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欢乐奏鸣曲

新中国的欢乐奏鸣曲

20世纪50年代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交响乐章在中国大地奏响,还是我们年轻的国家生机勃勃的时期,也是我们年轻的国家最欢乐,宁静的日月。“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界在诗人朱红兵的心里产生了欢乐的投影。英雄,质朴的人民以及他们的创造精神,激起了诗人强烈的创作冲动和不可抑制的讴歌热情,丰富的生活和祖国日新月异的建设风貌给了他抒写不尽的灵感和诗情。这一期间他所创作的作品充满了对新生活欢快的歌唱。新的世界、新的生活、新的情感在他的诗作中绘成了一幅幅乐观、明朗的画卷。

这是朱红兵诗歌创作的一个高峰时期。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昔日血与火的战歌,代之以欢乐,抒情的吟唱。我们看到这一阶段朱红兵的作品较之革命战争年代所创作的诗文,风格在原有的淳朴,激昂之中又多了许多秀丽与清新:

用不着远涉重洋,/去寻访那水晶宫殿,/这一片茫茫的森林,/装饰得璀璨耀眼。//哪个精心的工匠,/将银花雕满树枝,树干?/也许是皑皑的梨花怒放开绽,/难道温暖的春风早已越过雪山?(《凌霜》)

哦,新鲜与秀丽的清风扑面而来。读者宛若置身于一个美丽,清澈,透明的琼装玉襄世界。自然美充溢着社会性,是社会的人,给予自然景物以魂灵。在这里,诗人心头对于新生的宁馨儿——我们年轻的国家的挚爱,赋予了大自然以新中国人的灵性。诗文中那透明的浪漫世界正是作者心灵对现实世界的反映。

以战士的真诚去拥抱人民,用自己的诗歌去迎接新的生活。这一时期朱红兵的诗作中许多篇章传达了人民对新生活的欣喜之情:“漫步在柳荫下,/闲谈在花畦旁,/清溪汩汩地从你身旁流过,/让一天的疲劳,抖落在山坡上。/你听,这是谁在歌唱?/这歌声,合着山谷的回响,带来夜的清凉,/沐浴着花的馥香,/在这星的海洋上飘荡……”作者以舒缓的语调,温馨的意境,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和平,幸福的图画,图画中透露出的是劳动者在新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美满愉悦之情。

战争的消逝,胜利的来临,使我们的人民对未来怀有了憧憬,对现实充满了欣喜,追踪这种欣喜之情的产生,那是由于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生活向他们展示了希望:“也许,/你要问墟市新的改变,/用不着把全城跑遍;/只需抬头望一望塔的容颜,/每日都有新的笑容浮现。”“新的笑容”是因为“新的改变”且还是“每日”的。短短的四句诗,形象地传达出新时代建设者充满自信和乐观的音响。再现了他们创造和建设新生活的情感,也令你真切地感受到五十年代中期,社会主义高潮的兴起给祖国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时隔三十余年,读起这些诗,仍能感到其间所反映出的浓烈的时代情绪。

朱红兵在讴歌新的变化,新的生活的同时,并没有忘却这火热动人的新生活交响曲正是由千千万万普通的劳动者奏鸣的。他的笔底,时时着意追踪着他们的身影:在“严寒已把大地封严”的时刻,却“挥动着镢头,在把大路修建”的修路工人;在劳动的工地上“抄起了工具,就像当年冲锋时,端起了上好刺刀的枪”的老战士:“劈开山巅”让“弯弯曲曲的水渠把山头绕遍”的“武山‘神仙’”……凡此种种,全是朱红兵所刻意塑造与描绘的。他笔下耕耘的土壤更为宽阔,所摄入的广大时代图像上,凸现的是一代不畏艰苦、豪迈,具有创业开拓精神的建设者群像。生活中的创业者们真切地感动了作者,于是他情不自禁发为浩唱。

善飞的沙雁,/飞不上的高山,/他们,掣登到山巍,/就像步履平滩。//险峻的陡壁,/蜂儿都不能把脚立站,/他们用指甲扣住石岩,/从山这边,走到山那边。//愚公移山,/需几百年,/他们劈开山岭/只在转瞬间。(《他们就是神仙》)

这里用浪漫主义的夸张、比喻手法,镌刻了建设者们与大自然奋战的顽强英勇形象。作者对劳动者无限热爱、崇敬的情景袒露无遗。

总括看来,20世纪50年代朱红兵同志的诗作,可以说是一首真挚的欢乐奏鸣曲,是一曲嘹亮的新生活赞歌。在跃动着的旋律中,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对于新生的祖国及创造新生活的人民的一片由衷的赤子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