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艺术视角 充满激情的描写
马知遥(一级作家,时任宁夏作协副主席):《创造平等》在《中国作家》上发表,表示余光慧的作品到了一定的档次,这篇报告文学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报告文学。现在的大多数是报告而不是文学,在宁夏真正称得上报告文学的是不多的。这篇报告文学写得很机智,作者的生活功力、文学素质、驾驭能力都很强,已经成熟了,她十几年来在文学上的努力值得我们尊敬。西部女童教育这样复杂的事件,作者采用非常简单的方法写出来,而且是非常准确,首先表现在题目的准确上,上下篇的题目也很准确。西部女童的情况千差万别,受条件限制作者并没有占有特别多的材料,但她国内、国外,纵横驰骋,准确、巧妙地描写了出来,表示出作者机巧的运用,以及思想的修养、哲学的修养。一个作家要有信仰,创作方法要坚持,最可怕的是什么主义也没有。作家要有甘于寂寞、贫困的精神,也要有社会责任感,如果没有责任感对社会是无用的。余光慧是一位非常严肃、认真的作家,她的创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创造平等》的成功与她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有关。
高嵩(时任宁夏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宁夏作协副主席):前不久我看了《与报告文学绝交》一文,它指的是广告文学。而像《创造平等》绝非在其之列。新时期以来,宁夏文学给我们提供的那些报告文学,好的也是有的,不够多。而《创造平等》是当之无愧的,它不仅具有文学的价值,还有社会学、史学、教育学的价值。研究西部女童命运的问题,具有深度,它是最底层的问题。作品是从西部女童教育这个大事业中产生出来的一条五色斑斓的彩带。作品写了贫困,也写了苦难,但角度深,不是卖弄苦难,而是写了战胜苦难的行动,色调是明亮的。文章使我懂得了一些教育家,遗憾的是把他们没有立体化。点和面的处理也很得当,人物很多,但在重点、细节上处理得很出色,语言上方言的运用也地道,文学的核心是“感叹”,《创造平等》中激情表达得很好,虽然文中描写了贫困的现状,而“感叹”的重点是与苦难作斗争的坚韧的努力和初露的曙色上,使作品放出了光彩。遗憾的是作品的后半段,作者自己的激情把细节淹没了,不足之处就是第二层次的“感叹”不突出,在写那些女童教育者们时缺乏细节,量的尺度给得很严,他们的形象是西部女童教育者的代表,应更生动,更丰富些。
王纬光(时任银川市教科所编辑):余光慧的《创造平等》为宁夏文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整个作品有一种丰富深厚的大气,我认为这种大气有三点:第一,构思与结构上的大气。西部女童教育这是一个大题目,除了仅仅占有翔实的材料是不够。作者站在了辽阔的思维视野和认识高度上,把它放在世界的大背景、大环境、大舞台上去透视,如果把握不当,就会写成新闻报道或旧闻回顾或时事综述,但作者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从而在立意上达到了高标准,使高和深合二为一。作品的框架采用了第一人称现场素描与第三人称评述相辅相成,对立而统一的处理方法,很巧妙地把景、情与身前身后的事实糅合于一体,加大了作品的辐射度与容量。第二,理性思索与激情投入的大气。报告文学不仅对所要表达、反映的事物有熟稔的了解和真实的描摹,更应具备对所反映的事物有较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同时还要有作者丰富的全身心投入于其中的情感,情感是一种兴奋剂,没有情感就不能调动读者的喜怒哀乐,就不能牵动读者的心弦,《创造平等》做到了这一点,尤其是上篇,可以说是字字句句总是情。第三,语言特色上的大气。作品中动用了多副笔调,来针对性地构建自己的作品,从而使得语言外壳很好地表现了特定的场景、人物形象以及环境、心理。方言运用得很到家,土得掉渣而又不失生活之美,读来亲切,从中可见人物性格和思想,为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及特写氛围起了点睛作用。而当要表达一些国际国内大背景材料时,作者又运用了新闻短语的表达方式,无疑增强了作品的快节奏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作品的语言深情、舒缓、优美。整个作品遗憾的是占有材料不够平衡,即上下部笔力上不够平衡。
哈若蕙(时任宁夏电视大学中文系副主任):一个真正有良知、有作为的作家均会让自己的脉搏和着时代的进步而跳动,均会以反映社会、鼓吹进步与正义作为自己应尽的职责。今天作者以一颗敏感而激情的心,用一支女性作家热情、细腻而睿智的笔向世人展示了西部女童教育这一充满挑战的课题,袒露了参与这一行动研究的实际工作者们坚韧的努力以及这一工作初露的曙光。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敏感度捕捉并感受了这一具有充分现实性、时代性、社会性的重大题材,同时,其娴熟、灵巧地运用报告文学的手段对之所进行的形象、生动而深刻地表达,则从另一角度显示了她对这一题材驾驭、把握的实力。全文3万字,篇幅宏大,气势恢宏,它以阔大的视野、充沛的激情、独特的结构、多变的笔触,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西部女童教育行动的努力和成绩。作为一项大的社会进步奠基工程,其工作浩繁,试验学校偏僻分散,作者以一支充满灵性的笔,把这一切叙写的清晰、丰满,议论抒情深刻、蕴蓄饱满。从作品结构上看,可分为引子、上篇、下篇三部分。引子,用素描般的笔触勾画出1985年内罗毕世妇会及1991年北京“八五”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讨论会两个场景,明快简洁交代了全文的背景及表达中心,为全文定下了一个热切、昂奋而又深沉的基调。上篇“失衡的世界”是一首低吟着凄切苍凉的歌,在这里作者凝重的笔触流淌出忧郁、浑沉的情愫,真实地展示了西部失学女童令人心痛的情况。下篇“正义的投入”如同一股从山谷中涌出的激越的山泉,展露出女童教育充满希望的曙光。这曙光来自中国政府从上至下的努力,来自无数脚踏实地为女童教育呕心沥血的实际工作者们艰辛的努力。作为与引子的呼应,作者在结尾又写了国际友人对西部女童教育的关注,写了青海国际会议,使文章结构均衡,文章得到延伸。
高耀山(时任银川市作协主席):《创造平等》是一部上档次的作品,为此作者付出了血汗,作者的作风、文风为我们带了一个好头。这篇报告文学是大手笔的,给人以大气的感觉。作者在创作中是下了功夫的,对于题目的选择、材料的筛选、手法的运用、结构的安排都很成功,格调很高。披露与歌颂方面处理的恰当。如果把握不住就成了自然主义,而《创造平等》文笔给人向上的感觉,方方面面为改变女童教育落后的面貌而奋斗,给人以希望;报告与文学的关系处理得恰当。全篇布局处理得也好,它不是罗列数据,而是用文学的魅力吸引人;叙事与议论处理恰当,把它们糅合在一起;宏观与微观、点与面的关系都处理得当。
陈葆梁(时任银南地区文联作家)、杨森翔(时任《银南报》主编):余光慧敏捷地捕捉到了一个沉甸甸的历史主题。现在女童教育的现实依然严峻,发展女童教育,实现男女平等,彻底摆脱贫困与愚昧的脚步沉重而缓慢。《创造平等》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失衡的世界”,对于平等概念感到“遥远而陌生”的山村失学女童,倾注了深切的忧患情感,从这深情的情感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失学女童的至诚爱心。作者的笔下没有那种虚伪的遮掩和尖滑的粉饰,她奉献给读者的是自己的至诚真情和质朴而近似残酷的真实——西部农村贫瘠、闭塞、苍凉的面貌,众多失学女童的艰辛和眼泪,这真实的再现,并非醉心于落后往事的钩沉,而是力图通过自己的创作,对西部女童教育起一种呼唤和推动作用,这是值得肯定和赞许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作者并未满足于对“失衡世界”的探究与思索,而是不惜篇幅深入揭示那些“渴望追求平等的心灵”,浓彩重墨地赞扬热心于“创造平等”的人们。在作者细腻而又不失刚健的笔下,不仅塑造了失学女童“追求平等”的女性形象,也塑造了当今中国“创造平等”者的群体形象。从中可以看出一场发展女童教育事业的整体战已经打响,社会各界齐抓共管的合力正在形成。近年来,我区的报告文学创作颇为红火,但拳头产品依然少见,《创造平等》的产生,为我区报告文学走向全国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王维堡(时任宁夏广播电台文艺部编辑):《创造平等》我认为有三个到位:首先是情感的到位。作者曾在西海固插队、工作生活过十年,她把这十年中感受到的都投入到了作品之中,从作品的语言、习俗叙说、描写中可以看出。我看后心情很沉重。作者用沉重的笔,写出了沉重的作品,如果没有这种情感是不行的。如果没有十年的体验,写不出这样的作品的。这篇作品的成功,标志着作者的创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作品在《中国作家》发表是我们的骄傲,也给宁夏的报告文学创作带了一个好头,值得大家思考。其次是论理的到位。中国几千年封建的传统思想是男尊女卑,作品中把这个问题谈得很深。中国千年史中,女性生活在最底层,封建思想桎梏着女性的解放与发展,这种思想至今仍没有彻底消除,特别是贫困、落后的山区,女性的彻底解放必须从教育抓起。作者在作品中把西部女童教育提了出来,这价值是很高的。三是艺术的到位。作品的结构是网状式的,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现实,作品的语言朴实,很抓人。细节的捕捉也很到位,准确,使作品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