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春的故土上——序《六盘雾中行》
抚摸着拜学英这厚厚一摞即将付梓的散文集书稿,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个满目清秀、遍山苍翠的泾源。泾河之源,一个常常回到我梦境之中的地方。多年之前,我与银川市近500名中学生们曾一同在那插队落户,将十年的青春岁月留在了清冽的泾水之畔。拜学英的这部饱含对自己故乡泾源深爱之情的书稿,恰如一柄拨签划动了我心灵深处那根情感之弦。泾源,那可是我的青春故土啊!岁月流逝了,生命的记忆不会消去。塬上割麦,山涧背柴,河滩开荒,磨房罗面……
我落户的小村庄叫十里滩,按公社序列叫泾河源公社泾光大队第五生产小队。那时,这里虽山清水秀,却地气阴冷,无霜期很短,农作物产量低,加之极左路线的束缚,人们一年到头就愁没东西填饱肚子。没吃的,缺穿的,再加之旧习俗的影响,导致十里滩五十多户人家,小孩子上学的极少。自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全村只有一两位初中生。妇女们全是文盲。再放眼全县,当时土生土长的大学毕业生好像也只有两位或是三位。这种局面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似乎都没有很大的改变。
20世纪80年代第一个秋天,我离开了泾源,这一去就是十多年。
20世纪90年代因工作关系,我在银川接触到了几位泾源籍的文学青年,他们令我惊喜。这其中就有后来成为作家协会会员的拜学英同志。只有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一批接受过高等教育,且具有现代意识,文学上有一定造诣的青年人成长起来了。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改革给泾源、人民带来的巨大变化。一种人的精神、素质上的变化。
今天,拜学英的散文集要出版了,这是泾河之水哺育的一代新人,献给父老乡亲们的大礼啊!我孤陋寡闻,似乎这是泾源县的第一本文学专集。故而,它的出版具有超过其本身文学价值上的意义,在这里我为它鼓掌、我为它鼓掌,是因为以如此集中篇章去勾勒描绘泾源隽秀身影的,历史上还没有过;我为它鼓掌,更是因为其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故土的一片真挚的热爱之情。有如此好的儿女,泾源的富裕繁荣指日可待。
1996年,在阔别泾源16年之后,我回到了那里,别人问我:“这次回来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脱口而出:“泾源的年轻一代变漂亮了。”
什么样的变化能赶上人的变化更可贵呢?
我应拜学英同志之邀写了这么几句话,实在算不上什么序言。好在前面著名作家张武先生已就《六盘雾中行》的思想艺术等方方面面,以及作者本人谈了许多真知灼见,若有说得不到位之处也就没什么关系了。
拜学英同志的散文集使我可以时时到那滞留着我和同伴们青春印记的泾源山水之间徘徊流连。为此,真要感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