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集  呼唤东风

第三集  呼唤东风

中国1949年,开始创造了平等教育机会的出现。这种平等教育即是,使男女儿童有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使每个人有进入学校的平等机会。而对于这种平等教育的投入,就不仅是一种经济的投入,更是一种正义的投入!

——[美]海迪·罗丝(妇女教育专家)

跨向21世纪的中国怎么会漠视大山里那些失学女童的呼声?女童就学难的问题,牵动了当今有识之士的几多爱心。整个社会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了救助失学女童,加强女子教育这场社会变革之中。

不只在乡镇,在远离贫困山村女孩们的城市,为了“春蕾计划”,许多平凡却美丽动人的故事产生了。

姜丽娟大妈是银川市富宁街西关居委会的主任。居委会主任月薪70元,姜大妈一天到晚忙得不着家。这忙乎的事中间有一桩就是宣传“春蕾计划”。

一个偶然的机会,姜大妈从自治区妇联那里得知固原地区就有一万七千余名女童失学,占未入学儿童95.4%这个情况时,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她下定了决心:就是拼上老命,也要救助这些孩子。

她和她的一班老姐妹们首先响应自治区妇联关于进一步开展“春蕾计划”的倡议,每人拿出400元资助一名女童读到小学毕业。

姜大妈懂得,几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于是她毅然拿起倡议书推开了一家又一家大门。她走遍了辖区内的23个企事业单位,向人们宣传“春蕾计划”。很快,她们将收集到的第一批捐赠款项送到了女童入学率只有43%的固原开城乡郭庙村,用这笔钱,郭庙村办起了第一个女童班。

救助失学女童,宣传“春蕾计划”,姜大妈几乎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地步。

城区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她抓紧时间宣传“春蕾计划”,模范交警马文祥于是找上她,“姜大妈,这是1200元,交给您资助的3个女童入学吧。”

市里召开精神文明表彰大会。她又向同是获奖的同志们讲述女童教育问题,事后,银行的同志们打来电话:“姜大妈,我们银行全体同志捐款办个女童班。”

街坊邻居碰面,一拉话,姜大妈也忘不了说说失学女童的故事。就连上油坊买油,也忘不了向小老板,一位农村残疾青年马文强说“春蕾计划”这档子事。小马说:“姜大妈,没说的,你这么大年龄了还为‘春蕾计划’操心,我咋不能给失学女童资助点?我腿有残疾,可心不残。”

一次拥军活动中,姜大妈碰上了自治区政府主席白立忱。谈完了拥军工作,姜大妈又汇报上了“春蕾计划”的事。静静听完姜大妈的话,白主席一开口说了这么一句:“老姜啊,让我资助三个失学女童吧,你看你都包了两个呢。”

没有职务大小、地位高低的区别,有的只是共产党员社会责任感驱使下的相同行为。

韩有为市长的家就在西关居委会对面。

采访韩有为。韩有为市长为“春蕾计划”捐款,在姜大妈的捐款本上签字。

就这样,在姜大妈的捐款花名册上有了17位省级领导、17位厅级领导干部的姓名,他们相继参加到“春蕾计划”中来。

已经动过两次大手术,还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姜大妈,今年已经64岁了。有时跑得可真有点顶不住劲了。但一想起那些山区失学的女孩子,她就又提上那个装有“春蕾计划”宣传材料的小红包出门了。那一份艰辛与执着,让你不由得想起“精卫填海”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姜大妈的故事没说完,那一个个新的救助失学儿童的故事又在生活中发生了。梅清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抗日烽火之中参加革命的,她做了一辈子妇女工作。

采访梅清。梅清:我从小是个苦孩子,知道没钱上学的穷孩子的痛苦。于是我捐助了两个女孩子上学。我捐助的一个是固原县开城乡郭庙村的马德莲,一个是黄铎堡乡的杨妹。

春节前,梅清大姐在家中接待了杨妹和她的母亲。看着这不是一家却胜似一家的亲情,谁的心里能不感动?

杨梅珍是银川晚报社的记者。在杨梅珍的宣传动员下,中国轻骑集团捐款4万元,银川百货大楼捐款2万元,相继办起三个“春蕾女童班”,银川南关清真大寺鲍金贵先生为泾源县女童班送去大批衣物钱款。杨梅珍还四下奔走,为女童班推销勤工俭学物品。

数以千计企盼民族强盛、民族素质得以提高的中华儿女们,纷纷向“春蕾计划”伸出了援助之手。

六一儿童节期间。银川市新华购物中心的600名员工迎来了彭阳县沟口乡中心小学女童班的孩子们。让从没走出过大山的女孩子们看看现代化的都市,增加知识,开阔视野,让她们多一份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这是新华购物中心全体员工的最大愿望。他们还有一个愿望,就是要资助沟口小学女童班的50名孩子读完小学。愿望谈不上宏大,却充满了爱的温馨。

“七·一”快到了。自治区财政厅党支部的同志们来到同心县大湾乡,为这里失学的女童们又献上了一份共产党员的爱心。

故事永远没有完结。

在这样一张普普通通的捐款登记表上,你看到的哪里只是十、百、千、万的钱款捐赠,它分明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热情、良知与正义的投入。

“杜鹃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为那东风化雨,蓓蕾怒放的一天,人们正在竭尽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