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4

B4

大雪纷纷扬扬,将天地搅出一派迷蒙的诗意。隔窗望去,那房、那树、那塔、那远方巍峨的贺兰山脉,全都隐入了飘飞的素洁之中。

好一派北国的飞雪!一颗艺术的心灵,被那飘落的天籁,撞叩出一片轰鸣!

柴建方感到有一股创作的冲动从心底喷涌而出。

他摊开了六尺宣纸,笔走龙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狂放、恣肆、奇宕、飘逸的草篆瞬间跃然纸上。这幅被书界同仁称作:大气磅礴,极具个性,富有创新的草篆八条屏于挥洒之间一气呵成了!它熔行草的飘逸、狂放、率真于篆书。以《天发神谶碑》的峭拔奇绝为底蕴,兼收大篆之浑厚、小篆之圆劲风格于一体,变婉转为方折,使婉而畅的篆书陡生一种狂野、豪迈之气。它又借国画的淡墨技法,使整幅作品产生一种朦胧变化的风致,令读者犹如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苍莽、朦胧、神奇的北国境地。

数十年的不舍探求、博采众长,书家柴建方终于成就了他草篆的鲜明个性!

那年,痴迷于书法的柴建方,却苦于无从找到更多名家字帖来临写。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一位老人,一位家藏诸多名帖的看门老人赖庭桢先生。赖先生向真诚讨教的柴建方敞开了自己的珍藏——哦,这里有:一代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柳公权的《神策军》、欧阳询的《九成宫》、赵孟的《急就章》,以及宋元明清的多种字帖……寒来暑往,柴建方几乎遍临赖先生珍藏的所有字帖。终于,在众多的字帖中,他结识了《天发神谶碑》,并被它那雄奇峻峭,锋棱威严的气势所折服了。细细临摹那“如折古刀,如断金钗”,独具魅力的字迹时,一种强烈的感觉告诉他:这才是属于我的篆书风格!习篆数年的柴建方忽然间找到了自己。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生于中州,长于塞外的柴建方似不爱吟“杨柳岸,晓风残月”,却好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

柴建方是雄奇豪放,柴建方不是那纤秀婉约。

柴建方捕捉到了自己的风格与气质。

这气质、这风格也许早在多年前,他牵牛放牧于大河之滨,胸挂相机,望羊皮筏子泛舟于黄河浪涛之上时便注定的。也许是夕阳下悲壮的明长城遗骸,暮霭中神秘的西夏王陵所赋予他的。噢,也许并不尽然,抑或是那位正遭磨难的儒雅老者——宁夏文化界原领导人李微冬先生的教诲深深影响了青年柴建方的美学观念。“你看那故宫午门,以及山海关匾额上的颜体大字,多么敦厚雄浑。大气者,必浑厚!”一方沃土,一域风情,造就了书家柴建方。在这方厚土上,柴建方奋发磨砺!为开创一代篆书新风,他在大篆、小篆诸多碑帖习练之后,又集中临摹了篆书大观;在体味《天发神谶碑》的险峻峭拔同时,又兼及了《散氏盘》的大度浑厚、邓石如小篆的飘逸、汉简的率意、行草书的生动活泼。他还将宁夏图书馆的藏帖借遍临尽,可谓费尽心机。

临池不辍,他,终成大器。

柴建方的书法作品受到国内外人士的欣赏与好评,被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周恩来纪念馆、西安碑林、泰山博物馆、黄果树大瀑布等几十家陈列、刻碑和收藏。他的书法篆刻作品被收进《中国现代书法选》《中国当代书法大观》《中国楹联墨迹荟萃》《中国书法百家墨迹精华》《当代书法名家作品选》等三十多种书法篆刻集。他的传略被收进了《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当代篆刻家大辞典》和《中国摄影家大辞典》之中。他曾多次担任全国性书法篆刻大赛评委,还被新加坡中华书学协会荣聘为评议员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