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采访的思考

四、深入采访的思考

周卫(时任宁夏教科所所长):感谢余光慧用作家特有的视角和生动形象的笔触对女童教育工作者所做的努力,及时作出报道。更要感谢她对四部女童教育真情的投入,深切的关注和支持。就《创造平等》而言,首先选题好,主题是严肃的,消除地区间、民族间、性别间的不平等现象,消除贫困,这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女童教育是关系到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大课题,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来关注,报告文学的发表有利于优化女童教育的大环境,引起社会各方面对西部处境不利失学女童的关注。其次是表现方法上站得高。这样的主题,如果把视野只放在科研课题上就不行。《创造平等》反映的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为追求妇女平等发展而做的努力,为西部民族之间的平等,为西部女童教育所做的努力。作品从各个层面反映出了这一点。作者为写这篇报告文学付出了很多心血,她用了半年多的时间,深入到山区实地采访,条件很差,工作非常辛苦,作品恰好赶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前夕发表,这绝不是一个偶然的巧合。从中可以透见作家的敏锐。如果没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不可能为此倾注这么大的心血的,这也是一种正义的投入。

余光慧(时任宁夏作协秘书长、《创造平等》作者):首先感谢诸位对我的作品给予如此的关心与注视,也借此机会感谢多年来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给我以帮助的编辑和朋友、师长。同时也感谢教育界的同志们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题材。去年6月份,在与宁夏教科所所长周卫的一次交谈中,听到了他对西部女童教育状况的讲述,是他第一次将这样一个关系着争取妇女平等、促进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介绍给了我,从而引起了我的兴趣、有了一种创作的冲动。七月份我随北大中外国际妇女问题研究中心和北大历史系的师生们一同到西海固采访,而后又参加了在青海西宁召开的国际女童教育研讨会。通过这一系列的采访,使我对我国女童教育的现状与努力有了进一步认识。同时在采访中,我接触了许多以忘我的热情投入这一伟大社会改革中去的教育工作者们。以周卫为代表的这批知识分子身上所焕发出的那种对于社会问题,也可说是对于人类问题的巨大热忱及表现出的知识分子的良知深深感染打动了我,他们的精神指向,我认为用“崇高”二字来说一点也不过分。我感到如能用手中的笔去反映这一重大课题,反映这样一种崇高精神是责任,也是荣幸。

最近在文化学术界展开的有关人文精神的讨论中,关于文学谢冕教授谈了很好的一段话。他说:“文学是营造超越现实的理想世界。文学始终坚持使人提高和上升。文学不应认同于浑浑噩噩的人生而降低了乃至泯灭了自己。”我们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无论是叙事、抒情,它的实质所要体现的、闪耀的应是理想主义的光芒。我追求自己的作品中应有这样光芒的闪射,追求这样的一种境界。因而我在作品中不愿意只是一味展示落后与无望,而是更追求一种改造现实的努力与精神。正如同志们所指出,我在“感叹精神的崇高”之时,没有使一批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形象更生动、丰满些,缺乏细节,以及对于他们精神世界的挖掘不够。这里有受自己时间、精力所限,采访不够所致,也有受自己理论修养及文学素质、功力不足所限。今后在创作道路上还要不断加强学习,体悟生活,以求写出好一点的作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