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爱

三、关爱

“马爱华太可怜了。”我感叹了又感叹。

“不,她是不幸。”曹国琳轻轻纠正我。平日不喜欢说话的曹国琳此时话语侃侃,也许是我的不当言辞触动了她。她说:“只有弱者才可怜,你不知道马爱华有多坚强。她是从不在别人面前主动叙说自己病痛的。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可以说精神因素起很大作用。如果不坚强,发病后的她不可能存活二十多年,可以说这是一种生命奇迹的创造。多数患者只存活了两三年,她的精神可从来没有倒掉。

“马爱华的不幸那么多,但她反倒像从前一样总是主动去关心别人。聊天时,我随意说了声我母亲腿痛,过两天,她居然就买了‘寒痛乐’给我妈送来了。有时说是我来看她,结果,尽是我在谈自己心里憋屈的事。你可能也知道,有几年我的家庭生活也碰到些问题。哎,也挺奇的,她静静地听,听完只那么几句劝解的话,立马让你心头郁结的挺重的疙瘩一下就开了,她就有这本事啊。”

曹国琳还告诉我,有位中学时代的同学得了癌症,马爱华就常常从自己居住的新市区搭乘公共汽车倒换几次,病病歪歪赶几十里的路来老城陪老同学去化疗,帮她买药,和她聊天,劝慰她。我在曹国琳不疾不缓的叙述中也想起了马爱华给我诗稿的事情。

忘记自己的痛苦而去关爱别人,这是值得尊敬的生命啊!我不由为自己说的什么“可怜”之类的话中所透出的浅薄的居高临下感而暗暗脸红。

与曹国琳的谈话加深了我对一个苦难而又坚强的生命的理解。

马爱华的生命奇迹般的延续,除了她的坚强之外,与她有幸得到众多的关爱与无私的援助是分不开的。她在日记中就曾这样写道:“我有多次都不想再治这个病了,但是一想到有那么多关心我的人,想到那些给过我无私帮助,给了我希望的人,我就不忍这样做了!”

我的采访,证实了马爱华日记的真实性。

●大年初一,整幢住院部大楼空空荡荡,病房里只有孤独的马爱华没有回家。一大早,她中学的校友涂克莉端着热腾腾的饺子进来了,并带来了马爱华爱吃的鱼。牙已掉光的马爱华无法吃鱼,怕扎,涂克莉帮她耐心地挑掉一根根鱼刺。

涂克莉现在是一所院校的副教授。面庞白皙,显得干练的她,在和我交谈时,却总是翻来覆去地责怪自己,“那次我要是坚持一下就好了,结果……我当时为什么不坚持呢?”语调怅然。

原来生病后的马爱华因经济窘迫,衣着陈旧,涂克莉买了一块呢料送来,让马爱华给自己做件外套。涂克莉知道生病的她怕冷。当时涂克莉就要带她去剪裁。但一向怕麻烦别人的马爱华坚持要自己以后去。结果这块衣料至她生命结束也没做成。这成了涂克莉心中永久的遗憾。

●为了让马爱华安心养病,她当年的老师,想尽办法将她儿子转入一所全市重点中学去读书。尽管这种转学是有违“原则”的。

●在马爱华漫长的住院生涯中,更有一位叫张旭霞的护士小妹给了她许多的人生关爱和温暖。

免疫功能的低下,皮下脂肪的丧失,使马爱华极易感冒,不能洗澡,而要防止皮肤溃疡面的扩大又必须让身体保持清洁。小张端来温水,细心地轻轻为她擦洗身体,洗脚、洗手,替她将每一处溃疡关节包好。硬皮症不仅使马爱华体表皮肤溃烂变硬,也使她的内部脏器硬化。硬化了的肠道因不能消化食物,失禁的大小便就常常把衣裤搞脏。手痉挛又有溃疡的马爱华洗衣服实在困难,但要强的她总不肯把衣服拿出来让别人洗,就将脏污了的衣服东藏西掖。但再怎么藏,护士小妹也要给她“搜”出来洗好熨干再送还她。对于马爱华的感谢,护士小妹说:“我干的就是这个工作。现在你有困难,就需要帮助嘛。”替马爱华洗头,剪指甲都成为护士小妹给自己定期规定的任务了。马爱华牙齿脱落后,咀嚼困难,护士小妹只要有空,就常常给她在家里包些汤圆、水饺,做些鱼呀什么软和点的食品带来给她吃。

后来护士小妹考上高一级学校进修去了,但只要放假回到银川,她总会去医院看望马爱华,依然替她剪指甲、擦身、洗衣。

无以报答这些关爱的马爱华曾激动又哀伤地说:“你们怎么不嫌弃我啊!”

我终于见到了马爱华的这位护士小妹,只不过她现在已是护士长了。面对着娇小、平和、不失热情的护士长张旭霞,我也提出了当年马爱华的问题:“你们怎么不嫌弃她?”

“因为她不让人嫌弃,她活得那么自尊、有毅力,我敬佩她,哪里会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