夏正好具备了这方面的物质、技术条件!

一个新的科研课题呈现在张德利的前面。它刺激、兴奋着一颗勇于不断探索的心灵。

从南方归来的张德利,按捺不住创作的冲动,将心中的设想向陈树兰教授和盘托出。在向医学科研高峰的攀登过程中,他需要帮助。

无须更多的解释与烦琐的手续,一个新的科研课题以最快的速度确立了下来。

当科学工作者的睿智与领导者的无私胆魄相结合时,不乏英明的决断产生。

宁夏,赢得了一次进攻世界医学科技尖端的机会。

攻击,拉开了预备战的帷幕。

张德利一头扎进外国文献资料堆中。占有、了解当今一切有关国际医学界研究记录窦房结电图的技术与发展现状是准备进攻的必要阶段。与此同时,他又为全体心导室工作人员开设了有关心电生理技术讲座,为即将到来的实验工作,进行着理论与技术上的培训。更难得的是,陈树兰教授以她渊博的心内科专家的学识与胆魄,为未来的窦房结研究提供了自己科学的思考与建议。

一支进攻的梯队准备就绪,在中国的西北边陲,宁夏,将发起自己的攻击。

然而,进攻,却并不那么顺利!

窦房结,这个于右心房上腔静脉入口处的小东西“犹抱琵琶半遮面”,令进入心房的电极导管极难寻觅到它的真实面影。好不容易刚刚接近,一阵冲动,又使导管电极头浮起来离它而去。反反复复、复复反反,记录下的窦房结电图犹如雾中之花,朦朦胧胧。失败,还是失败。看来,这个横亘在欧美同仁面前的“飘浮”问题,真是逾越不过的峰巅。

张德利如痴、如醉。走路在想,吃饭在想,连梦中都在探求解决“飘浮”问题的方法。

智慧的思索在积蓄灵感的火花!

似一道闪电划破如磐的暗夜:

用有一定硬度和韧性的心导管为套,将柔软的电极导管穿进,留出电极头,于是一根有着“坚强躯体与灵活脑袋”的电极导管诞生了。“坚强的躯体”支撑着电极头并稳固地将其“挤压”在窦房结处,从而获得窦房结电图。

科学是富于幻想的事业!

一张优质图形的窦房结电图产生了,图像清晰稳定。

科学又是严谨的事业!

一例,两例……八例,十例……一年多的不断实验,得出了成功率达97%的结论!

美国人詹姆斯创造的46%~80%的成功率被打破了!一个记录窦房结电图的新方法——套管法在中国偏僻的西北隅宣布诞生!

“套管法”的产生,其意义远远超过一般操作手法的改进之上,其所具有的实质意义,是精确的窦房结电图的记录才具有临床诊断的实际效益。它为进一步从理论上研究窦房结的功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