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生命之魂
“什么?要继续把‘忻黄单40号’玉米种卖给各乡?那么‘中单10号’呢?不同意引进推广?”当赵承炳搞清这一切的理由仅是因为县种子公司要推销掉自己去年剩余的“忻黄单40号”品种时,他的倔脾气发作了。“胡闹,走,咱们讲讲道理去!”赵承炳风风火火,直奔县农业局。
为了玉米“中单10号”而仗义执言,赵承炳心中的底气会足得很。两年了,与“中单10号”相伴的两年,他与他的同事摸清了它的全部底细。
两年前,当小区域实验第一次证明了“中单10号”玉米所显示出的优势——每亩产量高于忻黄单100公斤左右时,赵承炳是何等兴奋哟!他看到了一个希望,一个让全县大面积小麦玉米套种产量再上新台阶、实现亩产吨粮的希望。然而,面对一种质疑:“‘中单10号’植株高,秆细,会不会倒伏?”赵承炳没有即刻回答。他知道,在科学的问题上,不允许掺有丝毫感情色彩,对于“中单10号”,他还要进行大区域示范实验。
又是春暖花开时节。赵承炳风尘仆仆,赴银川调来了“中单10号”。播种的季节到了,量播种深度,测行距指数,数下种粒数,日出日落,他伴守在田间地头。嫩笋似的幼芽顶破了土层,除虫保苗,中耕培土,他的一颗心始终同那片日渐浓郁苍翠的土地依偎相随。终于,收获在望,当脱粒机停止轰鸣,过磅员兴奋地宣布亩产数字时,赵承炳才舒展了紧锁的双眉。
当年,200亩小麦套种“中单10号”玉米的实验田,亩产均达1000公斤。中卫县农业史上第一次有了这样辉煌的记载。
他们确认了“中单10号”的选择。
立即推广引进,亩产增加100公斤的现实,鼓舞着赵承炳和他的同事们。
现在,县种子公司为了自己一个单位的利益,就要让全县的农民兄弟受损,那等于是将数百万斤的粮食付之一炬啊!一位科技工作者的良心,一位共产党员的责任感,驱使着赵承炳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出现。
陈述、论理,他们终于取得了上级单位的认同与支持;说服、劝导,他们又赢得了兄弟单位——县种子公司的理解与支持,收回全部已卖掉的“忻黄单40号”,全面推广“中单10号”优良品种!
这天,又是一个金色的秋天!小麦进仓,水稻收割了。无垠的田畴上,是“中单10号”的玉米世界,饱满硕大的金色玉米棒,骄傲地竖立在飒飒作响的茁壮秸秆上。
中卫县连续三年农业丰产,1991年又上新的台阶!“中单10号”玉米立下了汗马功劳!
1984年,杂交稻“秀优57号”品种由东北引入宁夏!
全区16个水稻产区的县市,从科学宣传到具体实施已作出了全面的布置。
农民每购进一公斤杂交稻种,由国家补贴8角钱。如此优惠的政策,加之美妙的丰收前景,不禁使人们的心情激动、欢欣万分。
一场宏大的杂交水稻种植战役即将全面展开。
中卫县西园迎水村“秀优57号”制种田边,新上任不久的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赵承炳在这块不大的实验田旁已观察、巡视多时了。令人不敢相信,凝聚了袁隆平无限艰辛与智慧的杂交水稻特性——单性花异花传粉性,在调入的这批“秀优57号”身上却少有呈现。遗憾之至,这批“秀优57号”不用人工科技的帮助,已有70%的自花传粉暗含颖果。不用等到秋收季节,赵承炳就得出了正确的判断:这批“秀优57号”的纯种率只达30%。
要否决一项事物,有时比确认一项事物还要付出更多的勇气,甚至代价。
他,跳上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向良种繁育场实验地驰去。
调查结果完全相同。繁育场与迎水村实验地共同证明了这批“秀优57号”纯种率为30%的结论。大面积推广“秀优57号”带来的却是不堪设想的后果。
赵承炳的一颗心是那样的沉重。
他毅然执笔,起草了暂缓推广这批“秀优57号”种植计划的报告。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良心与责任,不允许他沉默!
偌大的会议室,空气沉闷。
“推广杂交水稻是自治区领导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对此,我们要抱有积极热情的态度啊!。”
……
“别人说行,你们咋就说不行呢?”
面对众多神情各异的目光,赵承炳再次大声陈述自己的意见。他神态沉稳,语气铿锵,一扫往日那种拙口讷言、谦恭谨慎的模样。讲杂交水稻的植物学特性,讲这批“秀优57号”的缺陷特征,讲遵守农技推广三步曲:实验——示范——推广的必要性,讲国家、农民将要承担的巨大损失……他侃侃讲来,那不容置疑的严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那份坦诚与热情所显示出的强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深深打动了听众。
“杂交稻只进行了小区域实验,就急忙大面积推广,这本身就严重违背了农技推广的科学程序,更不要说这批‘秀优57号’在小区域实验中就已暴露出了严重不纯性。我不同意盲目大面积推广!”他以坚定的语气,结束了自己的发言。
经过赵承炳与他的同事全力挽救,这一年,中卫县“秀优57号”播种亩数降到了最少限度,总算避免了一次重大经济损失。
科学,才是让绿色原野永葆蓬勃生机的灵魂!