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宣战
这是一个伟大而值得你崇敬的工程。
贫困,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敌人。
消灭贫困,是当今世界共同的话题。
20世纪90年代中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出台。这是一个让8000万中国人口,摆脱贫困,步入21世纪的宏大人道主义工程,是中国政府铸造的一把斩断贫困的锋刃利剑。
宁夏,西部最小的一个省区,8000万贫困人口中有132万属于她。这132万中的90%又属于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宁夏南部山区数县。
1995年的春天。一部电视纪录片《企盼》震撼了在京共商国是的众多两会代表:
龟裂的田地……
浑浊的泉眼……
干涸的水窖……
蹲在干打垒院墙根下的老人渴望幸福、渴望甜水的双眼和他干裂的口唇……
这就是宁夏南部山区——西海固贫困地区的生存现实。干旱是造成那里贫困的根源。
为了改变这一残酷现实,为了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人,各级政府行动了!
扬黄河之水,扩大西海固水浇耕地;扬黄河之水,抵大河两岸——宁夏中部大片干旱而平坦的荒原,建立新的农垦灌区。
用六年的时间,投资30亿元,开发新建200万亩土地,解决南部山区西海固100万人口的贫困问题。
这就是宁夏的“1236工程”。它是宁夏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扶贫项目和目前国内最大的以扶贫为宗旨的移民项目。工程建成后,将使宁南山区农村的数十万贫困人口通过自愿移民脱贫致富。这不仅减轻宁南山区干旱带片、高寒土石山区的人口压力,放宽当地发展环境,而且使中部荒漠化土地得到开发性保护和治理。
1995年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准,“1236”——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立项,并列入国家“九五”计划。至此,宁夏向贫困拉开了决战的总攻势。
1998年夏末秋初,“1236”一期工程——红寺堡灌区迎来了第一批居民——来自南部贫困山区的8个自然村搬迁农户,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冬灌、当年移民的目标。
2001年的盛夏,我应邀来到了红寺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