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的历史意识 有意义的好题材

一、清醒的历史意识 有意义的好题材

张涧(时任宁夏日报社高级记者、宁夏作协副主席):感谢作者把这个问题提到了广大读者的面前,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部作品。西部女童教育具有特殊的地位,我曾在西海固待过四年,脑海中山区的儿童似乎没有学上,特别是女童的情况更为严重,这在我的脑海中永生不灭。前不久我又去了山区,现在孩子们虽然衣服穿得好多了,但教育问题还是十分严峻,是一个老问题。人和人本身没有多大的区别,可环境的差别决定了一生的差别。中国西部那么多孩子上不了学,有良知的人想想也无法入睡,现在作者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写出来,是做了贡献,看了很受感动。但又有一种不满足的感觉,这是一本书的题材,作者可以深入下去,可以写出更深刻厚重的东西。

徐永富(时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教委副主任):这是反映教育战线的文学,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抓住了女童问题,这是落后地区、西部地区,乃至世界性的问题,如果女童教育搞不好,世界发展也很难,宁夏教育的难点在于女童教育,作者把这个问题用文学的形式来表现是非常有意义的,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二是选中了平等这个主题,作品主要讲男女的平等,同时也在于愚昧与文明、乡村与城市、中国与世界怎样达到平等的问题,如果女性教育得不到解决,真正的平等是不会到来的,平等的问题意义深远;三是用“创造”来解决平等,这“创造”是女童教育中最需要的精神,“创造”应更多的是社会的,也是领导者的责任。我觉得作品对于知识分子、上级官员的形象刻画还不够,如果就此再进一步的拓展,文章会更放光彩。

丁文庆(时任西北二民院副院长):作者写的是一个有意义的题材,抓好贫困地区西部女童的教育应是一个长期行为。西海固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人们很少考虑这个问题,不重视对女童的教育,同时也受到宗教观念以及落后习俗的影响。作者把这一些写出来,通过作品促使人们对这事的重视,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这项工作上来,对教育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作品很生动,背景广阔,从世界大的呼声,到中国为解决女童教育所做的努力,内容丰富。作品也描写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如失学女童王金花、教育工作者周卫等。作者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她关注社会现实,反映大家关心的事,为西部女童教育竭尽她的呼吁。

杨殿勋(时任《宁夏教育》主编):教育问题做起来很难,特别是山区,女童教育是整个社会的大问题。只靠教育界是不行的,要靠全社会的关心和重视。很多事情认识是一个层次,做又是一个层次,不仅要认识到,重要的是要做到。这需要宣传。女童教育行动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宁夏教科所的周卫他们选择了这个有意义的,却又很难干的事,重点在山区,这项工作不只是为女童,也是为宁夏,他们从对民族的责任感出发,做了很多实事,并不是搞一篇论文而已,他们的工作在区内外影响很大。《创造平等》是为教育献上的厚礼,引起了很多领导的关注,近年来在宁夏对社会产生影响的作品要算是这部了,很有分量、力度,应列入“五个一工程”。有人认为这个题材还可以写得更长,我觉得报告文学要有影响并不在于它的长短,完全取决于它对社会的意义。

虞期湘(时任《朔方》副主编、宁夏作协副主席):读了《创造平等》很受感动,可以看出作者浸入了很强的感情,对女童教育状况十分的关注。作品的内容和题材都很有意义。一个国家要提高和发展,如果妇女的素质提不高,发展就谈不上。现在对女童的教育不太重视,贫穷是一方面,传统的旧观念也是一方面,只关心眼前的事,把具有长远意义的教育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作者以深刻的笔触描绘了这样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将女童教育放在历史、文化和经济的环境中剖析,写出了它的急迫性和重要性,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目的是提醒各界来关注女童的教育。同时作者也对从事女童教育工作的人们给予歌颂,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辛勤工作,热衷于女童教育事业,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出女童教育事业的希望。作品是大手笔的,后一部分快了些,当然不可能每个部分都要求很细,可以以后写。

孟悦朴(时任宁夏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妇女解放速度发展得很快。这是一个特点。妇女解放的速度进展非常快是革命的一部分,我们有一种保障,是自上而下的,只谈这点似乎又不全面。我国人口众多,经济、文化的底子很薄,妇女自身的素质比较低。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很大一部分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对于妇女教育的关心是被动的。妇女解放出现了两极分化。中国文盲中的三分之二是女性。自尊、自强、自立在很多地方的妇女中是谈不上的,她们没有享受到一般的权利。妇女解放最基础应从教育出发,主要是教育的机会不平等,造成男女不平等。真正的平等在于最广泛的平等。从事女童教育事业是最具有价值的事业,从事女童教育工作的人们,他们的工作是非常艰辛的,而且非常重要,《创造平等》中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来歌颂他们,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